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关于三国的一点错误和对人物的偏见(转载)[已扎口]

纵横百科 149 0

  第1、 论曹操

  (一)曹操可谓是三国人物中知名度最大的一个,只一句民谚“说曹操,曹操到”便可说明这一点。同时,曹操也是受诋毁颇多的一个人物,从北宋以后曹操的名声越来越坏,在唐朝,人们并没有这种偏见。有诗为证:唐朝诗人(丞相)张说的《邺都引》即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对曹操公正的历史评价,“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呈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杜甫《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唐朝时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其实,“白脸曹操”和“奸雄”不过是元代戏剧和明代小说创造的艺术形象而已。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刻画的坏得不能再坏,他是一代奸雄,他是篡权的奸相。但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什么样呢?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为曹操翻案”的学术活动。(郭沫若的动机本文不谈,主要来看看他对曹操的评价。)(1)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2)曹操平定乌桓是反侵略性质的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3)关于曹操杀人(吕伯奢一家)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事实重新考虑;(4)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5)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

  (三)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发展经济,重视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载: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四)“曹操要求部下执法严明,而当他本人违法时,仅割下几根头发代罚。”罗贯中不会无知到这种地步吧?须知在那个年代,割发意味着什么,那是重罚。《孝经》里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那个年代,人们把头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代。而且,古代确实有一种叫做“髡”的刑罚,即剃去所有或部分头发。《周礼秋官掌戮》说“髡者使守其职”不过髡刑是不可以用到士大夫头上的。《新书》中说“系缚、笞、髡、刖、黥、鼻之罪,不及士大夫。”所以曹操割发代罚的行为在当时不轻。(《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主编)曹操发现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别人劝他一一处决,而他却把书信全部烧毁。这是何等的坦荡胸怀!

  (五)曹操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建安风骨”的第一人。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所谓人杰的刘备又有什么作品呢?除了一句“不以善小而为之,不以恶小而不为。”(还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是不是原创。)我没找到别的作品。

  (六)陈寿评曹操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霸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是非常公允的。毛泽东在他的词《秦皇岛》中亦由“魏武挥鞭”这样形象的刻画。

  (七)《三国演义》中诽谤曹操形象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宁教我P天下人,莫教天下人K我”的口实。曹操真的说过这句话吗?如果真有这句话,出处何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看来是吕伯奢的儿子要打劫曹操,操自卫反抗而已。《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而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皆表明《世语》与《杂记》的真实可靠性很差,许多事情和人物关系逻辑上说不通。

  第2、 论司马懿

  (一)《三国志》中有王朗对司马懿的评价“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第一时期:曹操当权时期。他任军中主簿,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出场:(1)在曹操伐张鲁取汉中后,劝曹操早取益州,拿下刘备;(2)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建议曹操联吴伐蜀,导致刘备痛失荆州和关羽。《三国志 关羽传》载: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第二时期:曹丕和曹睿当政时期。他飞黄腾达,大建功业,屡次击败蜀军,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之臣;第三时期:曹芳当政,他是托孤重臣,通过政变,除掉了曹爽集团。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路人皆知的那个名人)继承了司马懿控制曹魏的实权,为后来司马炎建立晋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司马懿是一位比较全面的成熟政治家。司马懿在政治上注意内部团结,顾全大局,如与曹真共事,相忍为公。他觊觎曹魏的皇帝宝座,但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蜀汉、东吴的军事防御和武力统一的行动;在军事上,他忠实地执行了曹操的一贯策略,十分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他很有谋略,善于对付诸葛亮。如克日擒孟达,使诸葛亮感到恐惧。

  (三)据我读书的心得,无论是陈寿还是罗贯中,在他们塑造的三国人物中,最肯定的、希望大家去效法、学习的正是司马懿。诸葛亮确有才华,但是妖才,曹操是奸才,周瑜是天才。唯有司马懿是通过自己刻苦地读书、笃诚地实践成为人才,引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司马懿成材的“路径可以依赖”。《史记》中,司马迁最肯定的、希望大家去效法、学习的人是陈平,而不是张良、韩信,也不是萧何、曹参。因为陈平是通过学习一步一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总能直取错综,比较完满的解决,保护了国家的利益,自己也能保身。作者们以此勉励后来者,只要你们肯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也会成为陈平、司马懿那样的大智者。

