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新)

纵横百科 54 0

  摘要:为培养和遴选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考可以改革为由综合素质考试和专业素质考试两部分组成。综合素质考试是高等教育入学者必须要通过的考试,其考试内容除高中全部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公民义务、各种社会和文化(经济、法律、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常识在内的综合素质,考试难度比现行高考低50%左右,其得分率超过80%才算通过,但其成绩不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专业素质考试才是考生被哪所大学和哪个专业录取的关键所在。国家将把全部大学本科专业按照相近原则划分为15个考试专业,考生要在这15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报考并按自己在报考专业的考试成绩排名依次录取。专业素质考试的内容只涉及本专业知识,考试科目极少(譬如数学专业只考数学,语文、英语等都不考),但因为包含了大学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增加,考试难度相应提高。这样的考试模式在保障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选拔人才的专业性,从根本上抑制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了不同专业水平学生的区分度,解放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为国家培养和遴选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考改革,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学业负担,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0 引言

  公平、公正是高考招生制度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国家统一的考试和招生制度才能够保证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但是这种统一的考试模式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1]。所以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推出了3+3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的改革方案。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方面,考试科目的专业性不突出,所考学科又不能覆盖全部素质教育内容,致使学生的专业特长不能充分发挥,综合素质也有所欠缺。另一方面,考试科目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学过的知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素质,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严重压抑[2-6],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越来越需要在一定综合素质基础上的高专业素质人才。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避免上述弊端,高考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步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将考试分为综合素质考试和专业素质考试两部分。

  1 综合素质考试

  综合素质考试设定为任何高等教育入学者必须要通过的考试。它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全面的文化素质和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其它基本素质。考试内容除现行高中全部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公民义务、各种社会和文化(经济、法律、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常识以及行为规范等。国家借助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通过精心设定综合素质考试的内容,可以促使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这项考试的目的是保障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只要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即可,所以相比现行高考,综合素质考试将大幅减少高中文化课程的内容,取消较难的题目。因为难度低并且内容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所以要求得分率(得分率=得分/满分)达到或者超过80%才能算通过此项考试。与此同时,考试难度的设定要保证现有的高考录取率。按照目前全国录取考生60%左右的平均得分率,应将现有高考的难度(难度=1-平均得分率)降低50%左右,这样录取考生的平均得分率将在80%左右。那些以最低文化课分数线录取的考生,像艺术类、体育类和专科(包括高职)考生,其得分率在24%左右,通过此项考试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此类考生分数低主要是因为录取分数线低导致没有升学压力造成的,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后,是可以通过此项考试的。此外,通过此项考试是合格大学生的必备条件。接受大学教育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其它基础素质,达不到要求的盲目入学会造成大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综合素质考试和现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类似,但是因为上升到了统一高考的层次,所以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力是截然不同的。虽然高中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多年,但是囿于影响力有限,学生和学校不重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7-8]。现在国家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改革,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其中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历认证的条件。可以在此基础上,将高中所有科目的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起来,内容和难度稍作调整,再加入公民义务、各种社会和文化常识以及行为规范等,升级为全国统一高考的一部分,即为综合素质考试。

  2 专业素质考试

  综合素质考试是高等教育的入门考试,通过此项考试的考生就具备了高等教育入学资格,但是其成绩不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考生还需要参加专业素质考试。专业素质考试的成绩才是考生被哪所大学和哪个专业录取的关键所在。考生将分专业报考,参加该专业的专业素质考试。省级招办在录取时分不同专业按报考考生的专业素质考试成绩排名,由高到低依次录取。考生在填报具体的志愿学校时,可以填报多所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按照其填报的顺序由前到后被第一个该专业录取名额未满的高校录取。学生原则上只能填报一个专业,因为专业素质考试难度大并且不同专业考试内容差异很大(见下面的论述),学生报考多个专业,会造成优势分散,得不偿失,所以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

  专业素质考试的考试科目极少,只考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科目,譬如数学专业只考数学,其它科目像语文、英语等都不考。但是考试内容在本专业内非常宽泛、深入,除了高中相应专业的课程外,还包括大学相应专业的基础课程,即所谓的“大学先修课程”[9-13]。考试内容和考试难度均明显增加。

