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纵横百科 310 0

  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梁峻恺/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并遵守《著作权法》】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1.公孙丑:战国时期齐国人(今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人),过去有古碑为证,上有“公孙丑之墓”字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而遗失,多次寻找未果。孟子得意门生。据史料记载:孟子两次到齐国,求仕、为仕均不顺利,但他在齐国期间却收了一个最得意的弟子公孙丑(公孙丑墓在城区公孙庄西北,公孙庄村得名即由公孙丑姓而来)。孟子在齐期间,公孙丑始终伴随在他身边,并在孟子辞官归邹时追随孟子到了邹国,死后归葬故里。《孟子》之《公孙丑上、下》,全文近8000字,就是记叙的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公孙丑上、下》是中国古代典藉中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公孙丑是战国时代生长于寿光土地上的一个大学问家(公元1111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赠公孙丑为寿光伯,仅次于王的爵位,以彰显他在文化上的贡献)。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下》。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见公孙丑是很有学问的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哲学、政治、战争、修身的一些典章名句即出自《公孙丑上、下》。如充分反映和谐文化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充分反映中国哲学文化的“祸兮福所至,福兮祸所依”,“揠苗助长”、“事半功倍”、“此一时,彼一时”,代表中国政治文化的典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尊贤使能”,反映中国战争文化的“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充分反映中国修身文化的“养活然之气,塞天地之间”、“闻过则喜”、“与人为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其他如“舍我其谁”、“出类拔萃”、“天下无敌”、“心悦诚服”、“绰绰有余”、“易如反掌”、“怨天尤人”、“不屑一顾”等。“公孙丑上、下”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修身等内容,充分说明以公孙丑为代表的古代寿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公孙丑自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是当今公孙庄人引以自豪的事。

  2.赵铨:字景衡,公孙庄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拔贡。官至绍兴府知府。任溧阳县令在事九年,政通人和,明成祖朱棣召至闕下,赐衣一袭、珊瑚一株、宝钞万贯;历官绍兴府太守、封中宪大夫。

  3.赵锐:字文进,公孙庄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举人。赵铨之孙、赵茝之父,封文林郎大名府元城县知县。以孝友重于乡,乡人名其居曰“孝弟堂”。至是,累世以内行著闻,邑人推为矜式云。

  4.赵茝:字平野,公孙庄人。赵铨之会孙,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举人,官至元城县知县。

  5.赵有容:字霁宇,公孙庄人。岁贡。元城知县赵茝之子。茝与兄兰以孝友称。有容与弟有家复以孝闻,兄弟相为友,让事母张孺人备尽志物。母食必躬进饮馔,疾则目不交睫,必愈乃就寝。邑令程公颜其门曰“一门孝友”。有容官赤城别驾。先是茝之父曰锐,以孝友重于乡,乡人名其居曰“孝弟里”。至是,累世以内行著闻,邑人推为矜式云。(注释1.赤城: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2.别驾:古代官名,全称,别驾从事史,亦称别家从事,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各州的通判,职任似别驾,后世因以别驾为通判之习称。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别驾”。魏、晋、南北朝沿设。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东晋庾亮答郭逊书云:“别驾……其任居刺史之半,安可任非其人?”东晋、南北朝别驾所乘之车,规格近似刺史座车。)

  6.赵有家:字冲宇,公孙庄人。儒士;赵有容弟;官职南乐县丞。

  7.赵煜:公孙庄人。监生官至县丞。

  8.李三和:公孙庄人。李献明之父赠直隶保定府推官。

  9.李献明:字思皇,公孙庄人。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年)进士,天启七年丁卯科(1627年)解元;任保定府推官;执法刚果,歼大盗张朴,人服神明。奉檄按部至遵化,会有兵变,人或以客官劝之去,巡抚王元雅等凭城拒守。献明叱曰:“朝廷疆土,何处不可效力!”谒扶军王公,请守东门。壬午之难,城破献明死之,节甚烈,诏赠光禄少卿。清朝,县建忠义祠记念李献明等循良、忠义之士。

  (魏少司寇琯曰:“李大夫之为人也方微時,意气自负矫矫不與,俗伍比登第,不问产室,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至忽焉,遇难视死如归”。可谓:“烈丈夫矣”!按大夫死遵代時或有議其非守土,臣可以无死。琯曰是不然,人臣之鲜克蹈義者,正缘多一计较心巧文苟免变態,生矣大夫骤当此难,直几地为王土,身为王臣无地不可效死真所谓:"艰险不避、九死不迴者"。也噫自彊厂多事,士大夫之以缩朒敗者累累,而是如大夫者吾乡一人而已。这是对李献明最详细的评价了!)。

  10.李可行:公孙庄人。李献明之子, 蔭生。

  (恩荫李可行:

  恩荫国家(字)之于臣子也,非獨(独)榮(荣)及其先兼,且赏延于後(后),昆焉作忠之,義斯爲(为)至矣,自故明以迄于今三百餘(余)年間(间),僅(仅)得五人。然必如刘氏鈗者,以贵公子躋(跻)顯(显)仕,而能以文采,風流表著于世斯所稱(称)無负耳。刘鈁刘珝长子蔭(荫)汉阳府知府;刘鈗刘珝季子蔭尚寳卿翰林院博士;赵岳赵鑑(鉴)之子蔭知府;李可行李献明之子;魏之家魏琯之子蔭中書舍人)。

