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纵横百科 158 0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曾经专门讲过,主要是考虑到封王后对现有政治平衡格局的打破。

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开始,大清王朝可谓是每况愈下。咸丰皇帝一继位,洋人的事还没完全解决,又来了个太平天国运动,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太平军,清廷可谓是焦头烂额,而咸丰皇帝在位的十一年里,也几乎都在忙着剿灭起义军。然而直到弥留之际,咸丰皇帝也没能见到太平天国覆灭。在弥留之际,咸丰皇帝留下遗言“克复金陵者王”。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避暑山庄主殿——澹泊敬诚殿

在他死后不到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天京,并剿灭大批太平军。讲道理,作为咸丰皇帝的妻子,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应当执行亡夫遗言,为何最终却不肯封曾国藩为王呢?这事还要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说起。前一年,英法联军刚攻入京城,而太平天国更是势不可挡,似乎有随时北上攻取京师之势。咸丰皇帝对此焦头烂额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干脆跑到热河避暑山庄去“避难”,谁知到了热河之后,咸丰皇帝就气急攻心,一病不起。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咸丰皇帝朝服像

这一年的7月8日,咸丰皇帝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召见肃顺、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等八位大臣,向他们交代后事。由于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载淳,因此就将皇位传给他,是为同治皇帝。咸丰皇帝郑重嘱托这八位顾命大臣,要他们好生辅佐小皇帝。在托付完这件大事后,他又想到了一件如芒在背的事,那就是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就在临死前颁布遗诏,“克复金陵者王”。这句话就是在封官许愿,谁要是攻占金陵城,大清王朝就封谁为王。听到这一消息,清军士气大振,好像打了鸡血似的,后续的平叛行动也顺利许多。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同治年间两宫垂帘剧照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藩在接连占据重要军事要塞之后,率军包围金陵城。在围城三年之后,清军终于收复了丢失已久的金陵。曾国藩第一时间就给朝廷报功,其潜台词显然就是在向朝廷请赏——我如今光复金陵,是不是该兑现承诺了?然而消息传到京城后,慈安太后本身模棱两可,慈禧太后却犯了难。在子渊看来,慈禧太后的顾忌主要有两方面。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清末湘军旧照

首先,封王会导致现有格局被打破。在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国内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就是曾国藩麾下的三十余万湘军,况且曾国藩与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起控制东南半壁江山,这几位汉臣之间目前还能相互制衡,要是封曾国藩为王,现有政治平衡就会被打破,汉臣之中就有了主心骨,甚至会使曾国藩成为所有汉臣的领袖。到时候,本来不听其指挥的左宗棠等人也必然屈服,要是众人再来个“反清复明”,大清直接就玩完了。因此万万不能封王,甚至还要稀释曾国藩功劳,将之分配给所有汉臣和满臣,这样才能维持均势,确保不发生变乱。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曾国藩画像(局部)

第二,清廷素来有防范汉臣的“优良传统”。清初为了统一天下,清廷不得已分封了五位汉臣为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义王孙可望,其中“三藩之乱”把清朝统治者都给搞怕了。在清末,汉族大臣势力已经空前膨胀,如果此时再给汉臣封王,那么对清廷的威胁太大。所以,在湘军攻入金陵后,慈禧太后就以各种理由调动其余部队在长江中下流屯兵布防,这些部队主要是由满族大臣控制的嫡系军队,负责随时监视曾国藩一举一动。也就是说,清廷不仅不给曾国藩封王,还要预防他造反。

咸丰当年留下遗嘱,镇压太平天国就封王,曾国藩为何只是个侯?

▲双眼花翎(一眼局部遮挡)及蓝翎

对于清廷的言而无信,曾国藩的许多部下都以其未被封王而愤愤不平,甚至劝其干脆自立。然而曾国藩思虑再三,认为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未必跟自己一条心,况且湘军周边又有那么多清军虎视眈眈,根本不能轻举妄动。最终,曾国藩被迫以退为进,接受朝廷册封的一等毅勇侯爵位,并获赐双眼花翎。随后,曾国藩又主动提出裁军以消除太后的戒心。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是何等老辣。

参考文献:

《清史稿·卷四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二·曾国藩》

标签: 咸丰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