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纵横百科 148 0

“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感叹董卓的诗。

在《三国演义》里,董卓是一个才能平庸、擅自废立、欺凌汉室、大权独揽、擅杀大臣、纵兵劫掠、作恶多端的一个权臣角色。总之,没一点好地方。

然而,这毕竟是小说,与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差别还是很大的。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在包福鑫的《董卓》一书里,全面立体的描述了历史上真实的董卓,而且以董卓的一生为视角来解读东汉末年政坛的权力故事。

董卓奋斗的前半生,从一个西北的江湖游侠,在世族林立的东汉政坛上,成长为大汉帝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可屠龙的少年,终将变成恶龙,晚年的董卓执政后,在与世族的博弈中,失误连连,亲手开启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时代,最终身死。

从这个角度讲,董太师的一生,可以说是三国前传。

一 、东汉三个名将为师傅——江湖游侠的人生进阶之路董卓的父亲董君雅,是一个曾经在颍川郡做过县尉的小吏。董卓回到凉州长大后,成为了一个类似于黑道大哥角色的江湖游侠。

东汉时的凉州,处于西北边境,羌、汉等民族杂处,年轻时的董卓,力量、武艺过人,能够双手开弓,马上左右骑射,要知道,这可是在还没有马镫的东汉后期。

凭着这样的武艺,董卓在羌、汉民族之间交游广泛,成为调节民族矛盾能平事的江湖大哥。

可是凉州在整个东汉时期都不太平,东汉王朝百余年间,不断的平息羌族作乱,耗钱无数。

作为有武力,而又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董卓,也在东汉后期羌族作乱时被凉州刺史府征辟,加入了军队。军功不断积累,官职不断上升,以至于入长安,做了一段时期皇帝的护卫羽林郎。

可这样能打仗的人才,毕竟不能留在长安。董卓被调回了凉州,继续参与平乱之战,不断升官做到了西域戊己校尉。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东汉的官场上是讲出身的,不是世家大族,很难获得好的职位。董卓非世族出身,凭借军功能够做到校尉一级的官职已经不错了。

可谁不想进步呢?董卓此后通过关系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作为中转,然后出任并州刺史,替汉帝国把守北大门,这可是大汉十三州之一的一把手。

在凉州的军事生涯中,董卓先后跟随过东汉平息羌乱的三位名将:段颖、张奂、皇甫规。

从这三位名将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中,董卓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兵有权才是硬道理,要做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然自己就会被人随便拿捏。哪怕要实现抱负,也要如此,不然都无法玩弄手段。

但当这三位名将从政治舞台退去之后,这时的董卓,已经成为凉州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又由于他做了并州刺史,并州的兵团也在他的领导之下,这为董卓日后能够领导西北凉、并两州军人集团打下了基础。

二 、 东汉朝堂:外戚、宦官、世族的决斗场董卓的奋斗背景,是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

在西北的凉州,当年轻的董卓正在战场上拼搏着自己的事业时,在帝都长安,汉桓帝、汉灵帝也在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而不断努力着。

他们的对手包括外戚、宦官、世族,当然,这三者之间,也互为对手。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我对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位皇帝的印象,都是任用宦官、吃喝玩乐、卖官鬻爵,认为他们是十足的昏君。

但在包福鑫的这本《董卓》里,我对这两位皇帝,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为了从上面的势力中夺回自己的皇权,为了振兴汉室,也曾先后的努力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废柴皇帝。

尤其是汉桓帝,先靠宦官扳倒了外戚,又靠世族中的清流扳倒了宦官,但是对于世族——这个从东汉建国就跟随的统治阶层,他不管怎么尝试,都无能为力,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世族,重振皇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世族把持了朝政而无可奈何。

在朝中,官员多是世家大族出身,尤其是三公和地方上的郡守这样的官职,非世族难以晋升。在地方上,世族们圈占土地,逃避赋税,建立坞堡,豢养私兵,简直如国中之国。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汉桓帝努力之后无法改变,心灰意冷,吃喝玩乐聊以安慰,汉灵帝时努力无效后,亦是如此。

拿汉灵帝卖官鬻爵来说,他这样做的思路是:反正官职最后让世族做了也是做,他为什么不自己卖了捞掉好处呢?就算同样是世族来做,也得交给他钱,这样他才能有实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组建西园的兵马。

正是他卖官鬻爵的这些钱,都拿出来用以镇压黄巾起义了,那些世族,怎么舍得拿钱为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桓帝、汉灵帝像极了明朝的万历皇帝,都对朝局十分的无奈,只能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来作为反抗,只是一个是吃喝玩乐,一个是多年不上朝。

至于任用宦官,那是因为东汉的外戚多出身于世族,外戚一旦壮大,就会挟持皇帝,大权独揽。而只有宦官才能与皇帝一条心,汉灵帝任用蹇硕、张让等宦官,正是为了对抗世族。

当时的世族翘楚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氏当时在天下的影响力,可以算是整个东汉世族的顶峰。

袁氏的两位青年首领分别是袁绍,袁术,他们在灵帝去世后导演了一场决定东汉末年政治走向的大戏。尤其是袁绍,他设计让外戚何进与宦官自相残杀,想借此清场外戚、宦官两种势力,然后自己世族一家独大,这样他袁氏就成为东汉朝堂的独大力量了,他袁氏日后改朝换代也说不定。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绝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刚愎自用,智谋短浅的形象,袁绍作为东汉末年袁氏的旗帜,年纪轻轻就计谋深远,有勇有谋,就连国舅何进,也被他能拿捏当枪使。

