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以及罗贯中是蒲松龄之化名(转载)

纵横百科 80 0

  《水浒传》《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以及罗贯中是蒲松龄之化名(2014-01-23 15:26:27)[编辑][删除]转载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历史上对其人身世研究向来争议颇大,因为有关其生平事迹见世材料极少,且记载的材料亦也多有矛盾之处,民国胡适和鲁迅就提出过“托名说”。至今在现有所见生平材料中,关于其籍出地主要有兴化和苏州以及吴兴三种说法,现将这三种说法佐证资料罗列如下:

  (1)吴兴说乃是因为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

  (2)苏州说则有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所撰《施氏谱序》:“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3)兴化说则有《兴化县续志》收入的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之记载。

  《施耐庵墓志》: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炧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室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述元(文昱之字),迁其祖墓而葬于兴化之大营焉,距白驹镇可十八里,因之,余得与流连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世哉!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遂闭门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谱末焉。

  以及载于《施氏族谱》的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1978年施让墓附近出土的《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

  以上就是有关施耐庵主要生平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主要是以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最为详细。而在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中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这样一个重要履历。李骞先生的《谁是“水浒传”作者》一文,根据《元史》记载,查证这个履历是无中生有,因为该年并无开科考试以及钱塘(杭州)地方志没有其履任记载,而杭州方志历来对极小官吏都有零星记载。对于墓志铭特别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这样一位人物的墓志铭,出现这样重要漏洞,显然不应该。因为此漏洞谎言显然是可与各方史志容易对证的,从而使谎言水落石出。但墓志铭作者明知道谎言会水落石出,却依然书于开篇重要位置。唯一解释只能说是故意为之,其目的就是引发后世研究者注意。事实正是如此,此篇墓志铭正是“板桥郑”所为。是研究施耐庵的重要文章。其内容有真,又多有假语。

  根据此《施耐庵墓志铭》文,以及记载于其他的相关信息,与蒲松龄的生平记载相联系,可以确定《水浒传》的作者就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施耐庵是蒲松龄化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蒲松龄又一化名。

  “施耐庵”名字寓意是“给心中一点慰藉”,“罗贯中”寓意是“天罗地网笼罩中华”即“乌云笼罩中华”。“水浒传”意思是“水旱地传”即“清与明延宁王传”(邵武金坑乡“又称昼锦乡”独有“旱桥”一座也即寓此意)。“施耐庵”名字好理解,因为蒲松龄是明延宁王朱由梿儿子。而作《水浒传》显然不能够使用日常之名。使用“罗贯中”这一化名,原因就在于前述的蒲松龄极不情愿却又不得已要创作《水浒传》后半部分。因为后半部分思想完全违背其意愿又不得已创作,所以就使用了这个与当时时局寓意吻合的另一化名,以示和前半部分《水浒传》之化名“施耐庵”区隔开来。事实就是这样,也很好理解,换作任何一个人也都会如此作为,而不至于人格分裂。

  至于“罗贯中”就是“施耐庵”的证明,在王道生撰的《施耐庵墓志》中已经明确说明“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其中《志余》》、《三遂平妖传》就是隐意方便与《聊斋志异》相联系。另外,《水浒传》书中也有暗示提醒,四十二回开头诗“遇宿逢高先降■,宋江元是‘大罗仙’”以及四十八回结尾“空中伸出拿云手,救出“天罗地网人”。因为《水浒传》书中宋江即是隐意清廷,书中隐线是将朱由梿木杨城战之故事人物情节隐写于书中,非常明显,全书一百二十回均由蒲松龄化名施耐庵罗贯中所作,其中将木杨城战融于全书包括后半部分之细节不是第二人可以替代的,这个暂且不表,后面再述。

  而创作《三国演义》主要目的一则是在于掩饰《水浒传》后部分“罗贯中”之化名。二则创作《三国演义》“褒刘贬曹”也可以为《水浒传》书流传作陪衬掩护。《施耐庵墓志》记载罗贯中绕开“徽苏”两印刷中心至闽,也是为着暗示联系闽赣之原故。这些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罗贯中”之谜云的原因所在。也能解释“板桥郑”化名金圣叹一边说罗贯中是狗尾续貂,一边又说得到“贯华(贯中)堂”古本的故作疑云。

标签: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