  11.赵永坤妻张氏:永坤早卒,氏矢志守孤,教子作霖慈严兼至清康熙庚戍赵作霖登进士。

  12.赵作霖:字敬堂,公孙庄人。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进士,第三甲第228名(总第228名),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举人。少有节操,读书以勿自欺为本,生平无邪昧行。明崇祯壬年,避兵于荒村败屋中。有女殊色,启户入曰:“妾只身无依,君携我出难中,愿终身侍巾栉。”作霖正色拒之而去。兵燹后,家中落,贫甚。一日,如邑城,道拾遗金数十两,明日寻金者至,悉畀之。作霖既贵,以母年老,不乐仕进,集邑人士能文者,月课其肄业,必以月计之饮食,教诲十余年不倦。迨母终,哀毁成疾卒。因母亲年老,不愿外出做官,故以授徒为业,以德行载入县志。子二人,长子大训(其两子与邑人安致远关系密切),次子懿训。(赵作霖乡试揭榜之日,有犬升屋,西望而嗥,家人恶之将卖于屠,屠它时出须臾捷音至而免死,乃知此犬亦西望报骑耳,此魏元忠家孝顺犬之类也!《广异记》载,魏元忠有时呼叫家里的老奴仆,奴仆耳背没听见,他养的狗就会代为呼之)。

  13.赵大训:字伯龙,公孙庄人。赵作霖长子,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1696年)副贡生。与邑人安致远、安致远子安蒖、弟懿训等名邑,一起编写了康熙版《寿光县志》,可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赵氏兄弟同安氏父子尽心尽力、竭献其成;不敢自以为是、也不宜妄自菲薄编志。正是由大训、懿训两兄弟的加入加快了编志的步伐。(众所周知,县志是记载一个县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国家有正史,邑城有县志,家族有家谱,这样立体化的记载,使得我国的史学异常发达,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在一次讲学中曾颇为自豪地说道,我国的历史记载十分精确,年月日都不差。寿光建县很早,但有县志可考的只讫明代,且仅存张僎的一篇序文(这篇序言是在张四教编写的《张氏家乘》中记录下来的)。因此,清康熙三十七年,(修志姓氏。督修:刘有成,寿光知县。纂修:安致远。襄修:赵大训、赵懿训、安蒖)。《寿光县志》,就成了迄今为止保存相对完整的寿光最早的县志。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人所知,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才逐渐显露踪迹,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才慢慢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不费官家之蜡,焚膏油以继晷”,矢志不渝地编写县志。

  熟悉寿光地方文史的人都知道清代才子安致远,与其子戮力同心,共著县志。《左传》云:“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徳,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名山事业,在这位学者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即使没有任何资助,也要编下去。“炙砚燃柴”,终于在康熙二十七年完成授命,后人评价这部《寿光县志》道:“不惑于闻见,不背于是非”,“思精而体要,文赡而旨洁,居然一时惇史矣!”旧时,印刷术落后,需先刻雕版,然后才能印刷,费用浩大,远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这种印刷技术类似于现代的木版年画印刷技术。至于此书的雕版刻印是否自费,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已不可考。

  “按图索骥”寻找古书踪迹。

  寿光素有“贵县”之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绝无悬崖倒壑之险,所以历朝历代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入关,邑城文物惨遭兵燹;日寇侵华,文物图籍遭劫掠;“文革”十年,“破四旧,立四新”,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国学典章,不敢提片言只字,大量古籍被付丙丁。综上所述,国粹遭此三厄,元气大伤,虽一息尚存,却“气若游丝”,岌岌可危。“安志”在学者文士眼中纵然地位再高,与疾风骤雨般地政治运动相比,显然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它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至于存毁,则全凭造化了!

  有时事情的发展总会令人意外,有时还会令人大喜过望。就在大家为寻此书而愁眉不展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一九七五年六月的一天,由县政府办公室一位秘书提供线索,大约在县城西南一带藏有一部县志,济南一家古旧书店先后几次派人前来收购,皆无功而返。时任寿光县博物馆馆长贾效孔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西南一带“撒大网”,进行细密查找,这样的工作要在一百多个村庄展开,工作量异常大,无异于大海捞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从一位老知识分子那里获得一条线索:安致远编修的县志收藏在西公孙一户刘姓人家中。

  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藏有“宝书”的人家,此时,收藏古书的刘老先生已经作古,古书由其老伴保管。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对此事还十分敏感。刘老太太可能是出于某种顾虑,始终不肯拿出古书。后来通过思想动员工作,找到她儿子,细说家藏古书,如果不发挥它的学术价值,没用。最终说服了他们,决定把古书捐给国家,以发挥它更大的功用。苦心的搜寻最终有了成效,“安志”真容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因为安致远与赵子大训、懿训是好友,而两人参与了编写整部县志,这部自藏书可能是安致远送给赵子的)。

  修补粘贴,县志重焕新容。

  此部县志右下角,钤有“晚读堂图书”白文长方印一方,推测可能是安致远的自藏书,整部书破损处较多,并有几页缺失。

  县志编写严谨、详尽,“不虚美,不隐恶”

  耗费安氏父子、赵氏兄弟二十六年心血的这部奇书,受到了当时文坛巨擘的高度评价,其中户部侍郎周亮工称赞道:“子之文排宕有奇气,但勤为之,古人不难至也。”安丘张杞园赞曰:“奇耸健拔,脱凡化腐,叙事写物,间见层出,蔚然成一家言。”

  “不敢枉古人以从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正是安氏父子的这种秉笔直书和名宿赵氏兄弟的参与才为我们真实的还原出清前寿光的古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该志是寿光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的时代,安氏父子和赵氏兄弟历经千辛万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编写10万余字县志的故事今人应当知晓!