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袁绍智者千虑,仍有一失,最终被董卓这个西北凉并军人集团代表,搅乱了他的完美计划,完美的摘取了袁绍和袁术辛辛苦苦谋划的成果,成为了东汉朝堂上的掌权者。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三、权力摘果手入场:董卓的野望从并州刺史卸任后,董卓成为了河东郡太守。在汉灵帝去世前后,已经在权力场上多年摸爬滚打,经历过汉桓帝、汉灵帝权力交际的董卓,早已经敏锐的感觉到,每次立皇帝,都是权力场上的重新洗牌。

为什么这大汉天下,都要世族说了算?我董仲颖,就不能上场试试吗?

我这一路走来,可受尽了世族才能成为高官这条潜规则的苦。

正当董卓没有借口入洛的时候,本身不想杀宦官的,被袁绍逼的无可奈何的国舅兼大将军何进,征召四方兵马入京诛杀宦官来作为推诿,也算给宦官压力。

不想近在河东郡的董卓,闻诏即行,哪怕袁绍派人拦截,也照样前进不误。这时候的董卓,不仅仅是河东郡的太守,还早已经是大汉前将军,也就是大汉军界的第三把手,可以而且早已经开了幕府,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像三国顶级谋士贾诩,此刻就在董卓的麾下。

在东汉军界,目前只有大将军何进,以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在地位上排在董卓的前面。

董卓入京,不仅仅是有与世族做对,自己想参政夺权的野心,也有他以前受到段颖、张奂、皇甫规这三位跟随过的名将最终的结局刺激有关。

作为西北凉并军人集团的代表,董卓的对手不是何进,而是天下士族的代表袁绍,他们围绕着汉少帝、汉献帝的拥立,不断角逐。

在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看到袁绍的狼子野心与谋略果决。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只是,年轻的袁绍遇到的已经是官场老油条,还是实力派的董卓,完败,机关算尽,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到九月一日,董卓通过一系列操作,在何进集团身死,宦官集团被诛杀后,进入了洛阳,夺取了大权,同时以大汉前将军的名义,也就是在何进、何苗死后当时大汉的最高军衔,兼管了洛阳的守卫部队与何进召进洛阳的部队。

东汉朝堂上史无前例的出现了军人执政。

其中袁绍VS董卓的七日政变,包福鑫在《董卓》这本书里写的太精彩了,简短文字难以赘述。对于这部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书。

四、董卓之死: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董卓在执掌大权后,废掉了世族拥立的汉少帝,改立汉献帝。

奈何天下世族力量还是太强大,仅靠西北凉并军人集团执政是不可能的。他们打打杀杀还行,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或者朝堂大臣,那可是赶鸭子上架,什么都不是。

当时又没有科举取士,任用寒门子弟,在曹操时候仍然阻力重重,更别提现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发现治国还得与世族合作,就幻想能够与世族共同执政,还给袁绍、袁术、以及其他世族成员示好,任命他们为地方上的郡守或者州牧,刺史。

袁术甚至给了他大汉后将军的职位,同样可以开府治事,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前期实力比较强的一个原因。

可惜世族们是都想要,不会你给点甜头就善罢甘休。

他们回到地方后,迅速招兵买马,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然而关东联军并不是董卓西北久经战阵凉并军团的对手,董卓看透了关东联军们的嘴脸,西退关中,等着他们自相残杀,结果果然被董卓料中,关东诸侯内讧。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然而此刻疲惫的董卓,沉浸在温柔乡里,已经丧失了进取的动力了,他对世族已经那么宽容了,反而被兵戈相向,他本想在执掌大权后,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天下却愈发分崩离析。已经暮年的董卓,此刻纵欲享乐的心思,逐渐占据了上风。即使在关东诸侯乱成一锅粥,都没有心思抓住机会重新开进关东,夺回洛阳。

但那些西迁的大臣和百姓思归,董卓于是以残暴的手段震慑他们,纵兵劫掠,虐杀大臣这些手段,层出不穷。

曾经是帝国中流砥柱的大汉前将军,在这里已经变成作恶多端的大魔王了。屠龙少年已成恶龙,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了。

这让那些跟随他的大臣和部下愈发失望,他们暗地里勾结谋划刺杀董卓,最终董卓死于来自手下并州集团王允和吕布的手里,尸体被点了天灯。

三国前传——这才是全面,真实的董卓,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回顾整个过程,董卓失误一共有两点,分别是对世族存有幻想,封赐官职,以及放弃洛阳西迁长安。

对我自己来说,这本《董卓》,读完的感觉有点超出预期,不仅刷新了对董卓的认识,也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前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立体的认知。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为董卓洗白的书籍,整本书都持一个很客观的态度。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也许是董卓的失败在前,才有了后来曹操的成功。就像董卓无论如何都没有称公称王,曹操在机会合适后直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奠定了曹魏代汉的基础。

董卓死后,手下分散的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仍然不可小视。作为亲手开启了东汉末年乱世开关的执政者,董卓要负很重要的责任,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族们,为一姓之私,不断兴兵,更是这乱世开启的根本原因。

标签: 董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