  专业素质考试的专业划分非常关键。专业划分得太细,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将来的全面发展。专业也不能划分得太粗,那样就失去了按专业区分人才的意义。可以按照相近程度将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506个本科专业划分为15个专业,如下:哲学和历史学(对应哲学门类,历史学门类)、经济学(对应经济学门类)、法学(对应法学门类)、教育和管理学(对应教育学门类,理学门类中的心理学类,管理学门类)、文学(对应文学门类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学(对应文学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数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数学类、统计学类)、物理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物理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力学类、机械类、仪器类、能源动力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交通运输类、建筑类)、化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化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材料类)、生物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生物科学类,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工学门类中的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天文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天文学类,工学门类中的航空航天类)、环境和地理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地质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地质类、矿业类、海洋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信息学(对应工学门类中的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安全学(对应工学门类中的兵器类、核工程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公安技术类)、艺术学(对应艺术学门类)。其中文学专业的考试范围还包括外国文学。艺术学专业考生的录取参照现行的艺考招生制度,以艺术学专业素质考试成绩和艺术学校单独或者省级招办组织的艺考成绩综合评定录取,其中艺术学专业素质考试为艺术学的理论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全部艺术学门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可以分为主干科目和辅助科目,主干课目考试难度高、所占分值比例高,辅助科目考试难度低、所占分值比例低。每个专业的主干科目就是上面讨论的该专业所对应的本科专业科目,辅助科目可以按照专业需求确定。可以大致确定各专业的辅助科目如下:哲学和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和管理学(法学)、文学(无)、外国语言学(无)、数学(无)、物理学(数学、哲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和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数学、物理学)、安全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艺术学(文学)。现行的高考改革中,语文、数学和外语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但是其实很多专业都不需要这三个科目很深的专业知识,而它们仅需的这三个科目的基础知识已经在综合素质考试中体现出来了,所以专业素质考试不必把这三个科目作为每个专业的必考科目。特别是外语,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外语知识就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轻松完成查阅外文资料、撰写外文文献以及和外国专家简短交流的任务[14-15],所以可以把外语排除在非外语专业的考试科目中。

  3 抑制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

  人们一直诟病现行高考造成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学过的知识的学习模式。如何通过高考改革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下列两点:1、学生过度重复学习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2、考试成绩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过度重复学习对能力提高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能力是什么,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

  一个人的能力应该由其掌握的知识体量、信息提炼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者构成,并且可以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描写。关于能力构成的一般模拟图如图1,其中的知识体量是由不同层级的知识点一层一层构建起来的,高层级的知识点以低层级的知识点为基础。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新)

  所谓的僵化能力是指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获得的能力,真实能力是指由正常学习模式获得的能力。所谓正常学习模式是指不同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是在尊重和了解学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和领悟每一步学到的知识的学习模式。有人以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对纯记忆类的学科,像外语,用处很大。但是即使需要大量背诵的学科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罔顾其规律的死记硬背也是收效甚微,无法获得知识的要点和精髓。像外语所讲究的语感是无法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只能在大量阅读中用心领悟才能体会得到。僵化能力不同于真实能力,因为只是机械的强记住内容,没有掌握知识的内涵和精髓,所以只能适用在固定的场景中,一旦场景有较大的变化,就无法应用,也无法和相关知识产生有效的联系,更不能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和推理。所以僵化能力的基础是不牢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较快地遗忘,并且很难在它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知识层级。所以一般而言,在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僵化能力最多只有一个层级,并且在知识结构的顶层,如图1所示。如果僵化能力多于一个层级或者出现在底层或中间层级,整个知识结构是不牢固的,反映在能力上就是能力的深度和体量要比看上去的少。

  僵化能力和真实能力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面对未知领域和很难很复杂的场景时僵化能力无能为力,但是在面对其达到的知识范围内的正常难度的问题时僵化能力和真实能力没有区别。由于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不可能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并马上应用,也不可能解决很难很复杂的问题,所以考试不会考没有学过的知识,也不会考很难的题目,所以考试很难区分出真实能力和僵化能力。这样减少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减少僵化能力在一个人能力构成中的占比。显然,知识体系越浅近,僵化能力的可能占比越高,死记硬背提高成绩的效果越明显。只有提高所考知识体系的深度,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而要提高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度,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其思维模式也更加固定在这一学科上。由于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所以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时不仅时间和精力不够,思维模式的切换也是个大问题。所以这种学习模式一定要求学生只专注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关联非常密切的学科,这就是专业化的学习模式。

