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和英雄气慨,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与敬仰。
然而,项羽又英雄气短,曾经战无不胜,以破釜沉舟之勇决创下许多以少胜多经典战例的他,在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中先胜后败,因垓下之战的失利而人生奔溃,最后自刎于乌江边,尸首遭到敌阵五人哄抢,其中就有项羽熟悉的吕马童。
据说项羽正要举剑自刎时,突然看见在追兵方阵的正前方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就是前面刚刚提到的吕马童,项羽便对他说道:“吾闻汉王购我斗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说完项羽拔剑自刎而亡,项羽一死,瞬间那些为了争夺项羽尸体的人蜂拥而上,互相残杀,有数十人死在自己人手里。最后,项羽的尸体被分成了五块,抢到的五个人提着“战利品”到刘邦那邀功请赏都被封了侯。
可以说项羽在自己死后还用自己的尸首为他人成就了一段功德。只不过这些当年哄抢项羽尸体的人,后来都没有得到善终,像是遭到了项羽阴灵的诅咒一般。
但是,项羽死是死了,并没有像绝对多少人那样自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或现象,成就了一段段‘历史’佳话,以及人们诗词创作的题材。
比如李清照在自己的《夏日绝句》中就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佳句,称赞项羽是人中豪杰,是从不苟且偷生的历史英雄。
因为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虽然一战而败退,但是当他率领28个追随自己的部下突出重围,来到乌江之滨的时候,乌江亭的亭长曾经劝说项羽回到江东。他对项羽说:尽管江东地方不大,可是也有数十万人口之众,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回到那里去,愿意继续跟随他,有朝一日打回去。
然而,项羽拒绝了!相关文献及资料显示,当时项羽并不是没有颜面回去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而是认为天要他灭亡,在那个“天命不可违”的年代,项羽选择自杀既是“命”里的安排,也是他的性格使然,用一句人们常常说的话概括就是他的宿命。
或许有人要问:如果项羽如果真的接受了乌江亭亭长的建议与劝说,回到自己曾经的起兵之地---江东,重新整装旗鼓,再次招兵买马,是不是就可以卷土重来呢?
丝语认为,如果项羽愿意回到江东,以他的性格、能力和他在江东的威望,只要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再次组织和训练自己的江东子弟兵,并且能够吸取垓下之战失败的教训,重新打回去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
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诗《题乌江亭》中所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就应该接受乌江亭亭长的建议与劝说渡过乌江,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招兵买马,卷土重来,天下还不知道是姓刘,还是姓项。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项羽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巨鹿一战,正是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大无畏和决断,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秦军主力,奇迹般的扭转了战场局势,打开了义军进攻及胜利的大门。
随后,包括在楚汉战争的四年当中,项羽曾经率领楚军与汉军经历大战七十余场,小战近百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百战百胜,唯有垓下一战因为上了刘邦鸿沟协议的当,以至于放松警惕而疏于防范的楚军一路败退,似乎真应了那句话:“天将亡我,为之奈何?呜呼!”
于是,在项羽看来自己在乌江自刎实乃天命;但丝语认为,项羽宁愿在乌江边自刎而死,也不愿意过江,实际上是吃了自己读书不多,没有读过,甚至不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并且对兵书研读得太少的亏,以至于他直到临死之前都没有弄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活着才是最大面子”的道理。
否则,项羽就一定会听从乌江亭亭长的劝说及建议,带着追随自己突出重围的28个部下回到自己的风水宝地江东,像越王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地尝胆卧薪等待时机,重新召集和训练自己的江东子弟兵,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率领部队打回去的。如果真是这样,最后的胜负还真不知道会是属于谁的,历史被改写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可惜,项羽空有一身本事和“力能拔山兮气可盖世”的英雄气慨,却没有能“忍”一时之气,免一时之忧,度一时之难,硬生生地将一个好端端的东山再起机会给放弃了,着实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最后说一点,人生当“不以成败论英雄”,尽管项羽垓下之战败退最后在乌江之滨拔剑自刎身亡,可是,与其说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不如说他是败给了自己的性格和他心里的“天命”,要不然,载入史册,纷扬天地间的就不仅仅是项羽的英雄气慨,一定还有成功者的辉煌。
标签: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