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纵横百科 198 0

引子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无字碑头镌字满,功过自有后人评。”尤其是后半句,常被人们用来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结束语,但实际上,这句诗乃是后人的杜撰。真正的出处其实是郭沫若的《咏乾陵》:“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

说到无字碑,想必大家心里已然明了——这首诗正是写的一代女帝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执掌大唐十五年,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位期间虽然心狠手辣、重用酷吏,然而其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却也是有目共睹。正如巴金《随想录》中所说:“对什么事情都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评判历史人物也是如此,然而大多数时候,受野史奇谈的影响,大家对历史人物的评说总是一边倒,例如暴虐荒淫的商纣王帝辛,少有人知道他威武战神的一面;常被后人唾弃的隋炀帝杨广,却修建了功利千秋、惠及万代的京杭大运河……远的不说,就拿最近的一个例子,一向恶名缠身的北洋政府,也做过一些大好事儿!

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北洋政府旧照

01当然,北洋政府的“恶名缠身”也不是空穴来风。不管是中学时的教科书,还是那段时间的相关史料,都充分记载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那段乌烟瘴气的时光——社会内部动荡不安,军阀割据、欺压良善;外部“豺狼”虎视眈眈,政府却毫无底线,不断退让。因为当时的中国性质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各界均为北洋政府的不作为感到不满,学生、工人,乃至以胡适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纷纷谏言,爱国主义革命运动遍地开花,却少有结果。

如此看来,北洋政府似乎是一无是处?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其一,都说弱国无外交,然而北洋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却从无卖国行为,甚至还为国家争取了不少好处。其中尤为令国民振奋不已的一个消息,便是外蒙古的收复(外蒙古的法理丧失是在二战后期)。

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北洋政府庆祝一战胜利

除此之外,北洋政府连远隔万里的北极圈都没“放过”,成功获得了其中一块土地的使用权,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北极圈内的非军事区。本来它的管辖权隶属于北欧国家挪威,跟中国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此中又是一段渊源。

02说到斯瓦尔巴群岛,它的历史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然而其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向来为各国忽视,于是这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便成了北欧海盗最好的掩蔽点。直到公元17世纪时,渔业捕捞技术的进步,终于为这里带来了新的商机。

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斯瓦尔巴群岛地图

不过,斯瓦尔巴群岛真正引起各国的注意,还是在上世纪初,勘探人员在斯瓦尔巴群岛一带发现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个发现顿时为斯瓦尔巴群岛奠定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地位。然而,就在各国摩拳擦掌、期待大展身手之时,一个新的问题却令形势陷入胶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前文提过,斯瓦尔巴群岛虽为挪威管辖,却因为地理劣势被忽视多年,所以各国发现这块宝地之后,顿时生了抢夺之心。然而僧多粥少,各国为了避免战争,经历一番商讨,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仍归属挪威,但各国都可以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一系列如居住、科研、贸易、捕捞、开采等非军事性的活动。

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斯瓦尔巴群岛风景

03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斯瓦尔巴条约》新鲜出炉,北洋政府也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虽然在当时,北洋政府因为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一直无暇关注斯瓦尔巴群岛,然而这份宝藏却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少惊喜。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此时的中国正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与西方诸国开始交好,蒸蒸日上的国力带给科研人员强大的后盾,而斯瓦尔巴群岛的科研价值非同寻常,因此在2004年7月,中国终于踏足此地,在新奥尔松建设了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恐怕当年的北洋政府也没想到这块小小的土地会蕴藏如此大的价值,功利千秋,不外如是。

饱受诟病的北洋政府,却在海外给中国赚了块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场

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现址

结语可以说,时间是一切事情的验金石。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道理置换到生活中也依然通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数“斯瓦尔巴群岛”,它们看似平平无奇,但只要你等待、坚持,总有一天,它们便会为你带来无穷的价值。

参考资料:

《咏乾陵》《随想录》

标签: 北洋政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