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纵横百科 54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作者_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blog.sina.com.cn/siyuanzu" )

  十五,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之前提到,神农族历尽艰辛数十年从北方辗转来到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定居,其对土地的渴望和珍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刚站稳脚跟就开始积极拓展领地,其足迹已遍布东部沿海,即古长江、钱塘江入海口两侧海退后露出的广袤滩涂。而神农族在迅速开拓耕地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与当地两大土著部族发生交集。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1:位于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其中一个土著民族称为鹤阳族,鹤阳族主要生活在今天杭州湾南岸及往南的大片冲积平原和一些近海岛屿(河姆渡文化遗址),鹤阳族人崇拜太阳神,他们的意念中,每天的太阳神是由两只大仙鹤驮着,早上从东边飞起来,中午飞离得最近,热力四射,到了傍晚则由西边飞走,光芒顿消,黑夜降临。族人的农耕、捕鱼、狩猎等活动都与太阳神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故得其名曰鹤阳族。

  今天当地出土的一件上古象牙头饰配件上,就雕刻着鹤阳族人上述的崇拜图腾。这个象牙头饰配件有16.6厘米长,其下部有两个小孔和削薄部位,应是用来安装和固定发簪类物体的,而上部的四个小孔,则可用于固定花环或其它纺织品头饰。这件约7000年前的文物,让我们一窥上古时期的尊神尚美之风,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在美玉时代真正来临之前,精心加工的兽骨及兽牙、贝壳等骨类制品,不但是耕猎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作为上古社会美之载体竟达数万年之久。约三万多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其所用的骨器就有完整的体现。将骨器作为高端工具、贵重饰物、乐器或礼物的骨器时代,其延续时间要比玉石时代和金属时代要长十倍以上。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2: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约7000年前的象牙饰物,其上的鹤阳纹已成为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的标志。)

  鹤阳族人大约在8千年前就开始定居此地,数千年间海涨海退,鹤阳族迁去迁来,终是眷恋难离这块滨海福地。而鹤阳族祖先生活之地为钱塘江上游河网密布的山中盆地(上山文化遗址),其捕鱼、狩猎、耕作、制陶、酿酒等本领可谓延续了近万年,而鹤阳族所在的杭州湾南部最先被冲积出的平原地带,确是难得的鱼米之乡。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3:土著鹤阳族人的生活场景复原图)

  上古的华东海滨,山林茂密,河网纵横,千岛伏波,山林沼泽间经常跳跃着各种鹿群,如梅花鹿、麋鹿、山獐等;野羊、野猪也常出没其中觅食;漫步林间的大象群不时呼啸着冲入河中戏水,而虎豹熊狼、巨鳄犀牛等则是土著居民们要避而远之的猛兽。不过偶尔这些大象、犀牛等巨兽也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可见鹤阳族的狩猎团队功夫不弱。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4: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前鹤阳族人使用的象牙杖首饰。可以看出当时的华东地区仍有大象群出没,鹤阳族人曾将这种庞然大物视作猎物。另外杖首饰上雕刻了一些可爱的蚕虫,说明当时养蚕取丝和丝绢物已备受推崇。)

  当然,龟鸟鱼兔、羊豕鹿猿等相对容易捕猎的动物,才是鹤阳族主要的肉食来源。另外,长期的滨海或岛屿生活,练就了鹤阳族人高超的捕鱼技能,上古的华东渔民已懂得了放箭射鱼、飞镖叉鱼(今天出土有各类骨箭镞、木矛及骨镖等),泛舟江河浅海更是鹤阳族人生活常有之事(出土6000多年前的船桨),华东的江河海口成为当地上古土著居民最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5:以河姆渡出土文物为蓝本出版的一套邮票,包括干栏式建筑技术、用于水稻耕作的骨耜、上古的船桨,象牙雕饰等文化元素。)

  虽然肉食选择丰富,但数千年间,鹤阳族人也已见惯了飓风啸浪、雷电交加、地动山摇、冰封山河的自然大场面,知道天有不测风云的道理,所以选择宜耕的土地进行水稻种植、积谷防饥才是鹤阳族人主要的生产活动。鹤阳族除了用兽骨制作弓箭的箭镞、投掷的飞镖等捕猎工具外,还利用兽骨相对轻便结实的特点,制作了许多骨耜(sì上古泥铲),用于稻田耕作之用,当然档次较低的木耜、石耜、石镰等也广泛使用。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6:上古的陶器揭示了猪肉也是鹤阳族人喜爱的食物。)

  另外应该转变观念的还有,八千年前上古先民所处的,绝不是衣不蔽体、寄居林穴的所谓原始社会,当时漂亮的衣服和饰物早已出现,日常的麻布衣,冬季的兽皮衣,劳动时的蓑衣篾帽等,有的甚至在中华大地上仍沿用至今。出土的木质、陶质和石质纺轮也说明了上古的鹤阳族人已经拥有复杂的纺织技能,而养蚕制丝,约出现在6千年前,鹤阳族人把可爱活泼的蚕宝宝形象刻画在精制的象牙饰物上,这也意味着,鹤阳族的权贵阶层已能穿戴柔软舒适漂亮的丝织物了。

  鹤阳族除了水稻种植技术一流,其木工技术和房屋建筑也十分有特色,他们的榫卯木工技术可谓领先世界,其干栏式建筑的湿地建房技术,一直沿用了七、八千年,至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地区仍在使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建筑。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7:河姆渡遗址中运用了榫卯技术修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底层养禽畜,上层住人,甲骨文的“家”象形字就是由此而来。)

  上古之时杭州湾的真实画面很容易浮现眼前,百川汇聚的古钱塘江奔腾入海,冲积出大片的湿地平原,无数由吊脚木楼组成的大小村寨散落其中,村寨旁边是一片片葱绿的稻田,平原上纵横交错的小河成为村寨间交流的最便捷的通道。农闲之时,鹤阳族人有的撑着竹筏捕鱼捞虾,有的坐上木舟、带上礼物探亲访友,天黑前,外出的人们都会各回各寨,一家人围坐炉旁饱餐后便掩门入眠,把月下的大地让给其他飞禽走兽。当繁星散尽,两只大仙鹤把太阳神从东海托起,鹤阳族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8)_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图15-8: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示意图。)

标签: 神农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