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戚窦婴:应用“沉默是金”最差的王侯,最终要了卿卿性命!

纵横百科 115 0

大汉皇戚窦婴:应用“沉默是金”最差的王侯,最终要了卿卿性命!

文:孙智文(微信公号读史特约作家)

人活于世,会经历各种事情,高兴愉快之时,会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大好;倒霉受诬之时,心如刀绞,顿感一片凄凉。更胜者有口难辩,越描越黑,以致四面楚歌,被这个世界遗弃。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平静自我,脱离痛苦的困局呢?借用张国荣先生的一首歌的歌名:《沉默是金》,道出此间良策!清者自清,无需多言,水落石出公道自还。是错永不对,越是发声撇清关系或转移视线,越可能把自己搞上风口浪尖!

使用“沉默”的成功者近如香港歌手陈慧琳:曾有人P了她的不雅照片,一时非常尴尬,但是陈慧琳啥也不说。没过多久,真像浮出,照片系伪造,陈慧琳的形象更加高大上!

但是也有失败的,如蓟辽督师袁崇焕:解送回京后,一言不发,最后凌迟惨死。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沉默”呢?

下面笔者将从一位历史人物入手,与大家分享“沉默是金”之关键所在。(内容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大汉皇戚窦婴:应用“沉默是金”最差的王侯,最终要了卿卿性命!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的侄子,为皇亲国戚。基本情况是:

1、有能力,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时任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战乱平息后,景帝封魏其侯。

2、注重名声,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之时,窦婴数次向皇上争辩未果,便谢病,辞官明志;他也仿效古人,喜好养士。

3、随性,行为草率。他经常自以为得计,仓促行事,不够稳重。

以窦婴的能力和家庭背景,在朝廷里位极人臣而善终未尝不可,但是最后被杀弃市渭城,让人唏嘘不已。其实他如果能够学会,并灵活运用“沉默”的技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使用“沉默”时,应牢记以下几点:

1、通常的形式:认清自身角色,适时而言,该沉默的时候,便是真理也要闭嘴

汉景帝刚即位时,任命窦婴为詹事(管理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员,一般与皇家关系较为紧密的人才能当),此时汉景帝未立储。一次,窦太后的小儿子梁王朝见皇帝,哥哥汉景帝便搞了个宴会。喝到兴头上,汉景帝随口说:我死之后,传位给梁王。

窦太后非常高兴!这时,窦婴出场了,他敬了一杯酒给皇上说:“天下是高祖打下来的,汉家制度就是父子相传,为什么要传给梁王!”

自此窦太后便记恨在心。后来窦婴嫌詹事官小,托病辞官,这窦太后顺道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皇亲国戚过节入宫请安是惯例,这等于说太后不认这个侄子了。

这窦婴讲的道理没错,他觉得这个时刻应该立刻表明正确的立场,纠正错误。但是他忽略了重要的信息:这是酒宴,而不是朝会。

本来皇帝不再提这件事,便可尽快的让此事淡去,到时候皇太后追问,直接以酒醉搪塞过去。而窦婴偏偏认为自己仗义执言干得漂亮,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没有帮上皇帝,反而将问题扩大化了——表明皇帝的话,大家都听见了,可知“君无戏言”?帮了倒忙不说,还得罪了太后和梁王!窦婴的行为势必付出代价。

另外窦婴只不过是皇家的一个管事,立储大事哪是一个小官在公众场合能够言语的?这时完全应该“沉默”装醉,实在憋不住,大声表明自己已经喝醉也行!

所以周围越是人多,话题越是错综复杂,越要学会沉默。不要认为有道理的东西说出来就不会有人怪罪,那只是一厢情愿。

2、使用的误区:沉默会让人联想到无声的抗议,错误的使用,效果更糟!

上面“酒宴立储事件”之后,便是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这一次,窦婴用“沉默”获得了重用的机会。

汉景帝考察了窦氏家族,认为只有窦婴堪称贤者,准备在这次叛乱中启用他。窦婴称病,表示不能接受重任,表面上看是想沉默下去,不问世事。事实上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借此抗议他被窦太后取消入宫资格的事情。这时窦太后也感到惭愧了。这边皇帝急着用贤者,便说:“情况已经很危急了,你怎么能推脱呢?”于是拜窦婴为大将军。

窦婴也干的不错,平叛后,被封魏其侯,与条侯周亚夫一般显贵,其他诸侯都不敢与他们平起平坐。

这次歪打正着让窦婴尝到了甜头,之后便又来了几次。但是用的很不好。

比如在栗太子刘荣事件上面,窦婴数次替太子争辩。在他看来,汉景帝废太子的理由不充分,既然不充分,那么我就能驳倒你。后来看见无法挽回了,便推说有病,隐居山中,任谁说情都不回去!

直到梁人高遂出现,他说了这么一番话:你窦婴因为太后的关系能够进入朝廷,而皇上则是使你富贵的人。现在你因为废太子的事情撂挑子不干,来到深山享清福,你这行为分明是在对外张扬天子的过失,哪一天皇上、太后因此不高兴了,想杀你,你家要被灭门!

窦婴被说动了,回到了朝廷。

后来皇帝任命丞相,尽管窦太后推荐自己的侄子窦婴,皇帝却没有同意,评论说:窦婴,喜欢沾沾自喜,行事轻浮,不稳重,不可为丞相!

