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从完璧归赵的故事看诚信的原理

纵横百科 46 0

从完璧归赵的故事看诚信的原理

   文:r8008 2007-10-18

   诚信,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也看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与假冒伪劣等不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为何象“诚信”这样的好品德有些人却不要呢?这背后必有原因。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古老的故事,探讨决定人们行为诚信与否的因素以及建立诚信社会有关问题。

   一、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 让我们一起简要回顾这个古老的故事。

  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下称秦王)得知赵惠文王(下称赵王)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于是向赵王提出以十五城换和氏璧,当时,秦王可能并无诚意,而是想假借交易之名骗得和氏璧。

   赵王及他的大臣们当然也不笨,他们明白秦国的真实意图。但是,他们面对的是两难选择:答应了,怕白丢了和氏璧,不答应又怕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后果更不堪设想。真是左右为难。

   对付强大的秦国,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蔺相如,恰恰就是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人。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在秦国的皇宫里,秦王拿到蔺相如带来的和氏璧。他交给左右美人和侍臣们观看,过了许久也不提换城之事。这个时候,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拿秦王没办法,但蔺相如不同,他略施小技,就让和氏璧又回到自己手中。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有个小污点,让我指给您看"。这时秦王并没有意识到蔺相如的真正意图。于是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这里,我们看到在智慧与谋略上,秦王不如蔺相如,蔺相如是智慧的强者。

   接下来,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视死如归的勇气,这种勇气也是秦王没有的。所以,在勇气方面,蔺相如也是强者。最终,蔺相如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把和氏璧安全地送回到赵国,完成了一次光荣的使命。

   二、案例分析

   1、完璧归赵的诚信分析

   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中很多道理耐人寻味。但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其中的诚信问题。在本故事中,与诚信有关的主要人物是赵王、秦王与蔺相如,现分析如下。

   1.1 秦王与赵王之间的诚信问题

   在本次以城换璧的交易中,秦王有两种可行的选择,即诚信交易与不诚信交易。诚信交易就是真的以十五城换璧,不诚信交易就是以十五城骗璧。按照当时的情况,十五城的价值与璧是基本相同的,所以秦王即使选择诚信交易也不会有什么坏处,但是秦王有更优的可行选择,那就是以十五城骗璧,这样的话,城与璧兼得。

   相对而言,赵王则只有一种可行的选择,即诚信交易,以璧换城。当然,赵王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不交易。但却是不可行的,因为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秦王可以随心所欲,既可以诚信,也可以不诚信呢?显然,是因为秦国是强大的,秦王是强者。

   1.2 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诚信问题

   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诚信问题发生宫殿之上的夺璧事件中。一开始,和氏璧在秦王手中。为了夺回璧,蔺相如说了一句话:“大王,这块璧有个小污点,让我指给您看”。这里,蔺相如说的是假话,显然是没有诚信的,而秦王却不知有诈,结果,璧就被蔺相如骗回去了。秦王以诚信的行为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那么,事情为何会这样?

   问题的实质在于,秦王貌似强大,其实只是武力上的强大,而在智慧与勇气上,却比不上蔺相如。因此,蔺相如能够凭借智慧要回了和氏璧,而又凭借勇气,让秦王不敢把璧再要回去。所以,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蔺相如是强者。强者通过不诚信的行为获得更多的或额外的好处。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精华所在。

   2、诚信原理

  由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决定人们行为诚信与否的因素有二个,一是交易双方的强弱对比关系,二是是否一次性的交易。

   2.1 交易双方的强弱对比关系

   不论是在秦王与赵王之间,还是在蔺相如与秦王之间,强者是诚信与否的决定者。强者可以诚信,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更可以不诚信,则会有更多好处。比如,在秦王与赵王之间的交易过程中,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蔺相如,赵王可能会白白丢失了和氏璧,而又拿秦王没办法。因此,交易双方的强弱对比关系是决定人们行为诚信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 2.2 是否一次性的交易

   在上述事件中,蔺相如以不诚信的行为从秦王手里夺回了和氏璧,而秦王本来也可能通过不诚信的行为从赵王那里骗得和氏璧,如果没有蔺相如出现的话。所以,在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强者可以通过不诚信的行为获得更多的或额外的好处。弱者在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虽然诚信,结局却是不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实人吃亏的事了。

   但我们也看到,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只能是一次性的。象本例中的蔺相如就不可能再一次以同样的方式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骗过来,当然,如果给秦王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他绝不会再把和氏璧送到蔺相如手中。

   因此,决定人们行为诚信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交易是否是一次性的行为,或者说是短期的行为。

   总的来说,诚信的原理在于:在一次性的交易中,强者的最优选择为不诚信,弱者的最优选择为诚信;在多次的交易中,强者与弱者的最优选择都是诚信。具体见下表。

   表2.1 人们行为诚信与否的判断表

   是否诚信 一次性的 多次的

   强者 否 是

   弱者 是 是

   表2.1展示了人们行为在何种情况下为诚信。由表可见,只有在多次同质的行为中,人们的表现才是诚信的。

   两点说明:

   (1)强弱的含义

   本表的中的强者与弱者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武力上的强大,也可以是智慧上的强大,还可以是勇气上的强大,所以表面上的武力强大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强大,就象武力强大的秦王在智慧与勇气强大的蔺相如面前也会成为弱者。

   (2)一次性的含义

   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既有是一次性的,也有多次的。比如,人去外地旅游某个景点往往是一次性的,看过一次以后,一般就不会再去第二次。所以,我们看到,旅游中经常遇到的卖假药、假玉等不诚信的行为。举个相反的例子,诺贝尔奖的评定一般要在成就或发明出来十年以后,这正是为了防止不诚信的行为,确保诺贝尔奖的质量。他们理解长期行为才会是诚信行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3 、诚信原理的其它应用

   理解诚信的原理,对我们日常生活会大有帮助。现举几个例子。

   3.1 借钱事件

   借钱给别人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件。比如,有个朋友要向你借1万元,你是借还是不借?这可以根据诚信原理进行判断。假如你是强者,这钱可以借,因为如果你的这位朋友想赖账的话,你是有办法对付的,所以不怕他不还。如果你的朋友是强者,而且想借的钱比较多,那你处境就比较危险了,因为借的钱多就意味着不会有第二次借钱,这是一次性的事件,而且你又恰好是弱者。

  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古老的故事,探讨了诚信的原理及有关应用的问题。诚信的原理在于:在一次性的交易中,强者的最优选择为不诚信,弱者的最优选择为诚信;在多次的交易中,强者与弱者的最优选择都是诚信。

标签: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