  岁月侵蚀的志书,尘封百年的县志,扫过字里行间的繁文,安氏父子和赵氏兄弟聚精会神奋笔疾书的身影似乎穿越时空,就在我们面前。

  14.赵懿训:字仲龙,公孙庄人。赵作霖次子,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1717年)举人,孝廉。精书法,易理诗文,善琵琶。有古大家之风。懿训天资粹美。弱冠,居母丧,废寢食。父忧之,乃节哀就医,以慰父心。事继母备物尽志。与兄大训甚友爱。花晨月夕,每以诗相唱酬,集名《花萼》。兄殁,不复拈一韵。年六十余始领乡荐,一时从游者甚众。安丘张在辛尝赠以诗,有“老去诗书消岁月,春来桃李值门墙”之句。雍正四年,县令何世华立书院于县治前,聘主讲,席三载。又尝掌高唐书院,及门取科远到者比比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致远父子奉刘有成知县命纂修《寿光县志》,聘我村赵大训、赵懿训兄弟俩为校阅。次年,李法言(李莪华爷爷)将16岁的李莪华带到县城拜赵懿训为师,进“赵氏学馆”读书。赵懿训为清代名医李莪华恩师!民国《寿光县志》所载李莪华略传中也有记载。

  赵懿训著有:《花萼集》等。

  赵懿训诗文选

  过纪侯故城有感

  匹马经行过曲堙,池隍遗迹蕤溪滣。

  层台松偃垂寒甃,废苑苔荒卧石麟。

  望里林峦遥入画,人间俯仰易成陈。

  毵毵无奈长堤柳,几日东风尽漾春。

  15.赵升元:公孙庄人;痒生。以文行重于时。

  16.赵寿元:字静山,公孙庄人。亦登贤书,乾隆三年戊午科(1738年)举人,任四川知县,为能世其家云。

  17.赵经:公孙庄人。嘉靖十九年庚子科(1540年)举人任知县。

  18.张朝谦:公孙庄人;痒生。张四教祖;赠奉政大夫。著有《鸿爪吟》,民国寿光县志记载《鸿爪吟·卷一》。

  19.张永清:字澄九,公孙庄人;痒生,张四教父。事亲色养甚谨,晨昏定醒,弟永宁少孤且多病,永清抚爱备至,一衣必相推,一食必相共。鞠哀之念时,形于雍雍辞色间,永宁长列名胶庠亦能事,兄如父循谨有礼時人以为不异涑水弟兄。兄弟雍睦,以内行重于乡里间;赠奉政大夫。

  20.张永宁:公孙庄人。痒生,张八士父;封文林郎。

  21.张四教:字圣勖,号毅轩。公孙庄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二年丁巳科(1737年)进士,雍正四年丙午科(1726年)举人,其三十七岁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乾隆二年朝廷加开一科取士,张四教以一篇记述安邦定国的宏论官和乾隆青睐,得中丁巳科三甲第一百九十四名进土。(司科取三百二十四人)。此后,张四教被派发到贵州黔阳任知县。在位期间,轻刑薄赋,注重礼教,受到当地民众爱戴。离职时为其立去思碑。后其调兖州任府学教授(志管府文教的官员)重视发展当地文化教育,奖掖人才,府内学子相庆得遇名师。张四教致仕后,见家谱残缺,世系难辨,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 夏,以七十岁高龄的衰弱之躯毅然修编《张氏家乘》,他在谱序中写道:“一 本之亲途人之努,联而属之,非谱奚赖?顾族为谱尤贵族能睦,不睦族可以谱为?不讲睦族何以修为。”六世太高祖有日:“骨肉之间,言情不言理,雍睦之道,能让乃能和嗟呼!

  睦族格言连篇累牍,约而能赅,何以逾此?请奉此为谱法,吾族共勉而遵循之者。孝友之风其百世勿替也夫”!张四教在其中提出的敦亲睦族,崇尚礼让和乐的治家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大有启迪和教益。

  《张氏家乘》中记载了寿光市第一部县志的序。崇祯七年(1634年),张僎(本县赵旺铺村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任山西平阳府推官)所编县志已无存,唯一在《张氏家乘》中存录序言1篇。(附《张氏家乘》记录的寿光县志序言。

  寿光县志序

  明•张僎

  传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然地形延袤,涉历则烦,披览则易,不出门庭,举目视掌,莫如画图,故列“图经”。王者建都启土,星纪分野,德星互为隆咎,机祥关其善败,故列“地理"而冠之以天文,疆城之类咸属焉。有天地然后帝王封建,赢秦郡守,礼有损益,邑有变迁,各因时以立教,故受之以“沿革、城池、经界"。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民社之寄,舍职官其谁属也,故受之以“官师"。建官惟贤,位事惟能,是以乡举里选,贤良明经,道有升沉,义无废兴,故受之以“荐举"。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也。职官临花则养威处尊,轮负壮丽,事上抚下,条目森列,立县之纲,-举一废,觇宰贤否,故受之以“建置"。安身而动,虑善而行,三壤成赋,九则征役,足国富民,于是做在。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阜其财源, 敦其彝伦,政之经也,故受之以“籍赋”,而“风俗“附焉。古者先成其民,而后致力于神,春祈秋报。昭事群祀,尊师重道,致礼尼父,其余崇报功德,屏除厉气;是以清其旨酒,洁其粢盛,牲验肥腯,昭民力之普存而荐以明德,故受之以“祀典”。国之大事在记与戎,有文事者斯有武备,文以附众,武以克敌,文武并用则安宁之木也,故受之以“学校,武防”,人事尽矣。人事动于下,灾祥应于上,祥多则安,灾多则危,天变之来,君子之所以恐俱修省也,德以消异,忽以致福,则鲸鱼无恙,荧惑退舍,故受之以“灾祥”。敬天之怒,无敢戏渝,求民之窦,抚以宽仁,在昔良吏,模范具存。书日:“鉴于成宪,共永无意",故受之以“宦绩”"。习吏者祝成事,尚友者论古人,邑中先达,立德立功,固宜仰止思齐,然而忠孝者君子之板也,女贞者王化之原也,扬徽旌善,记可已乎故受之以“人物”。而为吏之能事毕矣。然而多见多闻所工广知,前守往行所以著德,如橡生花之笔成可观览,故受之以“艺文”终焉)。

