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纵横百科 82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blog.sina.com.cn/siyuanzu" )

  十一,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

  (2)

  在玉卦版上西北方位的边缘、即代表当值北极星(右枢星)的双孔左侧,共刻了七个孔。这七个孔所代表的正是位于北极星区内同样作为北极星标志的小熊座七星(小北斗),玉卦版上孔洞大小与小北斗各星的明暗度对应。夜空里小北斗中最明亮是小熊座β星,即古代中国所说的帝星或紫薇星。而小北斗的斗身(帝星所在位置)始终指向当时当值的北极星,即右枢星。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图11-6:图上部圈中的为今天之北极星_小熊座α星,图下部圈中明暗两星为五千多年前之北极星,其中亮的为右枢星。)

  另外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上古的观星者肯定也已注意到了,小北斗七星连起来也形如一支箭,斗身似箭头,明亮的帝星靠前,当箭头指向东时,当时天下皆春,箭头指向西时,天下皆秋,竟与今天人们熟知的大熊座北斗星斗柄的指向规律如出一辙。由于在玉卦版上小北斗七星是指向北方,所以被指的方向为冬(如图右侧),而卦版上刻了七星的这一侧代表的就是秋季,其余两面就分别代表了春季、夏季。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图11-7:上古玉卦版中,右上角双孔代表着北极星,七星所指右侧为冬季。)

  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太阳系行星为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其中的水星由于离太阳太近,其只会在凌晨或入夜时短暂出现,所以对于上古的观星者,夜空中最为明亮、且频繁周期移动位置的行星就是金、火、木、土四星,在玉卦版上东南方位的边缘就刻着四个大孔,四大行星在春季连珠于东南方的夜空中,确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曾有一件新疆出土的两千年前的汉代织锦,上面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而这件玉卦版上虽只刻了四星,但却是比之早了三千多年。同样,玉卦版上代表东北及西南两侧各五个孔,应当也是分别对应着冬季和夏季在当时天球相应方位有标志性的明亮星辰。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图11-8:汉代的绣字织锦)

  另外,由于东南方是跪迎太阳神驾临的方向,所以玉卦版上在东南方没有画出很明显的边界,也意味着东南方是神界与人间交互的通道。巧合的是,约5100年前,即到了神农氏王朝初期,在周围河网隔绝的地理环境中,王朝的宏伟新都城(良渚古城遗址)除了修建了八个水门供船只进出之外,还特意在宫城南墙开了一个唯一的陆路城门通往宫城外东南方一块大台地,其宗教含义就比较好理解了。而且,玉卦版上春季与东南方位在同一侧,也暗示了梅雨时节、日出东南之时必有重要的祭祀。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图11-9:夜晚遥望北极星区,可见大地之上的繁星似乎盘旋而动,日复一日。)

  如果我们在上古玉卦版的平面示意图上对一些图形标上不同的颜色,五千多年前中华先民精妙复杂的天地时空观很快就跃然纸上,而且其雕刻的画面居然还有一些立体视觉效果。图中的大方形代表的就是古人生活立足的大地,玉卦版四周边缘大小不规则的钻孔代表着天上的星辰,这些遥远的星辰漂浮于大地的四周,图中的大圆圈象征的是太阳,而小圆圈代表的是月亮,太阳光芒四射,月亮寒光内敛,可谓阴阳涵盖。大圆圈之内属于天界,小圆圈之内属于天穹,天穹乃至高无上天神之居所。中间小圆圈内八角符号的含义之前已经破解了,有周而复始、旋动不息之意。八角符也代表着中宫天神之所在,所以它也是上古时祥瑞的符号,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对“八”的推崇也是历久不衰。

  玉卦版上图中代表天界的部分被八条直线分为八个区域,图中心代表天穹的地方也刻上了八角符,因此这个上古的天地乾坤图反映的是:大地稳固于下界,日月与行星、星宿所在的天界盘旋于大地之上,而且天界也环绕着天极之穹日复一日地转动,而天穹本身也在年复一年地缓慢盘旋,遥远的星辰则漂浮天地的四周。由于我们生活在北半球,所以古人所看到的日月星宿所环绕而行的天穹,其实就是我们晚上所看到的天球北极星所在星区,也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中宫天极星”。而在约1千年前的北宋,福建人苏颂发明的惊鸿近代的大型半机械化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其天文观测的原理也正是源自这种上古中华以大地为中心的朴素天文理念。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2)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2

  (图11-10:宋代的水运仪象台)

  (这是探讨上古历史和先民思想的科学性文章,与时政和现代宗教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何审核不过?)

标签: 神农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