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据]从近代史看中国——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纵横百科 51 0

  从近代史看中国——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轰隆隆,火车驶出了雨雾的重庆,我才静下奔波的心,从手提袋里拿出1938年,蒋廷黻闲赋汉口之时,两个月写的这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前言繁复,我看了一部分,就直入了主题。

  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不被人敲打的封闭国家,就没有所谓的“穷则变,变则通”。 蒋廷黻所讲的俄、意、日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所以,由此推之,敲开国门的洋鬼子未尝不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儿?

  那么西方为何会在印度种鸦片,然后向中国倾销呢?这真如温铁军所言,历史上中国只出口茶丝陶器,换取西方的白银,所以西方要搞鸦片贸易,使得中国产生贸易逆差吗?还只是那时的世界,只讲究“弱肉强食”的霸道主义?谁不够狠心,就会把嘴里的肥肉送人,然后做了别人嘴边的肥肉。(那时还是全球化初期,何谈国际法?)

  而那时的中国,上依俄国,自身也不是太弱,所以英国对于这块“肥肉”,也只有眼馋的份,那么既然不考虑去殖民我们,就放鸦片进去吧,资本的利益最大化甚嚣尘上。而一旦遇见贸易的滞碍,就发动通商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这应该是近代各国效仿的不平等条约之来历。

  但是近在咫尺的沙俄和日本,就与远在西方的诸列强不同了,俄国乘着中国发生回民之乱,侵占新疆的伊利,后为左宗棠收回。接着日本开始窥视中国的属国高丽,当然期间还爆发了中法战争,中国支持越南。

  然而,我想当初那种世界局面,就是一片“丛林法则”,而非蒋廷黻讲的那么温和。所以在袁世凯占领了高丽皇宫后,日本人就发慌了,因为日本也怕中国以后强大起来,侵占日本,这种担心在于中国士大夫的那种“吞了你又如何”的狂放不羁,更加之李鸿章让定远和镇远二舰到日本海溜达了一圈,把日本人吓惨了(此论见《珍重与惜别》)。

  所以,朝鲜半岛是中日战略的必争之地,至于战争当然是一触即发,只是早晚的问题了。蒋廷黻提醒研究甲午海战的重要性,其实海战之败,除了很多战争的偶然性之外,时局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日本是举全国之力,破釜沉舟,而中国只是淮军,前者攻而后者守,一鼓作气之下,士气高的自然胜利。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近代军制。

  清朝的国家军队腐败和如今的政法腐败一样的道理,因为即使到了新中国建国,中国部分区县还是县长既管行政又事执法之能。清朝的绿勇除了作为军队之外,还节制地方的治安和税收。所以,法律的现代化需要的先是执法者的现代化。

  既然国家军队靠不住,那就只能搞私兵,私兵起家者当然不想被国有,于是就形成了一层层的私有兵制。曾国藩无法节制曾国荃的部下,皇帝也无法用袁世凯的兵。这给近代中国添了不少乱子,也为后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奠定了基础,而且毛清楚一点,枪只能一个人开!

  蒋廷黻大约深谙了一个枪杆子道理,所以他力挺新军阀蒋介石,而当时能节制日本的东方国家,也只有中国背后的苏联,所以蒋廷黻使苏了。只可惜,后来的苏联又用了当年甲午战争那套,坐山观虎斗,挑起了中国的三年内战。内战之后,毛和苏联交恶也成为必然,因为一个人或者国家,用心的起点就是恶的,那么怎么伪装都会露出尾巴!

  而这只是“丛林法则”的体现(只是近代人们把这种自然法则扩大化,故而进化论大张旗鼓的深入人心,蒋廷黻本人就持进化论史观),这到了民主美国甚至都欲罢不能,于是又重学起当年的日本和法国,挑起了朝鲜和越南战争。只是,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军队,而且众志成城,才使得中国用“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战争没能蔓延到中国大陆。

  然而这个新生的国家,夹带着几千年的过去,如何让它现代化?文化大革命于是随之而来,但是试图在文化上有所作为(程序的修正),而忽视经济制度建设(结果的效益),给中国带来了实验性的失败。于是邓不管过程,只讲结果,所谓的“两猫论”。中国的经济在新一轮的资本全球化过程中,迅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阵痛和无法挽回的牺牲。

  先盖房子,再装修。或者,先挖窝窝,再种树。接下来的中国如何拟合历史和今天、程序和结果、效益和公平之间的断层,将是对新执政者的考验,但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我们有的是时间去慢慢做这些事情。只是对于纤弱的生命而言,我们要有怎样的耐心去等?

  后记:我于6月23-24日参加重庆大学高研院的《“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 学术研讨会》),得以聆听姚洋、李晓宁、王湘穗、张旭东、丁耘、王绍光、崔之元、海裔等老师的教诲,获益匪浅。此文中多处对这次研讨会有所回应。也以此文纪念端午的这重庆三天。

  2012-6-27,筑思于汉口。

标签: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