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3

纵横百科 160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3

  (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blog.sina.com.cn/siyuanzu" )

  十一,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

  (3)

  五、六千年前的上古先民通过自己双眼感受着自然万物,逐渐形成了朴素的天地宇宙观,对天神创世的思考也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来了。不过要找到上古遗存的创世纪原文是不敢奢望的,但我们通过一些先秦文物仍可寻找到一些关于上古创世纪传说的痕迹。近代曾出土一件十分珍贵的先秦文物,其中就记载了一段从上古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始创世纪,以及当地信奉的各种神灵的画像,还有如何占卜观星的描述等信息,该文物就是著名的长沙战国楚帛书。

  这件楚帛书上共有古文字达九百多个,出土的地点是离上古神农氏王朝核心区域(良渚文化地区)不太远的楚南地区,即今天的长沙一带。可惜这件珍贵文物已流失海外,现存于美国华盛顿的塞克勒美术馆。楚帛书中不但描绘出了当时巫师脑海中的代表十二个月和代表四季的各个神衹的图像,而且还用古老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远古创世纪歌谣。这篇歌谣部分文字大意为:在天地众神的掌控之下,大地盘稳、天穹旋动、日月交替、星辰不冲、月闰有时、风调雨顺、九州祥瑞、山川宁和、有宵有朝、有昼有夕...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3

  (图11-11:流失海外的长沙战国楚帛书示意图)

  另外这篇创世纪中还包含了四极之神的名子,如帛书上写道:“...未有日月,四神相弋,乃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二曰朱?,三曰斑?,四曰墨?。千又百岁,日月降生,九州不平,山陆恭逼,四神乃作,至于复天方动...”

  虽然帛书上部分文字的字迹难辨,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很容易就理解到,其实帛书上提及的四神就是对应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占星文化中的星宿四灵,即分别四季轮番显现于夜空中的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四神。帛书上这段文字也印证了上古先民早已懂得天文观测,能够根据星宿四灵来确定一年四季的准确农时。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3

  (图11-12:上古玉卦版蕴含的天地乾坤图)

  在五千多年前的玉卦版上,也能找到将一年四季分为十二月的痕迹,图中共有十二个披鳞柱状图形,分别指向四面八方不同的方向。前面已述玉卦版上的四面分别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角也可分出东南西北,所以占卜时,图中十二条鳞柱就可分别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份,其中指向最靠近北极角的即为冬季末的1月份。另外,图中也可以看出,天穹盘旋于天界之上,而天界用了其中八根鳞柱分别于八方均匀地支撑着天穹。而天界自身也盘旋于大地之上,大地用了另外四根大鳞柱分立于四极,支撑起了整个天界。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地心说”的朴素观念,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生活在作为宇宙基础的大地之上,而盘旋于大地之上的天界则是日、月、五行、四灵、及其他众神,以及祖先之神所居之处,而缓缓环视大地和天界的中宫天穹圣地,则是主宰宇宙万物之天帝的神殿所在。

  在上述的楚帛书、汉代《淮南子》,以及唐代的《三皇本纪》等古籍中都有提及到一个有关联的上古传说,其中《淮南子》写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而《三皇本纪》则写到:“...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不难看出,同是一个女娲补天的传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流传中的许多因素而产生的微妙变化。而楚帛书中的文字也提到了四神降临,稳固四极,维系天地。

  (图11-13: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其实并非虚幻之作。)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35)_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_3

  这是研究古代思想和历史的文章,跟所谓天涯公约的限制范围不靠边,请审核人员不要想当然!

标签: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