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宋高宗赵构,我想谈谈“如何树立历史观”[已扎口]

纵横百科 72 0

----透过宋高宗赵构,我想谈谈“如何树立历史观”[已扎口]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总第十任皇帝,南宋第一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他先是统一了北方,之后又逐渐收复了南方十国。随着979年对南方的北汉政权的收复,真正实现了华夏一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华夏77年的乱局。赵匡胤作为大宋开国皇帝,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大多数开国皇帝一样,励精图治,积极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历经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之弟)的过渡之后,于第三任皇帝真宗赵恒开始,宋朝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开始走向高峰。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赵祯,在其42年的统治期间,将宋朝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到了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巅峰。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纸币,即在成都出现的“交子”。

  但非常遗憾的是,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起的家,因此他对手下统军将领就非常的忌惮。大宋建立之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将手下有功将领的兵权解除。并在那时制定国家发展方略时,针对武备也有诸多的限制,或者说形成了很多掣肘。大宋政权和中国封建时期的其它政权一样,虽然一样是难逃覆灭的厄运。但是大宋的覆灭和之前其它封建王朝的覆灭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丢掉了整个国家,被外族政权(蒙元政权)完全取而代之,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那次覆灭,对整个华夏文化和经济带来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那句话怎么说的?宋亡之后……

  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登基。赵佶,贵为大宋天子,但后人提到他,或者史书中有关他的记载中的大部分,并非说他治国怎样怎样,而是他的书画艺术造诣。赵佶与其两个儿子,长子赵桓(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宋高宗),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皇室艺术家族之一。之前有建安派的曹操父子,南北朝梁政权的萧衍父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的李璟李煜父子。赵佶父子的书画艺术,特别赵佶首创的“瘦金体”,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佶对治理国家,或者皇位,可以说是丝毫没有兴趣,对琴棋书画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公元1125年,赵佶提前退位,将皇位传于长子赵桓(宋钦宗),然后专注于他的文学艺术去了。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皇帝生前退位的现象是极其少有的,其他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到了咽气(包括被杀)的那一刻才传位于新人。即便偶尔有提前退位的,那也是被逼着退下去的。赵佶的退位,还是自己主动提出的,那更是少有中的少有,这足见他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以至于后人提到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艺术造诣。

  宋钦宗继位后的第二年(靖康元年),1126年年底,金兵攻破大宋都城汴京,并于1127年年初,将大宋前任皇帝徽宗赵佶和时任皇帝钦宗赵桓,以及宫中的太后、皇后、妃嫔,以及其他王公贵族数千人掳到金国去做奴隶,这其中还包括后来的高宗赵构的母亲韦皇后。这次事件,史称“靖康之难”,可以说是奇耻大辱中的“战斗机”了。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主人公,郭靖、杨康,剧中他们的父辈就是以“靖康之难”给他们起的名字。

  赵构,徽宗赵佶第九子,母韦皇后。但史书中有关韦皇后的记载几乎没有,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就只有“韦皇后“三字。足见这个韦皇后的出身非常卑微,并非什么王公贵族之家庭背景,或者什么大家闺秀什么的。从生活环境上推测,这个韦皇后极有可能当时就是大宋宫廷里的一个宫女,无意中在被徽宗撞上并临幸,有了身孕而生下赵构,母以子贵,才有了后来的名分。虽然有了名分,但封建时期的皇帝,后宫佳丽上千,加之韦皇后出身卑微,几年也得不到一次临幸。赵构自打出生起,也没能和父皇见上几面。虽贵为皇子,锦衣玉食前呼后拥,但在精神生活上,或者说家庭亲情方面,可能连平民家的子女都不如。

  宫闱之中,虽然和平民家庭比起来,看似起点很高。但深处其中,同样还是分“高低贵贱”,就像赵构,好比高处里的“矮子”。这就促成赵构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出人头地”,在宫中,在父皇面前争一口气,找回自己的尊严。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来犯,包围了大宋都城。金军下令宋朝割地议和,并还要求大宋留下一名皇子作为人质以表诚意。就在众人焦灼之时,赵构主动请缨,前往金营谈判和留在金营做这个人质。赵构的这个举动,就是刚才所说的,要在宫中找回自己的尊严,争一口气。因此,赵构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可以说是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到达金营之后,赵构临危不惧,面对金军元帅也不卑不亢。在金营十余日,赵构不仅能言善辩,还被金营将领发现精于骑射,能文能武。以至于金营元帅以为他就是宋军中的一个军官,冒充大宋皇子前来做人质。于是责令其返回大宋,让大宋派“真正”的皇子过来做人质。就这样,悲催的赵构想玩这个命都没有机会了,于是返回大宋。