  22.张八士:字彦周,公孙庄人。乾隆三年戊午科(1738年)举人。肆力于学,重理学,众人谓焉难兄难弟(难兄难弟:用以称人兄弟才学品德均佳,这里有褒义的意味。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官至海阳县教谕。张四教弟。

  23.刘维坊:字言可,公孙庄人。号乐山,清代篆刻家;精音韵,以铁为笔,读书工篆刻,少师邑人叶包九,考六义,辨八体。中年遨游齐鲁及江南诸巨家,藏弆图章得参观。道光壬寅入都,自立一斋,名“文石阁”。日与施晓屏、张文锦游,前后见印谱四十余种,会萃成编,镌印章一千二百余颗,曰《乐山印萃》,又刊一册,曰《印文详解》,诸体俱备。王惠昌题其肖像云:“乐山古雅,酷好印章,远稽博考,倍极精详,法宗秦汉,体备羲皇,卅年工力,今可传扬。”刘维坊著有:《乐山印萃》、《印文详解》、《同音字辨》;按《叶氏存古丛刻》维坊学问渊雅,不仅以篆刻见长,生平所见印谱四十余种。道光间,刻《乐山印萃》,注明篆文刀法。又镌《印文详解》,篆体之创自何人,始自何代,了如指掌。盖积三十余年之久,始克会萃成书。潍县郭震宇极称之,以为“文三桥后继之者,乐山一人而已”。满洲音德布《印文详解•序》云:古剧刘乐山,余故人也,游艺图书,曾有《印萃》一刻,余跋数言于卷末。兹复以《印文详解》见示,反复展玩,不禁心许其技之神,而折服其心之公也。六书之体,自秦汉以来,代远年湮,学者或得其神似,或得其形似,颇不乏人。至欲备其体、详其法,则言者既不能发前人之奥秘,又岂足为后学之津梁乎。乐山尝以此为憾,积三十年之精力,旁搜博考,深窥其源,右史左图,悉尽其妙,此其技已神之至矣。好古者执此为程,必有事半功倍之效。何其心又如是之公乎,是又非《印萃》之自为怡情,而悦志者所能比也。余既羡其神技,尤谅其苦心,不揣固陋,为之序云。

  《同音字辨》是一部反映清代后期共同语读书音音系的韵书,撰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北平徐沅澄同参订;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订。关于作者刘维坊的生平,史书记载不多,我们仅可从《同音字辨》书前贾植的叙、作者的自叙及《寿光县志》中得到一些信息:刘维坊生于1796年,卒于1848年,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人,年少时曾做过私垫,“业包九考六义八辨”;“既不得志遂寄情雕虫篆刻,中年遨游齐鲁及江南”,道光壬寅(1842年)入都,“以铁笔为业,名噪京师”,有《印文详解》一书传世;精音韵,编有《同音字辨》一书;相对于《印文详解》来说,后世对《同音字辨》的认识较少,而且就笔者所见的资料来看,学界对其研究也较为笼统;因此,希望借此对《同音字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

  《同音字辨》一书;相对于《印文详解》来说,后世对《同音字辨》的认识较少,而且就笔者所见的资料来看,学界对其研究也较为笼统;因此,笔者希望借此课题对《同音字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

  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作者、成书时间、版本及书前的叙等情况,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材料、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是《同音字辨》的语言学思想研究。分二节:第一节是本书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介绍了《同音字辨》书前刘氏自叙中所反映的,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文字辨、音声辨、六义辨、反切辨、附辨及学韵入门诀等;第二节是本书的《凡例),介绍了本书编排方法及分韵列字的特色。

  第二章是《同音宇辨》声母研究,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笔者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运用内部分析法、反切系联法及反切比较法分析《同音字辨》的声母系统;借助分析对比研究本书声母上的特点:独音清化,精、见二组尚未腭化,知章庄合为一组, 零声母字增多,影疑云以微五母合流及腭近音日化等:另外,笔者借助与《佩文诗韵》及《中州音韵辑要》的声母比较,对《同音字辨》声母进行拟音。

  第三、四、五、六章是《同音字辨》韵母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所在.《同音字辨》一书共 二十八个韵目,其中七字一卷, 共分为四卷,因此笔者结合小韵对四卷逐一进行梳理: 由于《同音字辨》“于《佩文诗韵》,一字不遗”同时“恐音有偏辟,斟以(中州音韵辑要)”,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将把本书每卷韵字与《佩文诗韵》及《中州音韵辑要》进行对比,又因为此书距今较近,笔者将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比较,以期在对比分析中窥探《同音字辨》韵母语音演变的轨迹。第三、四、五、六章每章均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将本卷七韵字与《佩文诗韵》对应研究,第二节是本卷七韵字与《中州音韵辑要》对应研究,第三节是本卷七韵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对应研究,第四节是对本卷韵字分析的总结。比如:知照组类有由细音向洪音转化的趋势,不过,较之庄组字,知三章组字由细音向洪音演变的进程要慢一些;唇音由合口向开口转变过程中:纯四等“i“韵头产生:入声韵已经合并等。

