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纵横百科 185 0

晋文公和晋惠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文公是哥哥,惠公是弟弟,但先当国君的是弟弟。大家都说晋惠公是忘恩负义之人,晋文公是知恩图报之人,俩兄弟反差怎么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一、“忘恩负义”晋惠公

因为惠公先做的晋国国君,所以咱们先说说晋惠公。

1. 第一次“忘恩负义”

在奚齐(骊姬的儿子)和卓子(骊姬妹妹的儿子)被杀后,晋国国君之位出现了真空。为了早日登上君位,夷吾就给两个人许下了重诺,一位是能帮他回国即位的秦穆公,一位是晋国的权臣里克。

对于秦穆公,他许诺,如果秦国能帮助他回国即位,他就会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对于里克,他许诺,如果里克能拥立他为君,将来会把汾阳的城邑封给他。

各方达成了一致,夷吾顺利即位,即晋惠公。

那晋惠公给秦穆公和里克的诺言兑现了吗?当然没有。

对于穆公,惠公拒绝的理由是,当时流亡在外的夷吾还不是国君,所以晋国大臣认为擅自割让土地给秦国的话不能作数;而对于权臣里克,惠公担心他会像弟弟奚齐和卓子那样被杀,于是就逼里克自尽了。

2. 第二次“忘恩负义”

晋惠公四年的时候,因晋国发生灾荒,就请求向秦国购粮,秦穆公应允;第二年,秦国也发生灾荒了,就反过来向晋国购粮,但晋惠公不仅没给秦国粮食,还趁机发兵攻打秦国。

按道理来说,上次秦国对晋国“雪中送炭”,晋国应该利索地答应秦国的请求,正好也消了上次的芥蒂,但晋惠公选择的却是“火上浇油”,又一次“忘恩负义”了。

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二、“知恩图报”晋文公

再说说晋文公。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间,他遭遇过其他诸侯国国君(或大臣)的无礼,也受到过礼遇,下面简单盘点下他受过的礼遇。

在曹国——曹共公对重耳无礼,但大夫僖负羁私下里送给他食物和玉璧。

在宋国——虽然宋襄公刚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并负伤,但还是以国礼接待了重耳一行人。

在楚国——楚成王以待诸侯之礼招待重耳,重耳当场说,如果将来与楚军打仗,晋军会一“退避三舍”来报答成王此次款待。

在秦国——穆公把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五位同宗女子都嫁给了重耳,并护送他们一行人回晋即位。

咱们来看看晋文公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对曹国僖负羁——晋文公五年,文公率军伐曹,他下令军队不要去侵扰僖负羁及其家人,但部将魏武子和颠颉擅自纵火烧了僖负羁的家,僖负羁也因此受伤(《史记·晋世家》中有此记载: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最后杀了颠颉以报当年之恩(《左传》中记载:杀颠颉以徇于师)。

对宋国——楚国及其盟国包围了宋国,晋文公感念当年宋襄公之恩,就攻卫、曹两国而解宋国之围。

对楚国——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下令向楚军“退避三舍”,以报答当初成王的礼遇(当然,其中也有诱敌深入的成分)。

对秦国——晋文公在对卫、曹、郑的战争中,始终与秦国是盟友关系,即使在“烛之武退秦师”后,他还拒绝属下的建议攻打私自罢兵、并留兵郑国的秦国,就是考虑到当年穆公的恩情。

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晋惠公违背自己的诺言不割让土地、不卖粮食给秦国,还是晋文公率军攻打不礼遇他的卫、曹、郑,以及对楚军主动退九十里以报恩,他们何尝不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来做的决策呢?这恐怕是两兄弟唯一的“相同点”了。

如果说到他们的反差,一奶同胞还各有不同呢,更不用说同父异母的晋惠公和晋文公两兄弟了。

从两兄弟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晋惠公即位前不像哥哥文公那样有狐偃、赵衰等五贤士追随,即位后诛杀里克、邳郑和七舆大夫行为,也让他失去了不少臣心;他做事只是图一时之利,没有长远眼光,更无霸主之气。

而晋文公一直有贤臣良将的辅佐,即位前,身边这些有国相能力的人一直追随他、影响他、全力辅佐他,即位后更是大胆启用姬姓和异姓人才,所以他的品行、眼光和气魄都在向有“称霸诸侯”气质的一国之君靠拢。

而这,大概就是两兄弟反差大的原因吧。

标签: 秦穆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