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强大的奠基人秦穆公

纵横百科 129 0

#纪录片中国#秦族的先人原是一支长于狩猎、驯兽的游牧部落,最初活动于今内蒙鄂尔多斯草原,以后沿着黄河西迁,徜徉在今甘肃西南的黄河、洮河河谷地带,即《史记》上所说的”西垂”,与戎、狄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杂居。

秦族很早就与社会制度较为先进的夏、商、周等族发生了密切联系。据说,夏朝建立以前,秦族的伯益曾”与禹平水土”,”佐舜调训鸟兽”,因而深得舜的器重,”赐姓赢氏”(《史记丶秦本纪》)。后来因为秦族积极助商灭夏,自”中衍之后,遂世有功”,”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与商族荣损与共的秦族,便同商族一起沦为周族的种族奴隶。直到西周末年,秦族首领非子才因主持周王室的养马事宜有方,得到周孝王的赏识,遂使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从而被”分土为附庸”,并准许在秦地(今甘肃清水县)筑城,”号曰赢秦“。“秦”的称谓即始于此。

周平王即位后,鉴于戎、狄势力强大,周王室将国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往雒邑(今河南洛阳),因秦襄公率兵护送有功,又被封为”诸候”,赐之岐(今陕西岐山)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秦族虽然得到周王室的册封,正式立国,但这个新生的诸侯国能否生存下去、成长起来,前景还是吉凶未卜。因为此时的“岐以西之地”,正被众多的戎、狄部落占据着,他们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富庶的关中地区,摆出一付逐鹿中原的架势。所以,对秦国来说,或战胜戎、狄,取得”岐以西之地”;或为戎、狄所败,退守乃至失掉”西垂",二者必居其一,别无他路。尽管自秦襄公以来,秦国历代国君都为解决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苦战奋斗,但收效无不甚微。直到秦穆公执政才有明显改观。

秦穆公上台伊始就致力于改革,他首先挣脱了宗法的羁绊,与”任人唯亲”的旧传统决裂,打破国别、地区、族类、身份等诸多界限,为兴邦立业而选贤任能。后来,秦始皇的名相李斯追溯这段史实时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史记丶李斯列传》)。其中,任用由余和百里奚曾被后世传为佳话。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被委以重任,并受戎王委派”观秦“。秦穆公得知他有用兵治国之才,便主动召见并与之”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继而施展反间计,使其归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并用”由余谋伐戎王”,一举获胜。

百里奚出身贫贱,曾靠讨饭度日,后被晋国作为公主的陪嫁男奴送往秦国,中途逃亡,流落楚国宛地,又被抓去饲养牛马。秦穆公闻听百里奚是一介贤才,便用五张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于是,”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此外,秦穆公还重用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一批有军事才能的将领。由于这些将相之才的辅佐,秦国国力日强,声威大振,秦穆公因而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另一高明之处是,与当时视民如草芥的诸侯国君不同,在制定政策和策略时能够注意争取民心,借助民力。《史记丶秦本纪》载,秦穆公失掉一匹好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宫内官吏发觉,恐秦穆公怪罪,便将肇事者缉拿归案,准备依法严惩,秦穆公获悉,出面劝阻:”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并说,吃马肉不喝酒定会伤身。随后下令对”野人"”赐酒而赦之”。后来秦晋在韩地(今山西河津东)激战,秦军被围,秦穆公负伤并面临被俘的危险。

在这紧要关头,“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推锋争先,以报食马之德”,结果化险为夷,”遂脱缪公而反得晋君“。

秦穆公不仅注意争取本国民心,而且也注意争取别国民心。公元前647年,晋国遭灾向秦国借粮。有的大臣主张坚决不借,”因其饥而伐之”。秦穆公执意反对,他说:我与晋君势不两立,与晋民并无利害冲突,况且,灾荒饥馑乃各国之常事,焉有不借之理!于是,他下令将大批粮食从秦国运往晋国,”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秦穆公这一决策,后来在秦晋交战中对于涣散晋民士气,瓦解晋军斗志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秦穆公选贤任能,借助民力,积极改革内政,努力发展生产,加速军队建设,秦国实力与日俱增。秦穆公借助这雄厚的实力,釆取”先东后西”的步骤,首先率军征服了活动在今山西和陕西交界的”茅津之戎”,继之又将分布在秦晋之间的”陆浑之戎”强行迁往今河南西部,从而扫清了东进的障碍,巩固了与近邻强晋争雄的前沿阵地。

随后,挥师西进,打败了自西周以来长期活动在泾、洛、渭三水流域和岐、丰地区的戎、狄,统一、安定了东起山西、陕西交界西至陕西、甘肃交界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局面,使秦国在富庶的关中地区牢牢地站稳了脚跟,为秦国的发展和巩固以及后来争霸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秦国强大的奠基人秦穆公

秦国强大的奠基人秦穆公

秦国强大的奠基人秦穆公

标签: 秦穆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