  第七章本书的音系及音值拟测。包括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三个部分;结合对《同音字辨》声韵调系统的研究,对比与之同时山东方言韵书《等韵便读》及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探讨《同音字辨》的音系性质,笔者认为其所反映的应是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

  第八章总论部分,总结全文,对《同音字辨》地位进行界定。

  (附:《同音字辨》详细介绍及评价

  一、《同音字辨》作者、成书时间、版本介绍

  刘维坊(1796-1848) 字言可,号乐山公,单名刘诃,山东寿光市公孙庄人。工篆刻,精音韵。“于书无所不读,既不得志,遂寄情雕虫篆刻,并深究文字之学。少师邑人,业包九考六义八辨;中年遨游齐鲁及江南,诸巨家藏弄图章得参观。道光壬寅入都,自立一斋,名文石阁,日与施晓屏,张文锦游,前后见印谱四十余种,荟萃成编,鏞印章一千二百余颗,日乐山印萃,又刊印一册曰(印文详解》;诸体俱备,王惠昌题其肖像云:乐山古雅,酷好印章,远稽博考,倍极精详。法宗秦汉,体备“义皇,卅年功今可传扬。”中“篆刻之暇,旁及音韵,辑成《同音字辨》一帙”。

  《同音字辨》撰于道光十九年(1849年),北平徐沅澄同参订;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 年)重订。现所见版本有二: 一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所藏为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二是辽宁省图书馆藏本,所藏为清同治十二年京师琉璃厂善成堂刊本;本书稿所依之底本为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260卷);两个版本书前皆有贾植的叙及作者的自叙,且两书版式、字体、小韵、释义、反切俱同。

  二、贾植《叙》

  《同音字辨》书前有贾植作叙,对该书及作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闻之不朽有三:立德立功并于立言。士君子得志,泽加于时,声施于世:不得志,闲户着书,嘉惠未学。其事殊,其揆一也。

  同乡刘子乐山,嗜学传古,质朴无华,工篆刻,以铁笔为业,名噪京师;所刊《印文详解》几于家置一编。古有以医、卜隐于市肆间者……尤精音韵,以世所流传……辑为《同音字辨》一书。

  音分为五,统以切韵捷径:字别为六,参以许氏说文;恐音有偏僻,斟以《中州音韵辑要》;惧字有错讹,较以国朝《康熙字典》。爬罗剔抉,八阅寒暑,凡三易稿;如克蒇事,问叙于余……然窃见其于音韵,指示详明:于字体考证精确。吾知是书一出,海内摘觚之士以得所依据……以传不朽……道光己酉仲冬东海贾植叙并书。”

  由书前贾植的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是作者刘维坊的里籍及一些基本情祝;二是《同音字辨》的编撰体例及其依据;三是成书时间及其成就。

  三、作者《自叙》

  《同音字辨》书前除了贾植的叙之外,还有刘维坊本人的自叙:“汉天禄阁校正诸书。德感太乙,宗风未泯,实睪然而高望也。坊于道光二十二年侨居正阳门外廊房头巷,立文石阁于泉石林中;以铁笔为业,篆刻之暇,旁及音韵,辑成《同音字辨》一帙。 固不离乎古, 亦不泥于今。无端考核,百计搜罗,八更裘葛,三次眷稿,甫告竣马:辨者为何,聊其音之同而析其字之异也。不第考其点画,而且究其声音;二者相较, 点画更详:为其音有南北之分, 而字无变迁之制。昔人所编,不下数十家,有名《音韵清浊鉴》者,有名《音韵辑要》者,亦有名《音韵正讹》、《万韵新书》者,皆有目而无纲,势难采用:即尧山樊公所编之《五方元音》,虽有一天二人之字母,而详考其声音点画之间,犹未免有遗漏错讹之疵;后繁水赵公就《五方元音》而增补之,改为剔獒元音,按韵填字,判然分明,固为善本;但仍以十二字母为法,总不免有牵掣附会之处;以平上去入载在两卷,多令人扦格不通。坊不揣固陋,忘分自矜,另辑一编,别立章程,将音分为五(平分上下,切字清真),统以切!韵捷径之二十八韵首:字别为六(书分为六字理易明),参以许氏说文之五百四十字原,更添各音之反切者,好分声之清浊;标各韵之字母者,易知字之有据,于《佩文诗韵》固不遗一字;即十三经传亦在其中,了或索隐之类,一概不录。日用间俗之等,每卷有之:恐音有偏僻,斟以《中州音韵辑要》;惧字有错讹,较以国朝《康熙字典》。缘音联为一处,则日同音:字加以区别,则日字辨合而为《同音字辨》。然虽朝夕惕,竭生平请肄之音、点画之际,终不免有遗漏错讹之责,恕其妄而正其误;是所望于博雅君子者。

  时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荷月望日

  乐山山人刘维坊自志”

  刘维坊 书前自叙向我们传达了以下几个方面重要信息:一 是成书年代及地点;二是成书依据:“固不离乎古,亦不泥于今";“于《佩文诗韵》固不遗一字”; “恐音有偏僻,斟以《中州音韵辑要》;俱字有错讹,较以国朝《康熙字典》”;三是编书原因:“昔人所编,不下数十家,..... 皆有目而无纲,势难采用:即尧山樊公所编之《五方元音》,虽有一天二人之字母, 而详考其声音点画之间,犹未免有遗漏错讹之疵;后繁水赵公就《五方元音)而增补..固为善本;但仍以十二字母为法,总不免有牵掣附会之处;以平上去入载在两卷,多令人扦格不通。”四是本书之体例:“音分为五(平分上下,切字清真),统以切韵捷径之二十八韵首:字别为六(书分为六字理易明),参以许氏说文之五百四十字原,更添各音之反切者,好分声之清浊;标各韵之字母者,易知字之有据”。