  当然,正常学习模式下学生为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也需要反复练习,固化其思维模式和解题思路,也存在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这种过度学习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固化,非常损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在损害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损害了学生接受更深更广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能力和后劲。如何避免这种过度学习现象呢?只有提高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让学习的知识不断加深、加宽、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让学生眼界开阔,那么局限于某一特殊情况下的解题思路和知识点就会显得非常狭隘,在学习中固化、强化它就会阻碍相关的其它知识点的学习,更阻碍了对更深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考试涉及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某-类知识点和题型所占的分值比例很小,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很明显得不偿失。所以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一学习规律,那么这种过度学习模式如果发生,就只能发生在他的知识体系的最上层,所以知识体系深度的增加大大减少了这种过度学习模式的发生。

  在知识量相同的情况下,过度重复学习需要的时间远多于正常学习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如果假定学生们都了解上面讨论的学习规律,那么过度重复学习最多只能发生在一个知识层级,因为若发生在多于一个知识层级的话,其整个知识结构是非常不牢固的,导致付出和成绩不成比例,其成绩和放弃第二个及以上的知识层级的过度重复学习的成绩相仿,所以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假设相同知识量下过度重复学习的时间是正常学习时间的2.5倍,假设正常学习时间和知识量成正比并且某一学科的知识量W=知识层级数D× 每层知识点数w +(D-1)× w(此项代表把不同层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贡献),即W=(2D-1)w,那么因为过度重复多出来的学习时间占正常学习时间的比例为3/(2D-1)。随着知识层级数D的增加,因为过度重复造成的学习时间过长的现象很快减少。譬如在相同知识量的前提下,知识层级数为6的学科将比知识层级数为3的学科减少20%左右的学习时间。所以知识体系深度加深的专业素质考试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过度重复的学习现象,大幅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

  另一方面,从考试试题的灵活性、深度和广度而言,专业素质考试也有利于抑制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为了有效区分各种专业水平的学生,专业素质考试的题目将由简单、一般、较难和开放型四种题目组成,难度依次增加。每种水平的学生都有对应难度的题目。由于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增加,题型更加灵活多变,考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放型题型”更是千变万化。这样的专业素质考试可以有效区分专业素质普通和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所谓专业素质一般表现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敏感度、对问题的接受能力、深入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现行高考的学科知识体系普遍深度不深、广度不广,导致考试的题型有限、题型的条件简单,专业素质普通的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达到和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同样的成绩。但是在专业素质考试面前,因为题型太多并且题型的条件复杂,题型之间极易混淆,专业素质普通的学生不可能背住所有题型(开放型题型的答案还是不确定的),所以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其学习方式就要回归正常的学习模式。

  由此可见,广度和深度提高的专业素质考试从根本上抑制了那些不从专业自身规律出发、违背学习规律的过度重复学习模式,有效地避免了死读书的现象。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将大幅减轻,青少年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将被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出学生被压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专业素质考试难度的提高不会降低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和对学生的区分度。因为相比现行高考考核6门思维模式明显不同的学科相比,学生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学科,不必在多个矛盾明显的思维模式之间切换,其专业特长可以充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另外,学生只专注于某一个学科的学习,学习时间大大增加了,可以应对更多、更艰深的学习内容。

  4 高中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这种考试模式下,高中的入学和教育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考将参照高考的模式,分为综合素质考试和专业素质考试两部分。高中的课程将分为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两类。因为专业素质课程要讲授“大学先修课程”,需要比较专业的教师人才,所以专业素质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一所高中不可能擅长所有的专业。每所高中都将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某几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学生在选择哪所高中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特色专业是否符合自己未来高考的需要,而不是该校的综合能力,所以学生在报考高中时选择的范围将变小。与此同时,一所高中的招生范围也在缩小。所以学生和高中都要扩大双向选择的范围。一般而言,学生和高中应该在地级市范围内自由报名和招生。

