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纵横百科 135 0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亲爱的粉丝朋友,从2020年4月23日起,《医药导报》推出《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北京大学历史系孙铁主编)连载,敬请持续关注!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南昌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伟大的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这支伟大的军队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并且在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保驾护航,不愧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钢铁长城。这支人民的军队,诞生在1927年8月1日,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昌起义。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对南昌起义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领导了第一次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国民革命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国民大革命。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它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北伐战争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是,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中,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向中国共产党发起了进攻,导致了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破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的党徒指使一批全副武装的流氓,冒充工人,袭击各区工人纠察队。随后,又借口“工人内讧”,派反动军队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打死打伤300多工人。当天下午,一批流氓占领上海总工会。第二天,总工会召开工人群众大会,提出发还枪支,肃清流氓反革命分子的要求。会后进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走到宝山路的时候,蒋介石的反动军队用机枪向手无寸铁的工人群众扫射,宝山路血流成河。同时,总工会被查封,共产党员、工人领袖和革命群众被捕杀。仅3天之内,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接着,蒋介石指使党徒在许多地方进行大屠杀。4月,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

与蒋介石相呼应,原来以左派面目示人的汪精卫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对,于7月14日夜间在武汉举行了“分共”会议。汪精卫在会上作了以“分共”为主旨的报告,煽动仇共反共,并提出对于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应有处置的方法,一党之内不能主义与主义冲突,政策与政策冲突,更不能有两个最高机关”,就是说国共应该“分家”了。会议最后通过了“分共”的有关决议和命令,其中宣称:“中央党部应制裁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凡名列本党之共产党员,在本党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及国民革命军中有职务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在国民革命时期内,共产党员不得有碍国民革命之活动,并不得以本党名义,作共产党之工作”。这次会议后,7月下旬起,汪精卫一伙由“和平分共”发展到“武力清党”,狂叫对付共产党“要用对付敌人的手段对付,捉一个杀一个....把他们一个个抓来枪毙",开始了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大屠杀。

大革命的失败,有外部的原因,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了退让的政策,特别是对军队的领导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忽视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使绝大部分军队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或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民党人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其中包括贺龙、叶挺等部队。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形势,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并成立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后因发现张发奎已站在汪精卫一边,中央立即抛弃依赖张发奎的幻想,决定独立发动反对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暴动。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南昌起义的经过

当时,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只有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警卫团,第三、第六军各一部,总共3000多人。在南昌地区,我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叶挺领导的第二十军,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二十五师,以及蔡廷锴的第十师等部。还有卢德铭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和陈毅领导的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等部,正由武汉向南昌集中。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前委会决定于7月30日举行起义。正在此时,张国焘由武汉赶到南昌,阻挠起义,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经过激烈斗争,克服了张国焘的阻挠,毅然决定起义。

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

8月2日,驻马回岭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主力,在前委派去的聂荣臻领导下,开到南昌和主力会合。起义胜利后,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代总指挥,叶挺任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任总政治部主任。部队编为三个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兼,党代表廖乾吾,辖第一、第二、第三师以及军直教导团和特务营;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辖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十师和军直炮兵营;第九军,军长韦杵(未到职),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以原军官教育团为骨干,还有一些南昌的印刷和铁路工人参加,约一个团的兵力。

8月1日上午,前委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图“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贺龙、叶挺、苏兆征、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郭沫若、吴玉章、徐特立、林祖涵、彭湃、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等25人组成。这个带有政权性质的委员会,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目的是继承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反对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和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代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并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土的民主革命政权。同日,由15名在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共产党员和7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署名,发表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言》,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要为解决土地问题而斗争。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南昌起义后的情况

南昌起义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汪精卫调朱培德的第三、第九两军主力向南昌急进,安图包围南昌,消灭起义部队。面对这种形势,前委决定:起义军按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夺取海口,求得外援,重建广东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

8月3日至6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取道临川、广昌南下。蔡廷锴的第十师到达进贤李家渡时叛变,率部开往浙江。武汉分校的干部和学员,乘船赶到九江被张发奎扣留,分校党代表陈毅化装南下,在临川追上起义军,被派到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党代表。这时,蒋介石急令留守两广的第八军总指挥李济深抽调八个师的兵力,分向江西、湖南南部前进,准备截击南下的起义军。起义部队在瑞金、会昌地区击破敌军黄绍兹、钱大钧等部的拦阻后,变更经寻邬(今寻乌)出梅县的原定路线,改由长汀、上杭进入广东的三河坝、潮州、汕头地区。朱德率第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周逸群率第三师留守潮、汕。经两次分兵,主力仅剩6000人转兵西进,打算会合海丰、陆丰农军,相机夺取惠州。在汤坑地区,与敌军薛岳等部激战,打成对峙,撤至揭阳。10月3日,在流沙镇与从汕头撤出的部队和前委首脑机关会合。在撤离汕头之前,党中央派张太雷前来,向周恩来等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并指示起义领导人离开部队。前委在流沙镇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武装人员退往海丰、陆丰作长期斗争。当日下午,主力部队进至乌石山时,与敌军陈济棠、徐景唐部激战,遭受失败。第二十四师余部1300余人,在董朗、颜昌颐的率领下,转人海丰、陆丰地区同当地农军会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继续革命斗争。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84)

影响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1933年7月11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作出决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并于同年第一次纪念八一建军节。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未完待续)

编排:晓玲 黎昕

晓玲医生“温心”提醒您:关注5·12国际护士节

百年大疫后,向奋不顾身的白衣战士首个节日致敬

太极山泉水,天然弱碱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标签: 中国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