窦婴自吞苦果。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就跟窦婴一样,有才干,但是遇到挫折,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便想着离开,或者说一言不发,消极怠工,以为凭借这个就能让领导重视,然后按照他的意思来。殊不知,这种行为往往会令一些领导更加反感:你既然不肯按照我的意思做,想跟我对着干,那好,你也别想再干下去了!如果碰巧,因为撂挑子不作为导致重大事故,那么引来牢狱之灾或者身首异处也极有可能!

这错误的无声抗议绝不是“沉默”良策的本意。沉默者,己方有理(或者预测事情将不会进一步恶化),通过以静制动,达到消磨对方锐气和动力的目的。如果己方无理;或者说经过努力,事情还是继续恶化,甚至到了万分紧急不可拖延的情况,这时应放低姿态,要么主动认错,要么积极配合对方完成紧急任务才是上策!否则,必将引起激烈的对抗,导致自己万劫不复。

3、“沉默”的精华:根据现实情况,按照自己适合的节奏,缓步改善,切莫幻想一步登天

汉武帝即位后,窦婴曾当过丞相。窦太后死后,窦家逐渐失势,窦婴也一直赋闲在家。窦婴门下之人转投丞相田蚡,只有灌夫没走,他也是赋闲在家。两人同命相连,一拍即合,成为患难之交。

灌夫是武将出身,比较莽撞。老哥俩本来安度晚年挺好,谁想二人都不甘被遗忘,想再度东山再起!窦婴想借田蚡之力,但因为田蚡失约没有及时赶到窦婴家吃饭,惹得灌夫大怒,骂了田蚡。其后灌夫屡次当众攻讦田蚡。窦婴曾试图调解,但无果,最后,田蚡抓住灌夫把柄把他投入监狱。

窦婴为救朋友,用了各种办法。期间他的老婆劝说他:灌夫得罪了丞相,丞相是太后弟弟,灌夫也就是与太后对立起来,怎么斗的过!窦婴不听。甚至不惜在汉武帝主持的廷辨中揭田蚡的恶行,两人互相揭短。请来廷议的朝臣们说话模棱两可,推让给汉武帝决断二人的对错。

后来迫于母亲王太后的压力,汉武帝彻查了灌夫、窦婴的情况。结果灌夫被判全家死罪 ,窦婴被抓了起来。

在这危急关头,窦婴说家里有汉景帝的遗诏,内容为:事情有诸多不便时,你窦婴可以直接上奏皇上,制止后宫干政。窦婴希望救自己的同时也救灌夫。然而,查找宫中遗诏档案时,没有留底!(在《汉武大帝》电视剧中说,宫中的留底被王太后提前找到毁掉了。)王太后遂按伪造遗诏罪,弹劾窦婴死刑。

开始汉武帝并没有杀窦婴,但窦婴听到灌夫一家被杀的消息后,想要绝食而死,至少搏个清名。后来打听到武帝没杀他的意思,又开始吃饭了,不打算死了。

这期间有不少关于窦婴的坏话传到汉武帝耳朵里(多半是田蚡的行为),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窦婴在渭城的大街上被斩了!

大汉皇戚窦婴:应用“沉默是金”最差的王侯,最终要了卿卿性命!

可叹、可悲。窦婴本身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为朋友奔走呼告,不惜牺牲自己。但是他的行为却是毫无章法,随性而为,完全就是在田蚡的可控范围内,焉能不败?

如若窦婴能够使用“沉默”良策,至少可以保得自身平安。

他如果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缓步改变,不操之过切,则随便使用下面哪个“沉默”对策,都能摆脱困境:

1、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接受现实。窦太后死,窦家失势是必然的,窦婴应当静心应对这个事实。既然时局在变,何不先观望,再寻机而动?

2、寻找合适的目标,待机而作。须知新天子即位,急需一批为他所用的人才,而窦婴并没有完全失去与汉武帝见面的机会。只需要在关键时刻,献上上好的国策报给皇帝,则必有机会重用。但是窦婴急于东山再起,目光居然落到了田蚡身上。须知有田蚡在,必不会让有能力的窦婴再次进入权力中心。这是一大败笔。

3、及早干预失控友人,淡出众人视线。知道灌夫莽撞,早就应该告诫他不要继续与得宠的田蚡作对,及早淡出众人视线,保住自身安全。

4、救人无望之时,放低姿态尽快认错。廷辩时朝臣模棱两可,说明大家是部分认同窦婴的。然而被抓了,表明事情已经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了!此时窦婴应该立刻“沉默”下去,承认自己的过失,尚可活命。然而,他却选择了继续进攻,讲出了诏书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他决定来个鱼死网破了。在这种情况下,王太后和田蚡必不能容他——你有这个法宝,不就是等于有了尚方宝剑么,你要我死,我岂能让你活着出去!即便窦婴的诏书是真的,短时间之内,也仅能自保,但是必然将自己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哎,可叹窦婴一条“沉默”也没有用,落得个身首异处,太可惜了。

看完窦婴的故事,笔者希望大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放弃自身随意的行为,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稳步改善,用好“沉默”应对各种尴尬、困难的局面,最终享受顺意的人生。

标签: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