  当年年底,金兵再次进犯中原,赵构再次请缨前往金营谈判。但是就在前往金营的途中,金兵攻破大宋都城,并与次年(1127年)掳走徽、钦二宗。赵构由于不在都城,因而幸免。1127年,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成为了宋朝总的第十任皇帝,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朝因“靖康之难”而迁都,这前后两个时期即“北宋”和“南宋”。1130年,宋朝再次迁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绍兴一带)。

  作为侵略者的金国,面对中土大好河山,绝不是仅仅占据半壁就能满足其胃口。但由于金国也面临着北方蒙古势力的崛起,如果继续南下出征南宋,势必会后方空虚,给蒙古以可趁之机。由于蒙古的牵制,南宋得以喘息,有了短暂的和平,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前面提到,赵构出自文学艺术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其文学艺术造诣也颇有成就。他精通诗词音律,擅长书法绘画,志趣一直在笔墨方面,是一位勤于学习书法的皇帝。他先后临黄庭坚、米芾,后来又学“二王”。并且他还在身体力行大众研习书法,对南宋书坛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时间,以宋高宗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书法的高潮。

  抗金方面,1127赵构继位之后,一直被金军追杀。建炎四年,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金兀术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金军士气,使其不敢贸然渡长江。高宗才迁都临安。统治前期,以岳飞、韩世忠为大将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经济发展方面,1142年,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上言经界不正十害,建议实行经界法。宋高宗遂设立经界所,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其具体措施为:打量步亩,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规定南逃汉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

  也就是说,在高宗这三十四年的统治期间里,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农业、轻工业、文化、金融、外贸都得以发展。

  由于连年征战,南宋巨大的军费开支给财政带来很大负担,另外陆上贸易的丝绸之路也因战事而不畅至贸易萎缩。为了弥补这些亏空,赵构大力推行海上贸易,也就是今天的进出口。加之刚才提到的南宋的其它方面的发展,使南宋社会一度出现繁华的景象。

  高宗赵构统治的前期积极抗金,并且后来对南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统治后期对抗金似乎没有了多大兴趣,并且还屈死了岳飞等抗金名将。这一度成了了赵构的污点,后人有关赵构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了污点方面。并且很多史书以及民间的评价认为赵构贪恋皇位,担心自己的父兄一旦回来了,自己的皇位不保。因此后期消极抗金,也不设法去营救自己的父兄,甚至还屈死了民族英雄岳飞等等。

  但就这件事来看,并非那么简单。皇位,真龙天子也,那肯定是谁都想要的。但赵构的成长环境,从小就面对宫闱之中的争权夺利和尔虞我诈。父子之间,亲兄弟之间,为了这个位置可以刀兵相见刺刀见红。赵构如果倾全力打回北边,刚刚得以喘息积累起来的人力物力势必损失殆尽,接着又会面对虎视眈眈的蒙古。或者设法将父兄先“赎回来”,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前任皇帝钦宗和后任皇帝高宗赵构,这怎么相处?下面的人又怎么面对?势必就会带来新一轮的宫闱之争,一旦那样,是不是又给外人以可趁之机?而金国那边将徽、钦二宗掳走之后,也没有将其杀之。其目的也是为了占据中原之后,能有机会利用他们对南宋政权起到牵制作用,或者利用其让南宋朝廷产生混乱,以便浑水摸鱼。金国的这个小算盘,反过来也印证了赵构的担忧。因此,说赵构贪恋权位,正确。但如果说他完全是贪恋权位,这就有失公正与客观了。

  我们看待一个人,特别历史人物,不能因为其做出的一些事情,就将其神话。也不能因为其做出的一些事情,去全盘否定之。另外针对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不能简单的个“错”或“对”去定义,应该根据其当时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历史背景去综合分析和考量。

  其他例子:

  在帝制时期,基本上每个皇帝的上位,都是伴随这血雨腥风。太宗皇帝李世明,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其凶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

  秦皇嬴政,统一了文字,对华夏文化的影响就不多说了。另外,他建立中yang集权,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弊端。

  隋炀帝杨广,开凿了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贡献。另外,他还完善了科举制度,让寒门学子有了希望。

  但是我们以前在中小学学的历史课本,一提到李世明,那就是圣明又圣明。一提到嬴政和杨广,那就是荒淫、残暴。

  人们一旦形成上述那种历史观,那以后看待问题为人处事都会不经意地用那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那这个社会......??

标签: 历史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