  第3、 论周瑜

  (一)周瑜可以说是被罗贯中中伤、诽谤最多的人物。罗为了突显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把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其实周瑜不仅深谙军事,而且胆略过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北宋苏东坡(一个蜀国故地四川人)《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对于周瑜击败曹操的历史功绩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他的风度充满崇敬之情。使人们在读此词时,感到眼前突然出现了那位叱咤风云、风流倜傥的青年英雄的形象。《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二)周瑜的雅量气度可以从对程普的忍让看出来。《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周公瑾与老将程普相忍为国,体现了他超人的雅量和恢弘的气度。笔者认为他是个纯爷们!至于三国里讲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吐血,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三)周瑜对孙吴的忠诚、意志的坚定可以从蒋幹来说婉拒一事看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江表传》载: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看了这段信史后,我们应该为蒋幹平反,他也是那时的雅士,只是来说周瑜,而没有干盗书之类的丑事。

  (四)值得一提的是周瑜还颇为精通音乐。《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有这样的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周瑜喝了三大杯酒后,如果琴弹错了,他还能意识到,意识到了就会有修养的回头看看那个弹琴的歌女(而不是直接点明)。

  唐诗人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其言弹琴女子倾心于周瑜,故意出错,以引周郎一顾。

  (五)周瑜生前显赫,逝后殊荣。《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就因为罗贯中的诽谤刻画,委屈地被世人误解了五百多年。

  第4、 论关羽

  关羽可谓是名震九州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完人。他的人品确实是高尚的,但罗贯中为了塑造他的光辉形象,对史料做了很多手脚。有许多事应该澄清。

  (一) 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表现出他盖世英雄的气概。这一情节特别动人,流传也十分广泛。然而却与事实不符,历史上,斩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孙坚当年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与讨伐董卓,作为孙武的后代,他英勇作战,表现不凡。但他起初曾败在董卓手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写道:“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烟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可见孙坚败得很惨,要不是采取“金蝉脱壳”之计,还难以逃脱。不过孙坚并没有气馁,后来重整旗鼓,不但打败董卓,而且斩了华雄。《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所以《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是张冠李戴。

  (二)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在写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毒时写道:“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云长一边饮酒,一边下棋,泰然自若,谈笑风生,显示出超凡脱俗的大将风度,令后人感佩不已,成为坚强刚毅的典型。但是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却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实无其事。

  据《三国志 关羽传》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华佗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名医,若是他为关羽疗毒,怎会不直书?再者,关羽受伤的时间与华佗在世的时间不符。关羽臂上受箭伤是在公元219年的秋天,即曹军与蜀军樊城大战之时,而华佗则早在关羽受箭伤之前的208年就被曹操杀害了。已经去世11年的华佗怎么会为关羽刮骨疗毒呢?笔者认为,罗贯中先生说的神医是“赛华佗”吧!

  (三) 水淹七军不是关羽干的。

  水淹七军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专门有一回即第七十四回叙述这一事件,以表现关羽高超的智谋。 历史上,关羽与于禁的樊城之战发生在建安24年的秋天,但于禁七军被淹并不是关羽计谋所致,而是天灾。《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载:“建安24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三国志 魏书 于禁传》亦载:建安24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由此可以看出,水淹七军完全是秋雨连绵引起汉水泛滥的结果,并非关羽的计谋。两传合证,可信度是不应受到置疑的。

  (四) 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

  《三国演义》中写关羽在华容道上因念曹操旧情而放他和士卒们一条生路,以此突显其义重如山之个性。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不是。

  当年,曹操兵败赤壁,确实是从华容道逃走的,不过守把这条道的将军不是关羽。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裴注中引《山阳公载记》说: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JI(此字打不出),陷泥中,死者甚重。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是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看来,在华容道是刘备没能截住曹操,让他跑了,因为火放晚了,没起到作用。根本不是关羽放走的。从而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义释曹操,诸葛亮早定计,放曹以免天下大乱,送云长人情等情节都是假的。

  (五) 关羽为何失荆州?

  主要因为关羽不懂外交,伤害了蜀吴联盟。刘备都肯与孙权的妹妹联姻,他为什么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联姻是最容易结成政治同盟的途径。关羽不懂还是自视清高?假若让赵云前去帮助关羽也不至于后来的悲剧发生。他回答孙权“虎女安肯嫁犬子?”细究起来,属于大不敬之语。因为他骂孙权是犬,那孙权的妹妹也是犬,犬怎能与人结婚?所以刘备也是犬。关羽与刘备桃园三结义,自然也是犬。关羽读《春秋左氏传》就读出这个水平来啊?!

  (六) 关羽拒绝貂禅是假。因为吕布戏貂禅是编造出

  来的故事。《三国志》载:确有吕布和董卓俾女通奸之事,但那个俾女不叫貂禅,也有大臣献美女于董卓之事,但非王允,而是曹操。貂禅是虚构的。所以说“貂禅最后落于曹操之手,曾想用貂禅收买关羽,关羽没要。”此事为假。

  (七) 关云长是有血有肉的男人。裴松之注《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引〈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看来,关云长也有七情六欲。

  (八)关羽的虚荣心和不顾大局。《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第5、 论张飞

  (一) 张飞究竟字什么?罗贯中连张飞字什么都没有

  写对,“字翼德”错!《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载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四川成都张飞庙前之碑文刻着“益德”。我国四川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陪台湾诗人余光中参观成都的古迹时看到张飞庙前之碑文刻着“益德”时,以为是碑文刻错了,回去查《三国志》之后才知道是自己错了,两位大诗人竟然被《三国演义》欺骗了几十年?何况普通读者呢?

