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纵横百科 161 0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永乐皇帝开始持续到明英宗初年的远洋航海外交活动。因为相关的档案资料遗失销毁,因此许多情况后人已无法知晓,令人惋惜。但是通常意义上认为一共开展了七次(实质上郑和死后还进行了一次),因此又称“郑和七下西洋”。这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远洋航海活动后来为什么停止了呢?

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背景:郑和的前六次下西洋活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登上皇帝宝座才第三年的明成祖朱棣就命令郑和开始下西洋。史学界对下西洋活动的目的众说纷纭,最深入人心的就是寻找可能逃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有说向海外宣扬国威,宣示永乐皇帝正统地位,以及寻找奢侈品等等。

不管具体什么目的,我们目前可知的是此后郑和分别又在永乐五年、七年、十年、十四年、十九年进行了五次下西洋活动。几乎是没有什么停顿,往往是刚从海外归国没几年就马上再次出发。这六次下西洋最远已经到达非洲东海岸,逐步形成了一支拥有几十艘大宝船,二万多人的远洋航海舰队。

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成祖驾崩,远航停顿其实下西洋活动并非戛然而止,在公元1424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登基,他在八月份的即位诏书中就明确表示停止进行下西洋活动。因此郑和下西洋活动进入一个停顿期。

但是郑和率领的这么庞大的舰队如何安排呢?明仁宗想到了自己喜欢的南京,想要把京师又迁回南京的明仁宗命令郑和率领舰队到南京驻防,郑和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南京守备太监。

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宣宗重启“下西洋”明仁宗在位时间不长,继位的宣宗皇帝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许多仁宗时期的政策,但是在下西洋这件事上,宣宗从一开始的坚持仁宗朝的政策,到1430年又命郑和再次率舰队下西洋,于是停顿了六年左右的下西洋活动重启,这也就是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本人据说死在了返航途中。

1434年,宣宗皇帝再次下令进行远航,由郑和的重要助手王景弘负责,但是这次航行只到了南洋各国,范围较小。这也是明初的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下令停止“下西洋活动”。

“下西洋活动”停止的原因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下西洋活动”并非戛然而止,而是有一个渐进式的停止过程。从明成祖去世后,“下西洋活动”就进入低谷,一度陷入停顿,虽然在宣宗朝又重启并进行了两次远航。但是终究还是在英宗皇帝登基后彻底停止。那么其原因何在呢?

在位皇帝的变更,导致国家战略的调整是根本原因。其实从上述背景和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明成祖去世之后,实际上这种远航活动就已经被明朝政府抛弃。因为明朝的国家战略已经进行了调整,从明成祖时期的开拓扩张进取的战略转入收缩保守加强内部统治的战略。明仁宗登基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无不带有这种烙印。因此作为明成祖时期扩张政策的典型代表“下西洋活动”被明朝政府抛弃就显而易见了。

下西洋的目的基本已经达成:除了找寻建文帝这个目的之外(如果“下西洋活动”真的含有这个目的的话)。“下西洋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基本上都已达到,明朝的国力和正统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宣扬,而且沿途各国纷纷来朝也极大的满足了皇帝和明朝政府营造“万国来朝盛世景象”的需求。既然目的基本达到了,那么明朝皇帝停止这项活动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我们注意到,宣宗皇帝时期又重新启动了这一活动,而且宣宗皇帝其实也奉行仁宗时代的收缩政策,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依然是为了宣誓皇帝和明朝政府的权威,因为奉行收缩政策,明宣宗时期在安南(今天越南)的统治被推翻,这是宣宗朝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宣宗皇帝才又重新采用祖父永乐皇帝的老办法,重启“下西洋活动”来宣扬国威。

连年的远航耗费巨大:“郑和下西洋”不同于后世欧洲人开展的“大航海活动”,明朝的“下西洋活动”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奉行“薄来厚往”,死抱着“天朝上国”的牌坊,不遵循等价交易的“经济原则”。因此导致连年的远航活动耗费巨大,引发了明朝中央政府的经济危机也引起了朝廷文官政治集团的不满。

文官政治集团的敌视:明朝永乐皇帝之后,文官政治集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仁宗、宣宗两代皇帝开始使文官政府得到更稳定和有效的运行,因此文官政治集团的利益诉求开始日益凸显。下西洋活动有两个致命的标签遭到文官集团的敌视,一是“下西洋活动”被定义为皇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寻求奇珍异宝满足个人奢欲的行为;二是“下西洋活动”一直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的,前面的郑和是宦官,后面的王景弘依然是,这些宦官不仅代表国家出访而且掌握几万军队。这种情况在文官集团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在明成祖死后,文官集团对下西洋活动可谓视为“眼中钉”,仁宗登基诏书中迫不及待的宣布停止,宣宗死后,英宗登基又马上下令停止,这些情况的背后实质上都是文官集团的作用。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