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 革命的歧路与进路:对2011年出版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著述的观察

纵横百科 60 0

  张晓波:“革命”的歧路与进路——对2011年出版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著述的观察

  摘要:辛亥百年之际,关于辛亥革命题材图书的出版,自年初至现在,或旧版重出,或引进台湾学者的论述,或新著刊行,不下数十种。抛开一些出版业制造的似有如无的通俗历史绍介,无论重看旧章还是阅读新篇,寻找其间的分歧,重回辛亥年的政治空间,对众多潮流进行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癖与考据癖"。

  一百年太短,远未解决1911年武昌城枪声所引发的争论。今天,关于革命的争议,对于辛亥的认识与解读,仍在当年的政治逻辑上运转。

  革命爆发之际,革命党人扬眉吐气,剑指共和;立宪党人犹疑彷徨,先主独立,进而共和;满清贵族与北洋势力战守无策,君宪共和,久议不决,终由政治-军事强人(袁世凯)一言定调。由此可见,在辛亥年的政治图谱上,无疑是三派力量的角逐,即革命派、立宪派与保守派。至1912年年初,北方同意清室逊位,并下诏共和,短短四个月如疾风暴雨般的革命结束,终以革命党在观念与政治实践上的共和制大获全胜而告终。

  辛亥百年之际,关于辛亥革命题材图书的出版,自年初至现在,或旧版重出,或引进台湾学者的论述,或新著刊行,不下数十种。抛开一些出版业制造的似有如无的通俗历史绍介,无论重看旧章还是阅读新篇,寻找其间的分歧,重回辛亥年的政治空间,对众多潮流进行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癖与考据癖"。

  事关国家创设的争议及解释,势必主导国家政治走向。一如对于法国1789大革命与俄国1917大革命的争议,始终主导两国的现实政治抉择。以对俄国大革命的阐释而论,从对布尔什维克夺权的全面肯定至于重新论述立宪民主党二月革命及其价值,在俄国,与苏联创建与解体紧密配合;而在全球政治动荡中,这一论述的位移,吻合20世纪革命的产生、扩张及其退潮。

  同样,关于辛亥革命的争议,其论述的根本分歧,也不仅是历史的政治抉择,更配合着现实的政治困境。

标签: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