  (二) 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在《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叙述了张飞怒打督邮的故事。其实这是张冠李戴。历史上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载:

  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三国志》裴注引《典略》讲得非常清楚:

  。。。。。。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打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由此可知,不但是刘备鞭打的督邮,而且还盗用了太守的名义。所以,历史上的刘备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那样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张飞也并不如小说中那样卤莽。

  (三) 张飞文化素质很低吗?

  如果认为张飞文化素质很低,不识文墨,最突出表现就是他后来不善待部下被谋杀。这种逻辑不能成立,对下级不好不等于对上级不敬。《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载“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比关羽的文化素质还要高,因为他知道尊敬上级和同僚,但对属下非常残暴,无理鞭挞是常事。

  2005年11月1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载了一篇题为《张飞颇通书艺 并非急躁勇猛的莽夫》的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张飞是颇通书艺的。陕西岐山现存一通碑刻,青石质,宽167厘米,高38厘米,正文隶书。其文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隶文后附一小跋,颜体,胡升猷书写,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在目前,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濛头(即八濛山,在今四川渠县)。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壁上,刺凿下与这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

    此方汉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鉴古。其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重新凿刻于八濛石壁上。可惜如今八濛山连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清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时任陕西岐山知县的胡升猷,又依拓本重新刻碑,并在“立马铭”后附刻一小跋,表达了他对张飞的崇敬之情。“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之句引人深思。

    细观碑刻正文,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横画“蚕头”暗藏,“燕尾”明显,既具时代特征,又显个人风格,而且极具婉转圆通的韵味。中锋藏锋如锥画沙,很是精妙。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之气,极为认真。又因其依旧拓而刻,笔面颇多漫连,故又不失古茂之风,令人颇多玩味。铭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颜体书写,令人耳目一新。

    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涪陵,亦在四川。可惜“刁斗铭”今已毁,也无拓本传世,故其貌难知。但据“文字甚工”一语来看,其“刁斗铭”的书艺也是相当高的。另据《丹铅总录》:“……张飞刁斗铭……飞所书也。”从这肯定语气来看,我们可以排除张飞让人代笔嫌疑,说明“立马铭”并非孤证,而是可信的。

  第6、 论刘备

  (一) 刘备的用人问题。首先是对关、张的过度倚赖,

  达到了任其发展,有缺点、错误也姑息迁就的程度,最终不但损害了蜀汉的大业,而且使他们身首异处。

  《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载: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而张飞不听从劝告,刘备也没有进行任何行政警告、记过、通报、批评类似的处分。又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料事如此英明的刘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马超、赵云的不合理使用。《三国志 蜀书 马超传》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马超对刘备占领成都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后来虽然也授予左将军的封号,命守西部,但盖世英武的马孟起岂是种地、拉磨的笨驴,他是一匹千里马。历史的遗憾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没给他驰骋千里的机会。 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赵云也是一生未得重用,修修补补,跑跑龙套而已。如果刘备能一视同仁,就会派马超或赵云去荆州代替关羽,实在不行辅助关羽也行。刘备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更相信关羽,毕竟关羽和他桃园三结义,而马、赵则不是。

  对武将如此,对文臣更为刻薄。《三国志 蜀书 彭羕传》载: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不妨把曹操和刘备的用人进行对比。刘备重用关、张,因为他们和自己是结义的兄弟,曹操也重用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这些他的兄弟们,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张辽、徐晃、李典、乐进、于禁的信任和重用。这些应该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吧!在古代没有行政回避制度的条件下,只能靠执政者的秉持公心。“内举不避亲”为者多之,“外举不避仇”,鲜见矣!陈琳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连他是阉宦之后的话都说出来了,孟德仍然原谅并重用他,可见曹公的度量。而彭漾、孟达,刘备待之甚是刻薄寡恩,不能容而弃之、除之。

  (二) 刘备不重视对部下关系的协调。诸葛亮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刘备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载: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表面的不满没有了,但心中的芥蒂仍存。没有刘备支持的诸葛亮是调不动关、张的。后来荆州出事,诸葛亮若想救关羽是有时间、有能力的,孔明不救,是怕日后同在益州共事,不好相处(不好驾御)。

  (三) 陶谦三让徐州,刘备还是接受了。陶谦是个什

  么人呢?《三国志 陶谦传》载: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又载: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原来陶谦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老实、忠厚的长者,而是一个亲奸佞、疏贤才、好争意气、刚愎自用的伪君子。刘备像对待亲爹一样地侍侯陶谦,恐怕是为了徐州吧?陶谦如此,刘备何如?

