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完璧归赵

纵横百科 50 0

  历史上的完璧归赵,说的主要是蔺相如带和氏璧到秦国,却能完好的把和氏璧带回来的故事。

  下面一些段落是引用的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大家不知道,这里做一些补充。

  秦昭王在听说了和氏璧在赵国以后,很想做出交换。于是他确实谋划了十五个城池,用来交易和氏璧。

  为了不损害秦国的战略利益。秦昭王不惜动用人力财力,制造了一批新的城池。

  当时的秦国,总共也就三十多个城池。如果真的要用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秦国的一半国土就没了。

  所以秦昭王不会傻到这个地步。

  他的目的,是在一些看似重要的地方,建立起来一批易攻难守的城池。再加上历次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正好是十五座城池。

  但是有几个城池,是秦国可以用来攻击赵国的根据地。秦王为了表示诚意,在第一次提出交换的时候,特意的提出来愿意交换这几个城池。

  这也是赵王同意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的赵惠文王还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君主,从他对蔺相如的信任上就能看出来。他看到秦王的交换条件中,包含了以后秦国可以用来囤积粮草和军队的具备重要战略地位的城池以后,才决定和秦国谈判这笔交易。

  所以有史记载以来,蔺相如唯一的一次带着这个和氏璧,出发去了秦国。其实当时就是打算做交易的。

  但是蔺相如来了秦国以后,就有秦国的官吏出谋划策说,我们失去了攻打赵国的机会,是很可惜的。土地和和氏璧相比,真有那么重要吗?

  秦王虽然知道,但是还是很想看到绝世美玉和氏璧。

  结果秦王看到了和氏璧以后,果然非常的喜欢。所以蔺相如为了测试他,就说我宁可把和氏璧摔碎掉。结果秦王果然非常惊恐,说他会依照约定,提供城池,而且给蔺相如看地图。

  当时秦王也确实派遣了官吏,准备交接城池。甚至赵国方面也准备了官吏和军队,准备去接收城池。

  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猜测可能是当时的秦军将领,在得知了秦王打算用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么一块石头的时候非常震怒,去找秦王劝说去了,甚至可能发生了以死相争的事情。

  所以就在交易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秦王突然卡壳了。

  这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么一点时间,赵国如果得到了秦国攻击赵国的根据地和出击基地,那么对赵国的未来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长平之战就打不起来,甚至秦国可能要晚好多年才能和赵国发生决战。

  如果有一些军事常识的人,了解了历史知识以后仔细查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秦军在发动长平之战之前,曾经修筑过多年的城池,在这些城池之中,秦军攻守兼备,使得赵军的战略进攻非常困难,秦军却可以源源不绝的发动攻击。

  所以秦王也害怕宝玉在战争中被损毁,愿意以城池换取宝玉。但是将领们就认为,流血牺牲得到的城池却被一块石头换掉了 ,实在是很不值得!

  所以秦王迫于压力,在最后即将交易完毕的时候,却卡壳了。

  也有秦国官吏提出来抢夺,但是秦王深知蔺相如性情刚烈,害怕宝玉有损害,所以不愿意这样做。

  蔺相如为了保护宝玉,在秦国的几天之中,只吃自己带来的干粮和饮水,瘦了几斤肉,终于把宝玉给完整的送回了赵国。所以蔺相如确实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秦国做的交易。这也是古时候的赵人,一个文臣所特有的勇气的表现。

  最终蔺相如 虽然交易没做成,却还是把和氏璧带回去了。

  之后秦王和赵王相会,还想看一下宝玉。但是因为交易不成,所以赵王也懒得再给他看了,干脆带了一块假的去。识货的秦王和官吏在会议上看到了假货,马上就明白了赵王的意思。于是秦王就觉得索然无味,很快就退席了。但是秦王知道中途溜走很不礼貌,所以派了一个替身去继续赴宴。但是蔺相如可不傻,他很快就看出来脸部的细节有一些问题,就提醒赵王说秦王换了个替身。于是赵王也借口上厕所,和队伍里面早已准备好的替身换了衣服,匆匆离开了。

  秦国在和楚国打交道的时候,就曾经用替身欺骗楚王,进而偷袭成功,使得楚国在后来的战争中军心慌乱,丧失了大片土地,史称 “张仪欺楚”。

  所以赵王也不傻,看到情况不对,就溜之大吉。

  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其实已经不鲜见。甚至李代桃僵之类的事情也有过。

  秦王方面的军队官员看到来的赵王变了样子,就知道坏事了。此时赵王早已不见踪影。大家只好说说笑笑,结束了这场心怀鬼胎的鸿门宴。

  在这场提前了几百年的鸿门宴中,护送秦王的军队明显比赵王多,但是却最终以和平收场,几乎是如出一辙。而且赵王也等于是被逼着来的,秦王要想听他敲击乐器什么的,他也只能照做。

  因为蔺相如,赵王的面子得到了保全。所以秦昭王虽然很想对赵国发动战争,抢夺和氏璧,但是因为这次会议上,秦王占不到赵王的便宜,如果发动战争,会被说成是为了报复会议上受到的耻辱。所以秦昭王为了面子,也因为他知道赵王年纪很大,不久就会老死,所以秦王决心暂时隐忍,等赵国的新王即位,就开始发动战争。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不久,秦昭王下令大将王龄,突袭攻赵。不久以后,秦国从楚国调兵,赵国以廉颇为帅,发动了人类战争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因为伤亡过于惨重,新上任的秦始皇嬴政和赵王有点血缘关系,所以秦国攻赵的步伐一直拖延到了不得不攻打齐国的时候才决定下来。

  一块玉石,就这样引发了死亡一百万人以上的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惨烈大战。

  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毒药,其实是人心。

标签: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