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辛亥革命中的满族志士(转载)[已扎口]

纵横百科 62 0

辛亥革命胜利是中国各民族(包括)满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满族人民在革命中失去的也不过是封建压迫而已.

  倒是那个让汉网吹得不行的张作霖,

  货真价实的满清走狗,

  朝廷鹰犬

  辛亥革命中的满族志士

  赵展

   在武昌起义之后,活动在满族比较集中的东北地区的革命党人,“分头秘密集会,共谋起义,促动关外三省独立”。满族革命志士奋起响应,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

   时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为稳定局势,采取一系列的镇压革命的措施,妄图扑灭将要燃起的革命烈火。他看到新军靠不住,便调士匪出身的统领张作霖,率中路巡防营进驻沈阳城,作为镇压革命的武装力量。为缓和群众的激昂情绪,与立宪派合谋成立“保安会”,藉以维持旧秩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在沈阳的张榕、张根仁等革命首领,为了对抗“保安会”,联络一切革命团体,遂于11月17日成立“联合急进会”。该会会长张榕声称:“我急进会尊重人道主义,且以建设满汉联合共和政体为目的,故若清帝退位说则尤为吾党之所赞成。”根据东北地区满汉杂居的实际情况,“急进会”提出团结满族人民共同斗争的纲领,得到了满汉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实际上,有觉悟的满族革命志士由衷地拥护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他们对于“专制毒害,思之真寒人心也”,因而毅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凤城是清朝八旗兵驻防的重镇,因而这里住有不少满族。据清末统计,满族有3.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7%。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侵入,该县农民破产失业者,与年俱增,生活日益贫困,再也忍受不下去了。这里,资本主义因素也异常迅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经营工商业的资产阶级。他们痛感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抑,要求改变现状。在辛亥革命前,凤城地区象一颗上了引信的炸弹,一触即发。当同盟会员满人何秀斋及其同志来到凤城、安东一带活动,号召当地满汉人等起来革命时,满人鲍化南(又名成顺,联庄会首领)首先在雪里站竖起革命义旗,招兵买马,征集武器。当地满汉农民纷纷剪掉辫子,投奔义军,仅几天功夫,就召集了200多人,组成一支革命军。他们积极练兵,准备攻打凤凰城。由于事机不密,清军右路巡防队统领马龙潭得到消息,于11月27日挥师进攻雪里站。这支刚刚成立的革命军,在数倍于我的敌人面前,顽强抵抗,英勇作战,但终因伤亡过重,弹尽粮绝,不得不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革命力量。在这次战役中,满人何秀斋等27人被捕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

   清朝统治者的忠实奴才马龙潭在血腥镇压革命军的同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加以杀戮。凤城铁路巡警局文牍员满人何宗齐,受关东大督蓝天蔚的委派,“在安奉路沿线各地鼓吹革命思想”,并于城东鸡冠山小屯组织革命军,“旋于7日(11月27日)在凤凰城被官宪拿获,当即正法”。在马龙潭的屠刀下,满汉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凤凰山麓。

   在辽阳、凤城等地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后,反动的官僚军阀就更为嚣张,便镇压省城的革命党人。以张榕为首的革命党人团结了满汉各界人士,在革命的旗帜下,结成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可惜,以张榕为首的革命党却未识破老奸巨猾的赵尔巽的阴谋诡计,导致自己的失败。

   张作霖在给赵尔巽的呈文上写道:“闻(张榕)党羽甚多,以满洲人宝昆、田亚斌为死友。一切结会通匪,多系宝昆为之主谋,田亚斌辅之”。于此可知,满人宝昆也是活动在沈阳的重要的革命党人之一。他是沈阳东陵人,属满洲正白旗,其祖先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姻亲关系,父为知府,可谓“代受国恩”。他接受革命思想后,成为辛亥革命最活跃的人物,是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张榕的“主谋”,并以经济资助革命活动。赵尔巽在张作霖的呈文中批道:“宝昆满洲世仆,辄敢包藏祸心,联合逆党,与田亚斌一犯,同恶相济,亦复罪不容诛。”在反动的封建官僚屠杀革命党时,被称为“满洲世仆”的宝昆,也同样是“罪不容诛”,并没有因为他是满族而赦免。可见,革命是各族被压迫人民共同的事业。

   1912年1月23日晚,张作霖派便衣于沈阳大西关平康里枪杀张榕的同时,军警“分赴各处查拿”宝昆、田亚斌等人。当军警一进宝昆宅内,宝昆知事不好,便从楼上开枪狙击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宝昆从楼窗跳下,不幸被军警格毙,英勇牺牲。这位与张榕生死与共的“满洲世仆”,为民主革命事业,血洒沈水之滨。

   吉林的满人松毓,自武昌起义后,“鼓吹共和主义”,“屡有所图,咸不能就”。因此,他给孙中山写信吁请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救东省之火热水深”。孙中山让他“规划东事”,“并以满人贤哲相推许”。松毓表示,愿为革命胜利奋斗到底。针对当时的战局,他向孙中山建议:“苟能以去张(作霖)、冯(麟阁),则三省之即可为;去袁(世凯)则大局定矣。”这个建议确实有现实意义,但终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未曾实现。

   辛亥革命对于被压迫的满族人民更有特殊意义,因为满族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八旗制度的束缚。从前“殆骄生怠”、“嗜好多端”之人,也都一反前习,从事各种劳动,“工商各业,任所欲为”。更有一部分人处于奴隶与农奴地位者,由此获得解放。这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原载于1981.10.09《人民日报》)

标签: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