  高中的综合素质课程可以利用高一一个学年完成,高一期末就可以参加综合素质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可以安排在每年的7月初,学生在整个高中可以有三次考试机会。专业素质课程利用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完成,高三下学期复习,高三期末参加专业素质考试。专业素质考试可以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和7月初,学生可以有2次考试机会。之所以这样安排专业素质考试时间,是为了避免学校为了腾出复习时间压缩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学生所学知识不牢固。因为专业素质课程中的“大学先修课程”比高中课程艰深,只有保证足够的授课时间才能够讲解透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正常授课时间将占高中全部学习时间的主体,复习和考试的时间将被大大压缩,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

  人们可能会认为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阶段,不应该过早的专业化。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四点,1、综合素质考试涉及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保证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2、大学属于专业化教育,高中作为大学的预备阶段,部分专业化是自然、合理的现象,这在国外有普遍的先例[16-18],譬如美国高中普遍开设专业化的 “大学先修课程”(AP),选修AP是高中生进入一流大学的必备选择[9-13];3、高中的专业化并不像大学专业化那样彻底(见前面的讨论,平均34个本科专业对应于一个专业素质考试专业),这就把专业化带来的知识面狭窄的弊端降到最低;4、高考作为极为重要的考试,为提高考试成绩,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必然会产生,为抑制这种学习模式,适度提高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必然的选择,这只能通过部分的专业化才能实现。

  5 和西方发达国家“高考”的对比

  英国的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其考试科目相当广泛,包括商业、社会科学、传媒、娱乐、信息技术等约80门学科[19]。英国好的大学对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有明确要求,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20]。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组成,体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属于学科测验,侧重考查学生各科目的基础学力。各高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自行确定,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美国影响较大的大学入学考试有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SAT由阅读、写作和语言、数学、论文写作(选考)四个测试组成, ACT 由英语、数学、阅读、科学、写作(可选)五部分测试构成[1]。SAT和ACT的作用相当于这里提出的综合素质考试,但是学生不参加SAT和ACT也可以申请大学入学。

  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较多,学生选择范围广,体现了人才培养和高校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考也要增加考试科目的多样性。本文提出的专业素质考试顺应了这一趋势。

  西方大学入学考试的难度普遍低于我国现行的高考[21-22]。有人会问,改革后的考试难度还要提高,是不是不合理?这里有个录取制度不同的问题。西方国家大学录取条件是多元化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只是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还有很多其它录取条件,像高中成绩、课外活动表现、推荐信、面试等,所以西方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不像我国那么重要。我国的高考是极为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一方面要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区分度,另一方面要尽力避免因为太重要导致的过度重复学习模式,这两点都要求提高考试的难度和深度。与其像现在这样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专业,并过度重复学过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在保证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只专注自己擅长的专业,并减少过度重复学习,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强健体魄、享受正常生活,在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拥有完整的人生体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饱满的灵魂。

  当然,还有一种考试模式,就是不增加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但是在考试中引入创造力的考核。因为创造力不能通过死记硬背和过度重复提高,所以这种考试模式可能会解决现行高考的一些问题。但是创造力的考核需要大量时间,因为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要寻找可能的对策,需要不断地探索、试错和修正,这个过程需要激发一个人全部的知识储备,然后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同时,没有大量专业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需要的分析、推理等综合技能,创造力就是空中楼阁。如果想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创造力的考核,像现行高考中出现的开放型题型,由于时间短且学生没有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考试只能考察学生浅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解题思路一定是浅显的、可选择性少,易于在考前被题海战术覆盖并通过死记硬背解决。所以要想在考试中使创造力的考核有一定的效果,只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专业素质考试了。

  有人说智力测验式的题型可以引入高考,因为此类题型可以摆脱具体知识背景,单纯考察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可以避免死记硬背。譬如美国的SAT就包含了很多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学生的课程关联不大的智力测验题[1]。但是,一般而言,智力测验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1、解题思路浅显、简单,考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明显提高成绩,所以在大量训练面前,智力测验题对考生没有很高的区分度;2、题目并不像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是用来辅助智力训练,所以不值得为它花费大量时间。其实,美国的SAT也在改革,减少智力测验内容,加强与中学课程的联系,侧重考查对学生的大学学习及职业生涯更有价值的知识[23]。

  西方高考在内容上和中国高考比较明显的区别包括:1、考核范围广、覆盖知识点多;2、多从现实场景中出题,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特点是我国高考需要借鉴的地方。尤其是第2点,它能够更加客观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从具体场景中排除无关因素、建立简化模型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由于具体场景中有很多要素可以展开联想,此类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由于具体场景的多样性,很难通过题海战术覆盖,所以此类题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

