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

纵横百科 172 0

  所谓“立信”之说,就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从而使得公众对国家出台之法令产生信服的行为。

  很显然,这个“立信”之说最早必然起自于先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记载的“徙木立信”典故了。经文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此段经文大意是说,当初秦孝公任用商君卫鞅开始变法。商君立法已定,只是担心民众对国家新法公信力不足,于是商君决定在当时的秦都南门树立一根约三丈长木椽为信,并昭告民众说,谁能将此木搬移到国都北门,当场赏赐十金。起初好长时间人们面面相觑,没人敢、也没人愿意上去一试。民众的心思或许是:搬动此木并不困难,而且纵使搬动了也并非什么大功,但为何官家却要赏赐十金?其中是否会有背后的阴谋?或许是猜到了民众的这种担心,于是商君又大声郑重告示:“大家不要顾虑、不要担心,朝廷说话绝对算数!而且接下来,谁若将此木从南门移到北门,赏五十金!”话音未落,有一人果然就扛起那长木往北门走去。等一到北门,商君立马就兑现那人五十金赏金,并当众以英雄的礼仪鼓励了那人。此事过后,商君的秦法在民众中便产生了公信力!

  其实,法家商君“徙木立信”产生公信力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个案,之后的吴起在治理魏国时也有过类似的举措,其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法令能够在民众中产生公信力。据韩非在其《内储说上七术》里记载:“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故事大致内容与商君“徙木立信”的意思相当。说的是魏武侯时期,吴起担任魏国西河郡的郡守。当时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便有了想攻下它的想法。因为,如果不除掉秦国的这个小哨亭,那么它就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但如果要除掉这个小哨亭,却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国家军队。于是吴起有天便西河郡的北门外放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这根辕木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与“徙木立信”一样,刚开始同样是没人去搬。等后来有人搬了,吴起果然立即就按照命令行了赏。此后不久,吴起又在郡都的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这石赤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人们便抢着去搬了。直到此时,吴起才郑重其事地下令道:“我们决定明天将要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不但任命他做国大夫,而且还要赏赐他上等的田地做住宅。”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结果可想而知,小小的哨亭,吴起只用了一个早上就拿下了它。

标签: 秦孝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