  四、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状况述评

  《同音字辨》作者刘维坊,工篆刻,精音韵。刊有《印文详解》一书;后世于刘维坊的篆刻方面多有研究,而音韵方面的成就说明不多:仅仅是对其进行简要的记载、说明。

  1、《同音字辨》书前有道光己酉仲冬东海贾植叙,最早对该书及作者做出评价:“吾知是书一……鼓吹休明,其嘉来学。岂浅鲜哉!用敢略述梗概……以传不朽。是则余之厚幸也!”可见,贾植对该书的评价是极高的。

  2、李新魁先生《汉语等韵学》认为此书的音系性质是明清时代的书面共同语的读书音:“ 这个语音系统,由于分为阴阳平,所以全浊音声母不再保存,而韵类也较为简单,看来很近于当时口语的语音系统。但是,作者声明此书的收字、注音均遵从《佩文诗韵》,他说:‘于 《佩文诗韵》,一字不遗’,而注音则参用《中州音韵辑要》、《经韵集字》 及《佩文诗韵》,它所表现的,基本上还是属于共同语的读书音系统。”“李新魁先生还列出《同音字辨》的声母系统(k kf 0 t tf n P pf m tsf f w(虚位) ……) 及其二十八韵(姜、公、庚、高、居、钩、千、京、姑、涓、巾、歌、扃、官、裩、瓜、家、冈、根、基、坚、交、鸠、皆、光、规、该、钧)。

  3、许嘉璐在主编的《传统语音学辞典》中认为“此书将《佩文诗韵》中的字纳入作者的音前系统中,这个系统分韵母为28类,声母20类;每前列为一图,纵列20声母。横列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20声母没有固定的代表字,视韵部的不同而不同。这个系统看起来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语音系统,但作者给所收字的注音则参用《中州音韵辑要》、《经韵集字) 及《佩文诗韵》,又显得保守”。

  4、耿振生先生(1992)将其归为“普通音”一类等韵音系,“也属于官话方言一系, 但是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其中的音类按北方话中较为普遍的读音来归纳,难以把它们确定为某一地点的方音。 ”

  5、陈宁(2006)《也谈“颚近音的日化”》认为:从《同音字辨》一书卷首题“渤海刘维坊”及书内《字原》可知,刘维坊的籍贯是山东寿光,书成之时已在北京住了八年。然而他的这部《同音字辨》的音系基础却不能简单地坐实为山东话或北京....书中“容荣”等字仍是零声母。但是刘维坊在归字、注音时又加入自己的创见。如“融”字下注“坊而笼切”,“坊” 字表示“而笼切”是刘维坊做的音,说明“融"的日母读音与他所参考的各种韵书都不合,这个音也是他记录的口语读音。

  总体.上来说,各家比较侧重于《同音字辨》为反映清代后期读书音的音系,据本人的初步研究,认为《同音字辨》虽然有作者作注的部分,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属于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

  《同音字辨》作为一部韵书,其声韵调系统主要是通过韵图来体现。

  《同音字辨》卷首从字原、辨(文字辨、音声辨、六义辨、反切辨、附辨)、学韵入门诀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学思想,具体来说:

  1、字原

  刘维坊在《同音字辨》卷首的字原中,叙述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结合字原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在起源上: 刘维坊比较倾向于仓颉作书说; (法苑珠林)中认为造字者有三人(梵、书法卢、仓颉),但刘维坊认为前两人只见于字典,“未闻于博雅君子””;有史可考者仅为轩皇史臣仓颉,其墓在“余山左青郡寿光城西二十余步”。;同时,刘维坊认为汉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仓颉之外不乏造字之人:二是汉字的形体发展演变上,相继有龙书一穗书云书一 鸾凤书一 科斗书一 仙人书一- -龟书一钟鼎书一倒薤篆一 转蓬书一 -虎书一-鸟书一 鱼书 一填书一篆书一-麒嶙书一 -虫书一 转宿书一 大篆一 -小篆一 秦隶书一 八分书一汉隶书一今隶书一 楷书, 这些各体字式大多数收在刘维坊的《印文详解》中。

  首先,关于汉字起源有多种学说:八卦说、结绳和契刻说、仓颉作书说、图画说等等,刘维坊所认为的仓颉作书说虽然不够科学,但是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仓颉造字的故事在寿光家喻户晓),对汉字起源,刘维坊所述汉字演变,从整体来看,认为基本上符合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趋势:甲骨文一金文一 -大篆一 -小篆一 隶书一 -草书一-楷书一行书 (商代文字一西周春秋文字一 六国文字一 隶书一 草书一 楷书一一行书)。

  2、辨

  文字辨

  刘维坊在文字辨中认为“字之根源皆有至理,俱不出六义”,兴起于八卦、书契;同时,继承了许慎《说文解字·叙》对文字形体结构的看法,认为“独体为文,依类相形是也:合体为字,字者孽也,形声相益,孽乳浸多,文之所生也””。“象形、指事者,文也;会意诸声者,字也;转注假借者,文字之变也。文最古,字次之,变又次之。”。

  音声辨

  关于音声异同的问题,列举了各家训释,刘维坊同意孔颖达诗序疏中对二者的看法:认为它们“对文则别,散则可通" .

