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明代老茶壶上发现失传千年慕蓉鲜卑文字

纵横百科 48 0

  一把明代老茶壶上发现失传千年慕蓉鲜卑文字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前后共建立十个国家,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但是,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关于鲜卑文,《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鲜卑族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字,目前史学界是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但鲜卑语被用文字记录和传记下来形成史料是肯定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记录的方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用简单汉字音译拼记鲜卑语,汉字只起记音作用,也就是说鲜卑语如果真有文字,那就是借用汉字来标音的文字,即用“华文书夷语”,另外可能还加一些借用汉字结构自造的新字,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现存的史料和文物给以佐证,尽管还有不少学者对将来肯定会发现鲜卑文字抱有期待。

  这里向外界公布一把明代老茶壶,壶身上刻有神秘的铭文,既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汉字,也不是具有明鲜笔划特征的西夏文字,契丹文字,女真文字等已确认的少数民族独立的汉字系古文字,而与失传千年的鲜卑族文字特征非常相似。

  这把壶壶身上有用楷书按从右向左顺序刻写的上下两句铭文,上句9个字,下句8个字,字数不对称,铭文都是汉字形态,有几个简单字与汉字相同,如“上,平,玉,心,了,甬”,但用汉字本义无法理解其含意。另外有几个较复杂的字,查了明清字典,均未发现有此汉字,说明不是汉字,但是借用了汉字的形态结构,如天父天左中右三字组合的一个字,元亦上下两字组合的一个字,贝风左右两字组成的一个字,入少上下两字组成的一个字等,壶盖上还刻有一圈铭文,其中多次出现“平,上,玉,开,福,武”等汉字。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些简单汉字的出现既然无法理解其在句中的本义,唯一的可能就是借用了他们的读音。就像已破译的鲜卑字“川”,它与目前蒙古语QOL的读音相同(注:蒙古语与鲜卑语属相同语系),但表达的却不是最早说文解字中汉字川本义河流的意思,而是荒漠,荒野的鲜卑语意思,它就是鲜卑族假借汉字标记自身民族语言的例证。

  至于那几个较复杂的字,既然不是汉字,肯定是新造的字,其基本特点是利用汉字结构重新组合形成的字,是否就是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余”,不得而知。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现像就是铭文中出现了与汉字本义相通的词,如壶身上“精心”一词和壶盖上“用心品之”一词,这说明铭文的作者是懂汉字汉语的,另外也说明组成的鲜卑文字中不仅借用了汉字的标音,也夹杂使用了一些直接表达本义的汉字组成的词,如现在的日语一样,也如同我们说方言,有时会爆出普通话,觉得用普通话比方言更能准确表达词意。这一特征是否在一千多年前的鲜卑文字中已具备,还是一千年后鲜卑族后裔与汉族混居同化对语言演变产生的结果不得而知,本人倾向于后者。

  尽管有个别几个表达本义的汉字,但要完整读懂这些铭文还是觉得比登天还难。

  据上分析,对照目前史学界对鲜卑文字特征已形成的共识,我认为这把明代老壶上的铭文就是失传千年的鲜卑文字,准确的说是经过历史演译进化了的鲜卑文字,但借用汉字来标音并另加新字的鲜卑文字本质特征没有变。

  特别要指出,这把老壶铭文的落款作者是慕蓉白,无疑作者本人就是慕蓉鲜卑的后裔,这使铭文属于鲜卑文字更有可信度。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古文字是否还有人在用,基本上是否定的,尽管鲜卑族后裔肯定还存在,但随着这个民族彻底汉化,这个民族的文字或语言像许多少数民族古文字一样难逃消亡的结局。

  长期以来,鲜卑文字是史学之迷,其主要原因是至今为发现任何刻录鲜卑文字的历史遗存踪迹,这把老茶壶铭文的发现,至少可以证明历史上鲜卑文字以它独特的面貌确实存在过,至少在民间存在过,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晚期,这对解开鲜卑文字之迷无疑会大有帮助。

  顺便提到,这把老茶壶不是仿古壶,一是它具备老化特征和明显的使用痕迹,二是从壶的胎质,制作工艺,纹饰,形制看它具备明代晚期此类茶壶特征,另外要说明,尽管使用年代长久褪色厉害,但细看它还是一把做工考究的髹黑漆茶壶,第三它没有先例模本,更不是出自名家,不具有仿古抄袭的模仿性和利用价值,再者,起初并未在意这把壶上铭文,更谈不上知道其价值,发现它纯属偶然。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

标签: 明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