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并起。在众多豪杰之中,刘邦出身不高,他既没有贵族的血统也没有深厚的家资,但他最后却脱颖而出,击败了项羽而成为天下之主,看到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刘邦?到底刘邦有什么过人之处?
对于刘邦这个人物,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很多人看不起刘邦,认为他不仅市侩,还是个忘恩负义的背信之人,靠着坑蒙拐骗的伎俩,居然击败了项羽,很多人不接受也不想接受。于是乎很多文人墨客就写下来诸如“世无英雄,竖子成名”、“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类的话并且流传百世。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并不仅仅因为他的武力,这是吕布之流不能比拟的,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先进入咸阳的确实是刘邦,但灭秦的功劳却是项羽的,你让刘邦在巨鹿去对抗章邯,恐怕我们就见不到破釜沉舟的好戏,也见不到汉王刘邦后来的飒爽英姿了。
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是故事的结局很有戏剧性,普通人战胜了英雄。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也不想接受这一点,就像项羽身边的美人虞姬,在项羽决定突围的时候,她的命运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当项羽策马扬鞭而去的同时,虞姬也倒在了血泊之中,你说她是为情而死?那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没什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是为了保住虞姬的清名而已。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项羽是英雄,是贵族出身,属于天生自带光环的存在,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是刘邦可以比的,刘邦在沛县起兵后,一度十分不如意,还主动投靠了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反秦势力中楚国项氏的影响力最大,实力也最强,项梁很慷慨,对于来投奔自己的刘邦直接给了他五千精兵和是个将军,可见项氏家大业大。曾经一度佣兵数万的苍头军首领陈婴,也顺应大势投靠了项梁。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项羽本纪》
项氏世代在楚国做将军,被封于项地,这和张良有点像,都是本来是可以躺平的六国贵族,一文一武而已。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和项羽相比,刘邦有先天的不足。怎么办呢?受到陈胜伎俩的启发,刘邦的出身被神化了,首先刘邦已经不是个凡人了,他是神人,也就是天命之子。怎么神化的呢?刘邦不是刘太公的儿子,是蛟龙的儿子,真龙之子,这算是不认自己的祖宗了,这个魄力和勇气有谁有呢?在我们眼里刘邦这个做法就是忤逆不孝,大逆不道的恶行。但通过这个办法,算是勉强补上了短板。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曾经到咸阳出差,在看到了秦始皇的威仪,不仅很感慨的说:“大丈夫就要像这个样子才行!”史学家们就说刘邦有大志向,是个有想法的人,想成为秦始皇一样的人。而和刘邦相比,项羽也见到了秦始皇,但项羽和刘邦的表现很不相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出巡来到会稽,在渡江的时候,项羽看到了秦始皇,他对项梁说:“我可以取而代之!”史学家就说项羽很狂妄,实际上仔细想来,项羽和刘邦的表现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吗?不过是一个成熟中年人的感慨和一个懵懂年轻人的激情罢了。你说刘邦比项羽高明,未必!不过是饱经沧桑的中年人的阅历和见识,远远超过了年轻人而已。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史记·高祖本纪》
和项羽相比,刘邦相差的实在太多,因此除了造神,为自己造势之外,他还需要得到多方的协助,而吕公以及吕氏家族就成为了刘邦最大的助力,刘吕之盟是刘邦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基础。吕公为躲避仇家而到沛县,属于寄人篱下,但他并没有选择和自己相识的沛县令做女婿,反而把女儿吕雉嫁给了看上去并不靠谱的刘邦,在沛县群雄之中,刘邦和沛县主吏萧何配合默契,一白一黑皆有人脉,这样的人自然是吕公要结交的。两家的联姻属于各取所需,刘邦是沛县本地的豪强,而吕公是外来的大族,吕雉的兄长个个都有很强的武力,他们还有大量的财富以及自己的私人武装,这都为刘邦后来在沛县起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史记·高祖本纪》
秦末的诸侯都打着反秦的口号,以禁暴除恶为口号,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他们之间互相倾轧,争夺抢占地盘,以正义之名,却干着肮脏的勾当。刘邦安排雍齿替自己把守封邑,结果雍齿却出卖了他,投靠了魏王。因为在雍齿看来,刘邦根本不值得投靠,他只不过是走了狗屎运,才成为了一方诸侯,跟着他混根本没有前途,所以雍齿才选择了六国王室后裔的魏王投靠。
