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理想人格的六个境界

纵横百科 220 0

孟子喜欢讲“人禽之别”,因为孟子认为,既然我们很幸运地成为了人,就应该有人的样子,而不能“人模狗样”象禽兽。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善的四端,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人之道就是努力让自己距离禽兽越来越远,而不是和禽兽混在一起,成为禽兽不如或衣冠禽兽,这是孟子为人类划定的底线。孟子也喜欢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你努力,就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所以,为人之道就是努力向尧舜那样的圣人靠近,这是孟子为人树立的高线和榜样。

孟子:儒家理想人格的六个境界

珍爱道德远离禽兽;好好学习做个圣人,这是孟子对我们的两条要求。孟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成为尧舜禹、孔子那样的人。但事实上,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圣人的,所以,孟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很高,他们在古代叫“士”,而“士”就是社会的良心和中坚,“圣人”做不到,那就做个“士”或“君子”吧,因为在孟子的眼里,“士”和“君子”处在同一个层次。

孟子崇尚大丈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大丈夫人格风范——独立人格、不畏权势和有守有为。孟子眼里的“大丈夫”,不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胸毛蓬勃生长满脸横肉的黑社会,也不是纵横列国依顺君主意图谋取个人私利的纵横家,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不畏权势不慕富贵人格独立的大英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操守有担当的男子汉。

为劝人向善,孟子为中国人树立了理想人格,他希望人都能向圣人学习努力向善,最好成为尧舜孔子那样的圣人,实在做不到,你可以做个君子、大丈夫,做个有良心的人,反正不能做禽兽。

为了把理想人格说清楚,孟子把理想人格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让人们按图索骥,树立学习的目标。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儒家理想人格的六个境界

第一种是善。这种人值得别人喜欢,但不是长得好看或特别有钱,而是内心充盈着的善的光辉。第二种是信。孟子认为,善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于人的内心,是按照内心的道德指令去做善事,是由“仁义行”而不是刻意地“行仁义”,这种境界叫信。第三种是美。美不是女孩子明眸皓齿、男孩子潇洒俊朗,而是内心充满了善和信的光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上有一种美好的气质。第四种是大。不仅内心要有善、信的美,还要将这种美表现出来,有益于社会,让别人都能从大人的道德之美中得到教益。

孟子很推崇大人的境界,他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只有道德高尚的大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大人可以引导君主行仁。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因此,大人不仅要修养道德,还要对外物施加影响,让国家和社会也遵循正道。

孟子:儒家理想人格的六个境界

这还不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大人只相当于把绝世武功练到第八层的人,而真正超凡入圣的是“圣”和“神”。在孟子心中,“圣”是把心中美好的道德和兼济天下的担当充分发挥出来,化育天下造福苍生的人。比圣人还要伟大的是神人。儒家学说不大相信鬼神,对鬼神之说存而不论。所以“神”不是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神仙,而是在“圣”的基础上,能够通权达变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人,与圣人处在一个层次,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善、信、美的层次,相当于“士”和“君子”,大的层次相当于贤人,已经接近于圣人的境界了,而圣人和神人是孟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相当于尧舜禹那样伟大的君王和圣人。

孟子告诉我们,既然我们得到上天的恩赐,幸运地生而为人而没有成为禽兽,就应该追求道德的圆满,我们可以做个“士”或“君子”,做有为有守的“社会的良心”,而道德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还要做大人、贤人,最后做像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孟子为我们搭建了从善到神的理想人格的阶梯,让道德追求有路可循,至于能否登堂入室脱凡入圣,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因为事在人为,因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标签: 孟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