  六义辨

  这里“六义”就是“六书”, 刘维坊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之说来分析汉字结构:“若摹写物之形曰象形,如日月是也;形不可象则指事,上下是也:事不可该,则会意,信义是也;意不可会则谐声,江河是也;声不可穷,则因形体而转注焉,市五是也:因音义而假借焉,令长是也”。

  反切辨

  首先,刘维坊阐释了反切的起源:古者字无反切,训释多用读如某字;反切非《说文解字》所创,《说文》中反切乃是宋徐铉“奉诏新修时据《唐韵》增入”,字母源于魏曹植感鱼山神制四十,孙炎的反切本于四十二契,出于西域梵僧。刘维坊这里的说法不够科学,但是其对反切产生的看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刘维坊还阐述了“反”、“切”二字的含义:他不仅列举了各家对“反”、“切”的认识,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上字定位,下字审音”、“不谓切乃曰反反者,四字相叶而成”,如“吾”的反切“讹胡切”,切字时可在“讹胡"下加“讹吾”二字,这样“讹胡讹吾”四字相叶切“吾”的读音。

  附辨

  刘维坊认为诸书中反切多不准,究其原因是由于平声不分上(清)、下(浊),如“天地”的“天”,《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辑要》“梯连切”,《经韵》、(集韵)、(韵会)、《说文韵综》也是“他前切",按照上面各韵

  五、《同音字辨》 语言学思想研究

  书的反切,平声不分上、下,只可切出下平“田”字,刘维坊认为应改为“他兼切”,才与“天"音相合; 刘维坊认为平声一分上、 下,则切字必准;另外附带说明本书切韵捷径及学习其韵图的方法。

  1、学韵入门诀

  刘维坊在附辨之后为指示来者学习,并附上学韵入门诀,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1、学韵时,遇到有音无字处,应先读横列五音俱全者:如《同音字辨》第一韵虽是姜韵,但是姜韵有些有音无字,不如先读公韵,而最好是先读公韵第五句“通同桶痛秃"五音俱全者。

  2、先横读,尽读尽重,读至知有音无字处为何音方可换首句,依次而读之,自上而下,再自右而左:竖读之,每行二十字,三字-句,读过六句,下剩两字,自为一句。如果遇到有音无字处,在横读至无扦格方可;如先读公韵“通同桶痛秃",读到知晓“公0鞏贡穀”中“O"是何音再换句来读:《同音字辨》自上而下共20声母,声母无固定标母,视韵母不同而不同,每三字-句, 最后两字为一句。

  3、上字定位,下字审音,即可切出谓何如字:

  4、填写五字格:五音分为喉舌唇齿老人:具体来说,竖列从上到下共二十母,前十五母三字-句, 分别是喉音、舌音、重唇、齿音、轻唇,第六句字是喉音,第七句二字是轻唇音,末二字是老人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音皆如此。如公韵第-句“公空翁”是喉音,第二句“东通浓”是舌音,第三句“崩烹O"是重唇音,第四句“宗聪松”是齿音,第五句“中充O”是轻唇音,第六句“烘" - -字是喉音,第七字“风O”是轻唇音,末二字“O雍"是老人音。

  六、介绍本书《凡例》

  《同音字辨》书中《凡例》详细地介绍了本书编排方法及分韵列字的特色,以便来者研究学习,具体来说:

  1、对于所收之字《同音字辨》按平、上、去、入,“于《佩文诗韵》一字不遗”,字属上平、下平、上、去入某声,必用黑底阴字标出,属某韵必以八角圆圈阳字题明:有音无字之处用重圈代之:所收之字不入韵者,以单圈标明,且单圈以下皆不入韵;但凡作文、赋诗、立稿、记事所用,料无不载。

  2、在反切上,五声调之首字下必注明反切,其余不注反切者皆与首字同,注者必有低昂:反切遵从何书,必注书名,若用《中州音韵辑要》反切则注明一“中"字;用《经韵集字》则上注一“经”字,若用《佩文诗》反切则不注:如与诸书不符,则按韵更之,更者上注一“坊”字。

  3、检字方面,与字典不同,按字之音来检字,不过,平仄不分而致字音有误或因南北方音的差异而读不准者,亦不易检出该字:同时,在检字方法上,检字应先斟酌是在某韵第几卷,再分其声调:在某韵中认准在某声某调,然后.上下相对。

  4、对于所收之字的注释,有详略方面的处理:与字典背谬者、声音舛错者、见于经传者则辨之详,彰明较著者、见于野史者则辨之略,不见经传者不录,也会收录一些俗字;注释多本于《佩文诗韵》及《康熙字典》。

  5、所收字数上:收字一万五千零三十一,其中包括韵内字一万三百七十一, 韵外字四千六百六十。

  概括来说,《同音字辨》共二十八韵,七韵一卷,共计四卷,每卷七韵字分别列图,共二十八图,一图之内纵列二十声母,横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纵横交合之处列所切之字:以韵为纲,依韵分卷,据声分行,按调设列;即是按的一声一调来分韵列字,这是《同音字》的体例特色。

  《同音字辨》的声母同样分五声: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下平即为阴平、阳平,除了保留全独上声之外,在声调上也与清代后期读书音类同。不过,似乎《同音字辨》更为保守,保留全浊上声。

  由以上的声韵调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同音字辨》与清代后期读书音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同音字辨》音系性质应该是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无疑。

  七、总论

  刘维坊“工篆刻,以铁笔为业,名噪京师”0,刊有《印文详解》一书,为后世传扬;刘维坊不仅工于篆刻,而且“尤精音韵”电,其音韵学著作《同音字辨)表明他不仅仅是一位篆刻大家,而且是一位音韵学家。《同音字辨》虽“于《佩文诗韵》,一字不遗”。: 同时“恐音有偏辟,斟以《中州音前辑要》”国,但是在体制上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书分28韵,横列五调、平分阴阳、保留全浊上声及入声,纵列五声20声母、全浊声母清音化;通过反切系联及对比研究,我们得出《同音字辨》共19 个声母(除去虚位) , 42个韵母,5个声调,从其反映的语音层面上来看,《同音字辨》是一部参酌《佩文诗韵》、《中州音韵辑要》而作的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韵书。