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史记·高祖本纪》
对于雍齿的背叛,刘邦怒不可遏,于是领军进攻丰沛,但是却不能攻克,由此可见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只能说一般。不仅如此,刘邦还病倒了,如果没有受到了巨大损失,怎会如此气馁呢?因此刘邦只能回到沛县休整,这个时候的他面临极大的危机,目前已经不是夺回丰沛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自己仅有地盘的问题,何去何从中,刘邦陷入了窘境。
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闻东阳甯君、秦嘉立景驹为假王,在留,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史记·高祖本纪》
大丈夫能屈能伸,最不能要的就是那个所谓的面子。刘邦想到了去投靠秦嘉辅佐的假王景驹,想从他们哪里借兵,然后夺回丰沛之地,除掉背叛自己的雍齿。
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史记·高祖本纪》
但是在刘邦赶到之前,秦嘉和景驹就已经被项梁消灭了,刘邦于是投靠了项梁,刘邦顺势应时的能力可见一斑。项梁没有亏待刘邦,不仅给他补充了五千人马,还给他家派去了十员大将。如果一直在项梁手下混,刘邦到最后也许只能封侯拜相,但是问题出现了转机。
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高祖本纪》
在定陶一战中,项梁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又急于夺取项氏的权力,因此给刘邦带来的机会。项梁死后,楚军有三股势力,一路是吕臣,一路是项羽,还有一股势力就是刘邦。楚怀王亲自接管了吕臣和项羽的部队,相当于夺取了他们的兵权。唯独没有收取刘邦的兵权,也许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刘邦是个大人长者,但这种说辞是站不住脚的,刘邦这个大人长者的形象只是表面,你楚怀王想夺权?门都没有,一个放牛娃有什么见识,给点财宝美女,不就妥协了吗?楚怀王的无能,让刘邦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
宋义带着项羽和范增奔赴了前线,他们要在赵地与章邯的秦军展开决战,项羽要在战场上亲自砍下章邯的脑袋,为自己的叔父项梁报仇血恨,同时还要夺回军事指挥权,让那个放牛娃继续做他的牛官儿。刘邦则被分配了一份美差,他率领自己的部队西行入关。楚怀王更是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楚怀王这么安排,绝不是表面上所说的原因:刘邦这个人仁而爱人是大人长者。在我看来,给其足够的利益,像熊心这样心胸狭隘又无远大志向的人,自然就手到擒来了。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史记·高祖本纪》
有人说刘邦入关中,能够约法三章得到了秦人之心,这样说没错。但这个秦人是要打引号的,所谓秦人不过是新生的商人地主阶级势力,寻常百姓哪里有那么多牛羊美食去敬献给刘邦呢?刘邦面对这些东西推辞并不接受,并且说:“我有很多粮食并不匮乏,不想侵占关中百姓财物!”这正是商人地主阶级所需要的答案,他们最关注的是刘邦能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经感慨万千的说:“我并不是在战场上失败的,老天都不帮助我!”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刘邦拥有了关中这个最好的根据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为他提供兵源和物资,这也是他屡战屡败又能屡败屡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原因所在。
接下来再说说刘邦的用人,刘邦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异士,大多数都和项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韩信曾经是项羽帐前的执戟郎,陈平是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弃楚投汉,成为了刘邦手下的得力干将。项羽手下仅有的智囊范增,也因为项羽的猜忌离他而去,项羽则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被韩信所统领的诸侯联军所击败,便是情理之中的事。韩信所统领的诸侯联军中,不仅包括刘邦的汉子,还包括英布、彭越以及韩信自己的部队,数量上十倍于楚军,且粮草充足士气正旺。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最后用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所说的话,来作为本篇的终结。项羽所说的“天亡自己”的说法,其实属于高度的抽象和涵盖,真正的原因是刘邦几乎做到了能做到了一切,因此才实现了所谓的屌丝逆袭,成为一介布衣,而成长的天下之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标签: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