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纵横百科 128 0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中的“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也因此之故,魏征被网友们戏称为“人镜”。正如同现代社会中的“暖男”“海王”等说法一样,“人镜”可以看做是历史给魏征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不能代表魏征,但也反应出他的一部分“人设”。既然是人设,那么就免不了一个问题,这个“人设”是魏征本来性格的体现,还是故意营造出来,摆在李世民和历史之中的一个形象呢?

一、“人镜”的本质,是诤臣,从魏征自己的人生规划之中,他最开始显然并不想做诤臣“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中国古代社会,有学的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学到一身本领之后,要去当官拿俸禄,把自己的才能卖给君王。

实际上,随着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生活在大一统帝国内的各种人才来说,如果不想当乱臣贼子,那么所能选择的老板,也就只有皇帝一个了。皇帝只有一个,但臣子却很多,因此也就慢慢的发展出来了各种关于臣子的划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文臣武将。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当然文臣武将的划分还是很粗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而在文臣群体之中,根据所擅长的能力不同,也就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浊臣”,一是“清流”。所谓的“浊臣”,实际上就是负责具体政务的事务官,比如我们熟悉的郡守,县令等,都可以算作是浊臣的代表。

而“清流”,则指的是不负责具体的事物,而只负责向君王提供意见,监督其他臣子的官员,比如御史,就是清流的代表。而在清流之内,又因为具体的分工,便分化出来了两个分支,一是谋臣,二是诤臣、谋臣就是给皇帝出主意的;而诤臣,就是给皇帝提建议的。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很明显,出主意比提建议要好多了。一方面给皇帝出主意,一旦采用那就是国策,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正是古代士子们人生最大的追求,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所谓伴君如伴虎,整天给皇帝提建议的诤臣,难免被皇帝所讨厌,要是遇到昏君,还有生命危险。

所以古代的清流们,都只愿意做谋臣而不愿意做诤臣,魏征自然也是一样。实际上他最开始出仕,给太子李建成效力的时候,当的就是谋臣,可见魏征也并非一开始就想做诤臣。

二、魏征之所以做“诤臣”,是在唐太宗需要的基础之上,魏征主动为自己选择的角色“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时过境迁,现代人们谈及唐太宗和魏征的时候,往往都想到的是唐太宗的大度,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之所以留下魏征,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态度。看上去这种说法没什么问题,实际上仔细思索就会发现,唐太宗故意留下魏征来表现自己大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作为一个在宣武门杀死自己亲哥哥和弟弟的君王,李世民确实急于改变自己在百姓臣民之中的形象,需要表现大度。但在魏征之外,当时为太子李建成效力的人还有很多,既然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选择一个骨头软的人,把他放到高位上,不一样可以体现自己的大度吗?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魏征这个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人来表现自己的大度呢?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问题的症结在与魏征身上,当时的大唐统治集团,除了李世民为代表的军方势力以外,还有两大势力非常重要,一是关陇集团,二是山东世家。其中关陇集团是李渊起兵的老底子,换句话说,这些人实际上以前是效忠李渊,后来是效忠太子李建成的。李世民杀了太子,这些人只能效忠他,但是这个“忠心”有几分,却值得怀疑。

而另一个重要的势力,就是山东世家,这里的山东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山东,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泛指除了关陇贵族以外的世家势力的总称。而魏征,就是山东世家在朝廷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代表。李世民要拉拢山东世家的力量,又不想太过分依赖,这个时候选择魏征这么一个出身山东世家,但并不是核心人物的人来做旗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世家力量。

三、既然魏征对李世民如此重要,他为什么不去继续做谋臣,还要做诤臣呢?“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这里就体现出魏征这个“人镜”的过人之处,作为太子李世民的谋臣,魏征以前在太子集团里,那也是核心之中的核心,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发动宣武门之变,就有李建成采取了魏征的计谋,在山东平叛,获得军功有关。宣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最大的依仗就是军队,但李建成作为太子,有了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接管一部分军队,这个时候再想造反,就没机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李世民心里对魏征当然是有意见的,而且也很难真的信任他。但李世民又需要魏征来拉拢山东世族,所以必须把他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魏征显然看出了李世民的为难,于是主动向诤臣转变,就好像汉代的御史大夫一样,论位置,他是三公之一,但论具体的权力,实际上在政治体制之中并不突出。

魏征的“诤臣”也是一样的,论地位在国家之中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但又不负责具体的政务,所以本身的权力并不大。这样一来,就完美的符合了李世民的需求,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

四、结语“人镜”魏征:是真的刚正不阿,还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人设?

综上不难看出,魏征所谓的“诤臣”形象,实际上是在他和李世民两人的默契配合下,刻意营造出来的一种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本质,也不是因为皇帝好面子,而是因为皇帝需要魏征来帮自己拉拢山东世族。

从魏征的角度来看,他固然有自己的节操,但能或者保持节操,谁还愿意去死呢?所以非常配合的与皇帝一起营造自己“诤臣”形象,未必不是一种求生的手段。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贞观政要》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