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纵横百科 149 0

宁远大捷可以说是明朝战争中最具争议的一场战役。

一般而言,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大捷都是斩敌数万,死伤无算这些字眼,可是我们去看关于宁远大捷的战争记录,心里面难免会质疑一句:

这特么是什么大捷?

《明实录 》记载:

“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则称:

“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无论是哪一种史料记载,宁远大捷在很多的眼中都算不上真正的大捷,甚至就是在吹牛逼。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军号称十一万(可能是虚数,实际兵力并没有这么多)进攻宁远城。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之前,辽东的局势是怎么样的?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的所有据点已经荡然无存。

开原---铁岭一线

抚顺---清河一线

沈阳---辽阳一线

广宁一据点

他们只能将军队的防御重心放在了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并且在这条辽西走廊上面布置重兵把守,防止努尔哈赤带领后军军队冲杀到山海关关城下。

努尔哈赤屡屡在辽东据点取得大捷,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进攻的步伐愈加的急促。而宁远到山海关一线是极为重要的防御据点,努尔哈赤想要从这里轻而易举的通过,恐怕后金的铁骑再怎么凶猛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在闻知努尔哈赤挺兵进攻的时候,作为经略的高第下令将宁远外围防线内撤,袁崇焕执意驻守于宁远城,同时连夜加固城墙,修筑炮台,将十一门红夷大炮抬到了宁远城上,抵挡后金的军队。

努尔哈赤挺兵抵达宁远城下的时候,为了试探在山海关的明军是否会出兵援救,遂下令让军队直接越过宁远城,将大营安置在了宁远城西南方向五里的地方。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可是,山海关中的明军最终还是无动于衷。

如此一来,驻守在山海关和宁远城中间的努尔哈赤不仅仅可以下令全力攻城,还能够时刻防止山海关中的明军救援宁远城。

努尔哈赤此举,也让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

努尔哈赤在准备好一切之后,遂下令阿敏带领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三万大军受挫。攻城受阻的阿敏遂下令将大军分为三路,从不同的方向进攻宁远城,可城上炮火密集,终究还是没能顺利攻下宁远城。

阿敏三万大军败北之后,努尔哈赤又下令让皇太极统领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仍旧无法攻下宁远城。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攻城两天,后金军队一无所获,。

在第三天的时候,努尔哈赤下令让蒙古将领武纳格统兵攻打觉华岛,觉华岛是明王朝辽西走廊上极为重要的军资储运站,这里藏有大量的军粮和物资。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可是,这里的兵力守备薄弱,仅有七千多人。宁远之战前夕,袁崇焕曾经下令让觉华岛河口凿开,防止后金的铁骑轻易渡河偷袭,没想到天气严寒,刚刚凿开的河口,仅仅在努尔哈赤下令攻打宁远城的时候就已经恢复了原貌,后金军队得以顺利挺兵抵达觉华岛。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觉华岛一战,岛上七千多守军被重创,战死岛上,所有粮草器械被大火付之一炬。

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努尔哈赤这才愤然离去,放弃了对宁远城的攻打。

按道理而言,这场所谓的宁远大捷打得实在是太过憋屈,后金军队仅仅被重创了五百多人,这算是哪门子的大捷?

可是,宁远之所以被称为大捷,它的意义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这场战争是明军和后金军队在从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对峙的一个关键时刻。

1619年,萨尔浒大战。

1626年,宁远大捷。

七年的时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明王朝在辽东一退再退,几乎已经到了一种退无可退的境地,整个明军的防御据点被后金大军强势压制到了辽西走廊那一条狭长的地带。

七年未曾有过军队能够抗衡后金铁骑,七年未曾有军队能够击退后金军队,这是何等的屈辱?

这种时候打胜一场战役,叫大捷怎么了?

吃你家大米了?喝你家汤了?

标签: 萨尔浒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