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两千问52——负荆请罪

纵横百科 101 0

第一题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是在一起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摘录渑miǎn池的一段如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段文字跌宕起伏,开始就交代了背景,秦强赵弱。这种情况下,如果示弱,招来的更是欺凌。仔细分析下来,赵王、蔺相如和廉颇互为犄[jī]角,没有廉颇做后援,秦王必然不会放走赵王(比如楚怀王客死秦国的例子)。没有蔺相如拼死相争,赵王也必然受尽屈辱。这种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赵王最终下定决心去赴会,也是难能可贵了。

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这个细节如果不是仔细看书的话,很容易忽略的。

第二题

缻[ fǒu ], 同“缶”fǒu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

从“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来蔺相如胆子很大,临危不惧。用白话来说,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要挟秦王得心应手,说出口的话,还很有道理,让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反驳的话。

如果只有这两个故事的话,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会非常单薄。“将相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内在,看到了另一方面。当然,也刻画了一个“活的”廉颇。廉颇送赵王到边境,选择合适的时机,说出了应急方案,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想见,廉颇还是很有谋略的。但是那个时代,归根结底,外交还是和经济、军事实力相匹配的。

第三题

渑池会在“回车巷”的故事之前。

渑池会的时候,蔺相如排名还在廉颇的后面,两个人配合得还是很好的。渑池会后,廉颇排名在蔺相如后面,内心就有点不爽了。

邯郸,是我的老家,被誉为中国的“成语之都”,据说有近千个成语与邯郸有关。前几年的成语大会,小徐同学反复看了好几轮,但她的成语我看没啥长劲。也是因为从诗词大会看到了蒙曼、郦波、彭敏,又在成语大会看到他们和PM2.0组合。于是追了很久。

今年过年,我们和另外两家人一起过了三个晚上,其中一个重要的项就是猜成语,还有传声筒。除了一个爸爸总看手机之外,不插电的乐趣让8口人开怀大笑。时下,手机绑架了太多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回归亲情,会温暖很多。

这座三千年的古城邯郸,一直保留了原来的名字。也因为曾经发生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怀念。邯郸 – 回车巷景点,坦白说,我没有去过。或者我小时候根本不长这样。

第四题

我们来分析下C、D两个选项,哪个更合适。

首先,这两个选项的描述,都是正确的,不像选项A、B把基本事实都弄错了。其次,这个故事的核心词是“和”。相比之下,选项C更切中“和”这个字。

我们要看看“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只讲到两个人不再计较过去的事情,重归于好。他们两个都是赵国的重要人物,可以想见,他们以后仍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互相合作。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延伸下去,所以选项D是超出了这个故事的意义的。

第五题

选项B,C都是正确的,而本题问的是不正确的。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有个很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中的没有反面人物,也就是说,没有“强暴”。因此选择A不符合故事设定。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可以认为秦王是个反面人物,算作“强暴”,相应的正面角色蔺相如就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这个题目设计得有点意思,是看孩子能不能对标答题。

小时侯,学校边上有一座桥叫学步桥,每两个柱子之间有一块石板,上面全是成语故事的图案。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纸上谈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等。赵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小段时间,春秋时还没有赵国,是三家分晋之后才有,经历了战国时代,最辉煌的就是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代,等被秦统一之后就变成了冀州。

然而小时候廉颇的最后知道的故事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长大后知道的却是他被迫离开赵国,客死他乡。任何一件事情,单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唯有多方共振,才能实现最高收益。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在40多岁被儿子逼死,如果蔺相如活的时间再久点,也许历史就此改变了。赵武灵王和晋悼公,明明有两个可以阻击大秦的人。。。

中华历史两千问52——负荆请罪

标签: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