  (四)刘备真的很仁慈吗?不忍心夺刘荆州,却忍心夺刘益州。为何?刘表逝后,其子刘琮有表妻族和部下的强力支持,而刘璋混黯无能离心叛道。

  粕埽《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孙盛曰:此不然之言。备时羁旅,客主势殊,若有此变,岂敢晏然终表之世而无衅故乎?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汉晋春秋曰: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曹公南征表,会表卒,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適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孔衍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载: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於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吴书曰: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使告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脣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魏书曰: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益部耆旧杂记曰: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幹。刘璋遣诣曹公,曹公不甚礼;公主簿杨脩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纳。脩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宴饮之间一看便闇诵。脩以此益异之。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益部耆旧杂记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兵拒十九年夏,雒城破,《益部耆旧杂记》曰:刘璋遣张任、刘跂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四)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被刘备摔傻的。刘备为

  了收买人心,在常山赵子龙于长板坡救出阿斗后,交给刘备,备欲摔之。号称枭雄的刘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假动作竟使刘禅的大脑受到严重的损伤;

  (五) 彝陵之战不只是为关羽报仇,志在吞吴。如果说刘备兴兵伐吴是为关羽报仇,那么在孙权把张达、范疆交给刘备,并答应归还荆州时,刘备还不肯罢手,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吧?杀人不过头点地,还想咋地?总不能因为别人的牛踩了你家的苗,你就迁走人家的牛吧!

  (七)白帝城托孤的虚伪。

  刘备一生虚伪,犹以其在彝陵战败后,临逝前于白帝城托孤最为虚伪。他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简直就是政治攻心。如果真的想把皇位传给孔明,可以把刘禅杀了嘛!还有从刘备给自己儿子的起名中看出他一贯的虚伪。吾一友J君提出一个重要证据:刘禅名字中的“禅”是读chan,二声;还是shan,四声,笔者以前一直读chan,二声,直至听思鲁言,如石破天惊。第一、佛教虽早在东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但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兴盛,在三国、魏晋时期并未畅行,所以“chan,二声”这个读音是不可取的;第二、刘备早就对一些文臣、武将不放心,没有屠戮功臣的具体条件,只能从心理上感化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禅(shan,四声)意为禅让之意。(这两种读音的争论至今也无定论,大家见仁见智,都可。)

  刘备的虚伪还可以从许多事中看出来。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第7、 论吕蒙

  (一) 出身行伍,“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引《江表传》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衤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二)智夺荆州,推荐陆逊。《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唬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於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这个故事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从不知书礼的“吴下阿蒙”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说来是多么的容易,去做是多么的难啊!知耻而后勇,子蒙无愧矣!

  陈寿的评价是公允的:“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在今天,吕蒙的故事对于我们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学习型的国家、学习型的政党;选任培学习型的领导、养学习型的人才、学习型的学者,都应该借鉴一下吕蒙的感人事迹。

  第九、 论曹丕

  在三国的统治者中,曹丕在第二代君主中是最杰出的。(一)曹丕体恤民情,遇到天灾,屡次开仓赈之。《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载:三年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五年十一月庚寅,以冀州饥,遣使者开仓廪振之。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

  (二)曹丕办事公道,不搞那些天有异像的东西,借之以迁怒大臣。《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载: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三)曹丕具有远见卓识,不允许外戚干政。这个理性的制度设计是好的。《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载:载: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四)曹丕的军事才华是出众的。《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斋

  (五)曹丕的文学才华是非常高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典论》就是曹丕所著。《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六)《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曹丕对于禁的态度有失大政治家的风度。《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第二》黄初元年,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帝大怒;陵减死罪一等。

  [注] (1)对三国的一系列历史人物正本清源地进行评介是笔者多年来的夙愿,历时十天,终于今日得偿。很高兴也很激动;

  (2)笔者读书、见识都有限,所以在文中难免有谬误,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渴望有读者找本人切磋;

  (3)第三 论司马懿,着墨不多,因为司马懿是一位非常重要、但长期为读者所忽视的三国人物,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

  (2) 裴松之〈三国志〉注;

  (3) 〈江表传〉;

  (4) 孙盛〈杂记〉;

  (5) 〈魏书〉;

  (6) 张大可〈三国史论〉;

  (7) 叶昌、胥午〈论司马懿〉;

  (8) 其他主要书籍。

标签: 讲历史人物故事35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