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争锋史:从秦始皇到王莽

纵横百科 144 0

  引子 秦始皇轻率的答案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韩、魏、赵、燕、楚、齐六国,兼并其土地,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秦朝之前,夏、商、周三代诸国林立。各个国家承认中央王国的宗主地位,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春秋之前,三代中央王国除了改朝换代的过渡期,都保持着对四方诸侯的巨大实力优势。四方诸侯对中央王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周室东迁后,王权衰落,无力统御诸侯。中华大地告别以往一枝独秀的局面,四方诸侯国蓬勃发展,拥有了比周王室更强大的实力。这个时期崛起了以齐桓公为首的五霸,先后主导中国局势。诸侯之间兼并局势加速,强灭弱,大吞小。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成为逐鹿中原的最后主角。为了增强国力,获得战争与对峙的优势,各国竞相推动变法改革。其中,僻在西陲的秦国起用商鞅,大刀阔斧推进变法,对社会的改革最为彻底,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不久,秦国的实力就超过诸侯,开始一枝独秀。诸侯相互竞争的局面,变成六国联盟与秦国的竞争,合纵连横之计大行。

  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秦国君王推行扩张政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洎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灭周王室,消灭六诸侯,统一中国,分置郡县。

  秦王嬴政雄视天下,野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和三代帝王一样,只统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带。发杂兵与囚徒、商贾,南取百粤之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使中原王朝的势力,第一次次辐射到岭南地区。又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却匈奴七百里,自东向西,修筑万里长城。

  从秦非子给周孝王养马起,嬴家积六百余年的蛰伏、蓄势,终于从周王室的弼马温,摇身变成天下的新主人。秦朝代周,因为年代久远,人们经常忘记两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关系。赢家原来不过是姬家的家臣,是为姬家养马、管马的弼马温。西周列王不会想到,这个弼马温家族未来会取代姬家,君临天下。

  但是,人们很难说这种君臣关系的转换,是一种背叛。如果说秦朝对周朝有所背叛的话,那就是对立国根基的背叛。众所周知,周王朝以德立国,以礼治国。武王伐纣,是以有德伐无德,顺乎天而应乎人。而秦朝则不一样,以法立国,以刑治国。秦灭六国,无一国是罪大恶极。灭亡了的六国,人民皆为其感到冤屈。

  战国纷争,诸侯力政。谁强谁有理,谁强谁做主,这是现实的情况。然而在十数年内,灭亡六大国,毕竟是旷古所无的大事。对于这样的大剧变,秦王朝不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向天下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吗?即使秦王嬴政再怎么迷信武力,再怎么无视他人感受,也不能不感受到这种窘迫。

  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和一众官僚,让他们讨论出结果,解释秦国灭亡六国的理由,颁布天下,告知黔首。秦国政治建立在法家理论基础上,其主要内容在于驭民和持权等实用技术,向来缺乏对社会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对于统一天下后的立国理论,法家官僚们自然做不出深刻的阐释。秦王供养大批的百家流派的客卿,但并不信任他们。被视为异端的客卿,无法参与帝国重大议题的讨论中。

  秦朝的法家技术官僚,平时疲于应付繁杂的政务,从来没有思考过务虚的问题。待到秦王催促了,匆忙凑在一起,交出一份单薄得可怜的答卷来。法家技术官僚们关注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具体事务上。他们认为,某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在某政治、外交或军事事件上处置和应对不当。秦灭六国,是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和因果,与其他因素无干。这样的答卷,符合秦王嬴政的逻辑和口味。看罢之后,没有做出修改,便颁布天下。

  诰文解释,秦灭亡韩国,是韩国先请为藩臣,后又反悔,约同赵、魏攻击秦国,所以其国该灭。灭亡赵国,是因为赵国背叛盟约,攻击太原,所以其国该灭。灭亡魏国,是因为魏王先同意到秦国朝拜,后来不但不来,还伙同韩、赵攻秦,所以其国该灭。灭亡楚国,是因为楚国答应献地,但没有做到,反攻击秦国南郡,所以其国该灭。灭亡燕国,因为燕太子丹指使荆轲刺杀秦王,所以其国该灭。最无辜的齐国,罪名是断绝外交,阴谋作乱,所以其国该灭。

  很明显,秦朝如此解释其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合法性,缺乏说服力。比之商周两代在《尚书》中对改朝换代的理论建构,法家技术官僚弱爆了。他们终日劳烦于实务,鄙薄师古的想法,这些长处,最后却成为短处。在务虚大于务实的问题上,法家技术官僚暴露了自己弱点。或许他们最大能力,就是管理一个偏居一隅王国;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帝国,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相比于让天下百姓膺服秦朝统治,嬴政对显现自己的功绩更感兴趣。他说:“大秦代周,九鼎迁移。不更改名号,无以显现旷世功绩,让后世人明晓。从今以后,我不再称王了,众臣卿商议新的名号。”

  对于具体问题,法家技术官僚就放得开。这个奉承秦王的问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他们乐得听取他人意见。王绾、冯劫和李斯,召集博士官,一起商议。谁的主意好,秦王可能采用的几率大,就采用他的。

  最后王绾领头上奏说:“前代帝王土地千里,外服诸侯朝贡与否,天子常常不能管制。现在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是上古以来没有的奇迹,前代帝王所不能及。称帝或称王,都匹配不上陛下盛大的功绩。臣等谨与博士商议,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人间之中,陛下最为尊贵。是以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改称泰皇,自称朕。”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宸衷独断。对很多事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少全盘采用臣下们的建议。他说:“把‘泰’字去掉,彰显‘皇’字;再采用上古‘帝’的号位,合称‘皇帝’。自今而后,朕独称‘皇帝’。”

  “皇”本是烛火明亮、艳丽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伟大、杰出的意思。“帝”本指氏族部落首领,后来被王国政治领袖沿袭使用。周代独称“王”,东周以后诸国称王颇多,秦始皇不以为尊。因此采用古之“帝”号,前面加上“皇”,合称“皇帝”,即是伟大杰出的帝、光芒万丈的帝的意思。

  秦始皇又说:“朕听说太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没有谥号。中古时候帝王有尊号,死后又有谥号。这样就出现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评价君王的情况。这种行为很没意思,朕不采用。从现在开始,废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代以数为名。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直至千秋万世。”

  热爱数学的秦始皇,以为治天下和打天下同样简单。以后只要按部就班,像孩童数数字一般,就可以千秋万代统治中国了。

标签: 秦孝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