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如此强悍而完美,那为什么后世对周瑜的评价那么低呢,而且形象也完全不一样。主要是由于周瑜蒙受到了两大不白之冤的。
什么冤枉?第一个冤枉,那就是赤壁之战的功劳,被扣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包括用火攻,用连环战船的谋略。
还有后期的一些战术,可以说都是周瑜运筹帷幄的。至于像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之类的,在历史上是通通没有的。
第二个冤枉,说的就是周瑜这个人性格度量狭小,以至于被周葛亮气死。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
正史周瑜传的记载,说周瑜这个人呢,性格非常的开朗,识大体,可以说非常的得人心。
他只是和陈璞的关系不怎么样。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写成一个心眼很小,难以和人相处,就是从他和陈璞关系不好这句话生发出来的。
他和陈璞是什么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到底是怎么来的?孙吴两国的武将,按照年龄来算,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孙权和孙策他的父亲孙坚都参加了,可以说是黄埔一期。
孙策是第二阶段,孙权是第三阶段。周瑜是孙策时代第二阶段的佼佼者。而陈璞,则是是一期的老资格将领。
赤壁之战,孙权以三万大军为主力,周瑜和陈璞同为主将。周瑜是整个军队的统帅。
不过,陈璞觉得自己的资历和地位都比周瑜高。他和周瑜起了冲突,一怒之下,险些毁了国家抵御强敌的大事,造成严重的后果。
那么,周瑜对陈璞有什么看法?这陈璞是黄埔一期,年纪非常的大了。因为年长,经常羞辱周瑜,所以周瑜总是放低姿态,始终不和他计较。
后来陈璞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对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还告诉别人说,我和周公已交往了。就好像用醇厚的醪糟酒,不知不觉就被他感化,醉倒了。
那时候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蒸馏的高度白酒,人们饮用的大多都是米酒,这个米酒连带着米糟。那叫老,又叫浊酒,酒味啊,更加的醇厚。
到这可能大家都明白了,原来,这周瑜和陈璞不睦,只是出现在赤壁大战的短时间内,后来就完全化解了。
而且起因在陈璞,和周瑜无关。周瑜气量大,始终不和他计较,结果不仅是陈璞渐渐佩服,更重要的是顾全了赤壁之战的大局。
史书中周瑜真实的人品是大方、大意和大度的。那么说到这,问题就来了,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把周瑜的人品写成和真实情况截然不同的模样呢?
谜团还要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破解,这本书是纪传体的正史。但是三国分立,大家都称皇帝,你选哪家做本纪,也就是选哪家做正统。
两个原因让陈寿不得不选择曹魏。第一个是实力,曹魏第一个登基,这皇冠也是从献帝那里得到的。
用古玩爱好者的说法,就是要有一颗想要继承的心。第二方面,陈寿的文字是在西晋时期写成的,而西晋的皇冠则是出自曹魏。
不把曹魏当正统,就不把西晋当正统。否则的话,陈寿不但写不出来,还会有生命危险。
陈寿这样写,引起了一些尊刘贬曹的反对。东晋和南宋都改写了蜀汉三国的历史。
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有点和蜀汉类似,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
《三国演义》是在宋朝后期出现的,是在元末和明朝初期,有很强的“尊刘贬曹”的倾向。这就很好解释了。
而清代初年,毛宗刚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要尊刘就必须大大增加蜀汉人物的光辉,特别是孔明的光辉。
这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了赤壁大战,这正是增加他光辉的大好机会啊。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衬,挑选著名的精英来陪衬。
陪衬者的人品和人才处处都要比他差一大截,处处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孔明,这不就是大放光芒了吗?而不幸被选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个就是周瑜,另外还有鲁肃。
说起来,周瑜和鲁肃,两人还各有分工,在人品方面做陪衬的活,主要安排周瑜去干,心眼小、气量小再加上还没良心。
在人才方面做陪衬任务的主要是安排给鲁肃去干。历史上真正的鲁肃其实是一个志向远大,善于谋划的大能人。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是一个迂腐有点呆傻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智商的玩具木偶,被孔明支配得团团转,叫人干什么就干什么。
除了陪衬之外,还有另外的手段来增加孔明的光辉,比如说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等,像草船借箭,借东风,这都是没有的,都是后来这个影片造上去的。
这样一来,周瑜的人品就严重失真了。不过有朋友要问了,罗贯中能这样做吗?那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的民间文艺作品,已经在这样做了。也就是说,这周瑜的形象被扭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演变的结果。
比如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就说。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去抗击曹操。终于舍不得自己的娇妻小乔,不想上任,拒绝为国家效力。
亏得的诸葛亮来劝他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要是不去,曹操打到江东,定会把你的宝贝娇妻抢去,周瑜这才赶紧上前线。
又比如说像元代杂剧中就有,诸葛亮赤壁鏖战,诸葛亮火烧战船等等。
虽然周瑜的正面形象还保留在正史当中,但是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悠远的这些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
而明朝之后,人们对于周瑜的了解,主要就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这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的民间话语之中。
标签: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