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国人心酸痛心的故事?

纵横百科 105 0

翰林院的火光,纵火者是清朝默许的,惋惜者是西方列强,痛心者是四万万人民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但是慈禧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自己比光绪年长36岁,不出意外的话,等她驾鹤西去,国家大权还是会回到光绪帝手中,到时候自己死得都不会安生。

为此,慈禧决定废帝立储,彻底断绝光绪东山再起的希望,她召集各王公大臣前来商议,拟立端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储君,并计划在1900年初,逼光绪帝退位,由溥隽接位登基,改元“保庆”。

这时,慈禧太后刚刚重掌大权,意气风发,本以为朝野上下无人再敢忤逆她的意思,孰料议案传出后,众大臣纷纷反对,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亦强烈反对,面对中外的双重压力,慈禧的废立计划被迫搁置。

事后,慈禧很生气,相比于秉持忠孝大义的诸大臣,她更痛恨外国使臣,认为他们是在向自己发起挑战。于是,慈禧决定要给这些洋鬼子一点教训,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是谁在当家作主。

当时,义和团气势正盛,慈禧顿时心生一计,借刀杀人,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打击外国使臣。

义和团兴起后发展迅速,除了因为其强大的号召力外,统治阶级的摇摆不定也是促使其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1898年,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矛头直指在华的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

当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对义和团进行了严厉镇压,义和团逼不得已,只得从山东向直隶等地转移,京畿之地是西方使臣的主要活动区域,对此,西方各国大为紧张,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清廷施压,一方面聚集力量,组成了400多人的使馆自卫队。

慈禧见此幸灾乐祸,此时朝中大臣们对义和团的态度也出现了明显分化,端王载漪等人坚定支持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而非乱民。

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无私,慈禧选派刚毅前往考察义和团。刚毅是慈禧的心腹,早已揣摩清楚慈禧的心意,于是,他简单地派了几个人到被义和团占据的涿州等地,转悠了一圈,便回京了。

刚毅向诸大臣表示,义和团绝无他心,只针对洋人,是大大的良民。

上行下效,在山东走投无路的义和团,进入直隶北京反而混得风生水起。1900年6月,在清廷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进入北京城,此时,清廷更是默许部分对外国人抱有敌意的清朝士兵加入义和团,顿时义和团声势大涨。

6月11日,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永定门外被杀,随后,使馆自卫队与义和团开始互相攻击,北京的局面近乎完全失控。6月20日,克林德公使在去总理衙门交涉途中被射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作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公使被杀,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克林德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彻底点燃了义和团与各国使臣之间的战争。

慈禧见此也不推诿了,摊牌了。6月21日,慈禧发布上谕《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号召大家同仇敌忾,讨伐各国使臣。

命令下达后,清军和义和团开始大举围攻位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各国使臣深知自己势单力薄,遂将全部力量集中于防御上,等候救援。他们挖洞筑垒、封街堵路、设置枪楼,然而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战事开始不久,意大利使馆首先被焚,随后,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使馆相继被焚,各国使臣节节败退。

6月23日,各国使馆人员全部汇集于英国使馆,决心以此为最后根据地,共同作战,防御义和团和清军。

选择英使馆是有道理的,就地理位置而言,英使馆南面和西面基本为美、俄使馆所遮蔽,东面则为法、德、奥、日本、肃王府所遮蔽,唯其余两方无蔽,但西方为上驷院,是一大片草地,只有零星五六幢房子,若是从此方来攻,极易以枪弹扫之,故难施攻。北面为翰林院,各使臣认为:万不至于毁者,故亦无虑其自此来攻。

当时,各大使馆均是被焚毁的,这让各国使臣对火攻尤其忌讳,他们选择英使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北面紧邻翰林院。在他们眼中,翰林院代表着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其中收藏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底本在内的大量珍贵古籍,并且,清朝的大多数高级官员亦出身翰林院,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大学)也”。

这样神圣的地方,还会有人敢向它举起火把吗?

历史上有哪些让国人心酸痛心的故事?

众使臣一致认为,不可能!

最终,铁的事实告诉了他们,还是太年轻了,不了解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心有多大,火就能点多大。

据当时的幸存者英国人辛普森《庚子使馆被围记》24日的记载: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猫,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入翰林院,只一点钟间,众公使居住之英使馆顿陷于危险之域。

火灾发生地出人意料,为了保护英使馆,众使臣率领下属赶忙去灭火,然而,翰林院中全是书籍,火势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量中华之物力交好,双方重归于好,然而,在他们政治博弈的过程中,却用一把火毁灭了19世纪末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真是可叹,可悲呀!

标签: 中外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