  6 关于学业压力的认识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现行高考下学生的竞争压力和学业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呼吁减轻学生的压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24]。这里提出的高考改革,虽然大幅减少了考试科目,减少了复习和考试的时间,遏制了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但是大幅增加了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是一定要认识到以下两点:1、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必须要在学生阶段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业压力自然会加重;2、学业压力大是高考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选拔性考试的必然结果。高考的任务是要区分众多的考生,从中选拔不同水平的人才进入不同水平的高等学府,必然要造成激烈的竞争,学业压力自然就产生了。这即使是在大学入学制度相对宽松的国外也是如此。譬如在美国,上一流的大学也是非常困难的,学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中国,家长普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和攀比心理加剧了这种竞争性。所以,我们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人为的降低高考的竞争压力和考试难度,那只会适得其反。在这一点上,日本有惨痛的教训。日本政府曾经意识到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在1976年制订了“宽松教育”政策,降低教学标准、减少学时,但因为违背了教育规律,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25]。

  7 结语

  这里提出了分15个专业报考和录取的高考改革机制。不同于现行的3+3考试制度,高考将分为综合素质考试和专业素质考试两部分。综合素质考试是高等教育入学者必须要通过的考试,考试内容涵盖了全部高中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内容,难度比现行高考低50%左右,其得分率超过80%才算通过。此项考试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其成绩不作为大学录取依据。专业素质考试的成绩才是大学录取的依据。专业素质考试突出选拔人才的专业性,全部大学本科专业按照相近原则被分为15个考试专业,考生选择15个考试专业中的一种报考并按自己在报考专业的考试成绩排名依次录取。每个专业的考试内容以高中相应专业的知识和大学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准,深度、广度和难度均大幅提升,同时考试科目大幅减少(譬如数学专业只考数学)。专业素质考试在增加学生专业水平区分度的同时,遏制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过度重复的学习模式,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党和国家认识到了现行高考存在的弊端。这几年高考改革的举措不断推出,说明高考到了亟需改革的地步。若能集社会各界人士之力谋得高考华丽蜕变,那么不仅会为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全面的发展,也为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家高科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李志涛.主要发达国家“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比较分析与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2):116-128.

  [2] 马抗美,翟立原.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01):8-11.

  [3] 曲华.浅谈应试教育与高分低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02-203.

  [4] 石瑞,巩颖.知识观视域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12):7-9.

  [5] 陈崇源,陈邕怀.素质培养与“高分低能”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01):64-67.

  [6] 王修鲁.对“高分低能”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0(03):63-65.

  [7] 王焕霞,廖伯琴.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审思[J].教育学报,2011,7(06):77-83.

  [8] 李欣. 中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多维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于世洁,徐宁汉.慕课大学先修课(MOOCAP)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37-41.

  [10] 尚俊杰. 大学先修课催化教育深层变革[N]. 中国教育报, 2014-10-23 (002).

  [11] 涂皓.大学先修课的理由与挑战[J].教育,2015(05):39-40.

  [12] 杨雯雯. 我国大学先修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3] 马莉萍,刘彦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美国大学先修课的目标与实现[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01):53-59.

  [14] Guillaume Lample,Ludovic Denoyer,Marc' Aurelio Ranzato.Facebook探索无监督机器翻译[J].机器人产业,2017(06):36-38.

  [15] 戎力.人工智能加持《百度翻译》 让体验更智能[J].计算机与网络, 2017,43(23):34.

  [16] 冯生尧,谢瑶妮,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业分化,《课程.教材:教法》,2009(10):8-13.

  [17] 王姝.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及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8] 于康平,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术月刊》,2011(3):85-88.

  [19] 刘晓卫.A-level考试对我国教育考试的启示及借鉴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7.

  [20] 李晓岩.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1] 黎郭凯.2017年美国SAT试题数学部分与全国高考理科乙卷试题的比较分析[J].中学数学杂志,2018(05):28-30.

  [22] 武小鹏,张怡.中国和韩国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3):19-24+29.

  [23] 杨光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改革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1):83-91.

  [24] 山子.过重课业负担:出口拥堵及臃肿分析[J].基础教育, 2013, 10(03): 5-14.

  [25] 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7(05):38-40.

标签: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