  刘维坊《同音字辨》鉴于昔人所作之书“有目无纲”。、“扦格不通”而“忘分自矜”。所作,特将音分为五,平分上下(即阴阳),并加注反切,“好分声之清浊””,因此反切是《同音字辨》的精华所在: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如果没有注音,某一阶段语音的真实面貌很有可能因此而淹没在形形色色的方块字之中:如果没有反切,我们很难辨别《同音字辨》与《佩文诗韵》平分上、下的区别,难于得到二者音系上的实质不同之处:正是这些反切使《同音字辨》的每一个小韵的音读落到了实处,向我们展示了它完整地语音面貌。

  《同音字辨》的反切体系系统地反映了其与《佩文诗韵》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佩文诗韵》反切的继承。刘维坊正是通过他的反切体系,继承了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把《同音字辨)所反映的清代后期共同语的读书音音系与当时的北方口语音音系区别开来的。

  另外,《同音字辨》的反切体系充分显示语音发展系统性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语音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性的一面。《同音字辨》中知二庄组与知三章组的演变、三等韵的变化等都表明了这一点。正如《语言学纲要》所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这启发我们,在语音研究中,要注意其发展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地看待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中的语音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其发展演变特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语音的真实面貌。(如读者想看《印文详解》和《同音字辨》可以联系作者)。

  24.崔承谟:公孙庄人。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举人,孝廉。著有:《寿萱堂遗稿》、《青州赋》、《白雪亭·怀李于麟》等。

  25.梁春芹:公孙庄人。光绪丙子年(1876年)饥荒①,与同理崔凤年赴辽东崔殁于旅邸,权厝焉阅五载,春芹负崔遗骨归故里,崔凤年族属皆德之。由此可见春芹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注:①光绪二年(1876年)——四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大清半壁江山。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大荒,灾情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死者无数,白骨盈野。其中以1877、1878年灾情最为严重,因两年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丑奇荒”、“丁戊奇荒”。这场被大清官员称为“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几乎影响了清帝国的政局走向……

  1875年,整整一个春天,京师和直隶几乎都没有下雨。干旱持续到隆冬,沟河断流,农田龟裂,北方各省也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次年年初,旱灾大规模爆发。

  这是光绪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刚开春,直隶的旱情便急剧恶化,蝗灾也紧跟着来了。从天津到保定,整个直隶,蝗虫遮天蔽日,把仅剩的那点儿枯禾萎苗一扫精光。祸不单行,夏秋之间,又久旱逢雨,这本该是件好事,谁曾想,竟一连多日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这几条直隶境内的主要河流,河水同时暴涨。由于河道久未疏通,加上并未采取什么治水措施,一时间,洪水决堤泛滥,致使遭受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几乎收成全无。

  李鸿章焦虑万分,在寄给友人的信里,他这样写:“朝廷日事祷祈,靡神不举,而片云不起。若清明前后仍不获甘霖,数省生灵,靡有孑遗,我辈同归于尽,亦命也夫!”

  26.张冠文:字玉山(玉生?),(1887-1962) 寿光市西公孙村人,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中,为寿光革命志士,毕业于直隶保定军官学校①。历任山东江西督辩公署中校参谋、山西第九师参谋长。1911年,参加赵魏组织的山东革命军赴青州举义,途经潍县被捕入狱。后经人保释,仍秘密参加反袁活动。袁倒台后,入保定军校(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步兵科第三连)。毕业后因厌恶军阀混战曾削发为僧。还俗后在阎锡山②部任少将兵站站长。抗日战争开始,曾暗中多次接济八路军粮饷和弹药,被阎发觉后撤职。八路军将他送到山西临汾,从事搜集情报工作。又被人告发,几乎丧命,幸得潜逃回家。国民党张景月部虽屡次诱以高官厚禄,他均以年老固辞。建国后曾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

  ※注: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因办在保定,习称保定军校,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注:②赵魏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赵双峰系前清廪贡,博学多才,谋略过人,尤好读兵书,曾任宁阳县教渝。赵魏的父亲赵化溥,是晚清癸卯科副贡,曾任沂水、汶上县署教读,在清廷倡办新学时.他就在本村首先创办化溥小学,实行新的教材和教法.培养有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新人才,是清末时期的一位名士。

  ※注:③阎锡山简介: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国军(及其前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曾任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及总统府资政等职务。

  参考文献

  [1] 宋宪章,邹允中. 《寿光县志》[M]. 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

  [2] 刘翰周,等纂修. 《寿光县志》[M]. 清嘉庆四年(1799).

  [3] 金猷大.《寿光县乡土志》[M].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4] 王椿,杨廷枚,刘用鲁.《续寿光县志》[M]. 乾隆二十年(1755).

  [5] 编委会.《寿光市地名志》[M]. 香港:恒嘉出版社,2006.

  [6] 李永吉,胡玉兰. 《寿光科举人物》[M]. 山东: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7] 李子成.《李莪华传》[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8] 郝新泽.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音字辨》音系研究)[M]. 2010.

  [9] 邵荣芬. 切音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 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1] 王鵕. 中州音韵辑要 续四库全书·集部1747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后记

  疫情期间仓促成稿。因时间紧、查证困难,未免有欠缺谬误之处,恳请见此文者提出宝贵的修正意见。谢谢!

  但对编者来说可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编者

  写于庚子孟春

  (2020年2月 6日)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历史人物略传(一)

标签: 讲历史人物故事35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