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纵横百科 129 0

徐有贞字元玉,永乐五年生于江苏吴县 。自幼师从著名学者吴讷和胡俨,宣德八年中进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因拥立英宗南宫复辟有功,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数月后因得罪曹吉祥、石亨被流戊云南,从此退出官场。

徐有贞一生"多智数,喜功名",他因治理山东黄河水患和兴建水利为世人称道,又因冤杀于谦使他成为千古罪人。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有才之人若走正道,那他就是国家的栋梁;如果走的歪路,那他的祸害远远大于一般庸碌之人。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

一、徐有贞其人

徐有贞初名徐珵,"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徐有贞字写得极好,被时人主为"吴中艺林冠冕",他是个志向很大的人,"欲为有用之学,凡军旅、刑狱、水利之类, 无不讲求其法而一欲通之"。他曾和人说过自己博览群书的原因:" 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辈,吾恐学之已不及矣"。

正是因为青年时代就"已有用世意,慨然欲经济天下",所以他读书很是勤奋,如愿考取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徐有贞热衷功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考上进士都十七 年了,才升为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所以他的心理很不平衡。他自认为具有观天文知人间事的本领,诸子百家无一不晓,特别精于占卜定吉凶,仕途不顺只不过是朝堂上没有自己的伯乐而已。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剧照

他这个观天文断吉凶的爱好,终于给他的仕途带来了一场灾难。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爆发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刺人俘虏,瓦刺首领也先带军杀向北京。在这危急关头,徐有贞在朝堂议事中,以天象上的"荧惑入南斗"之象,力主明朝政府南迁,以避瓦刺军锋。他对明代宗说:"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言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随后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并取得了胜利。

建议南迁这个馊主意,使徐有贞名声弄得极臭,仕进也频频受阻。不久后国子监祭酒出缺,徐有贞一心想当上国子监祭酒,还找人去通于谦的门路,但是明代宗坚决不同意这个人事安排。徐有贞认为是于谦从中做梗,从此之后,深恨于谦。

就在此时,朝廷上另一位大将石亨也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恨上了于谦。原来石亨在北京保卫战立了功,经于谦保奏被封为侯爵。石亨这时对于谦还挺感激的,就想上书推荐于谦之子于冕当官,没想到马屁拍到马腿上,被正直的于谦所拒绝,石亨感觉很没面子,恼羞成怒之下,也恨上了于谦。但这时于谦正得明代宗信任,他们只能把这种恨压在心底。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为了消除自己的臭名声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徐珵改名徐有贞,并贿赂大太监曹吉祥,于景泰三年升为右谕德、左佥都御史,被派往山东泰安治理黄河水患。徐有贞在这方面是个天才,他实地考察地形水势后,制定了治河三策:一置水闸门,二开分水河, 三浚深运河。在治黄过程中,徐有贞"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泌。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楗以水门,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徐有贞这次治理黄河,确实是造福国家百姓之举,应该得到肯定。《明史 》称:"自此河水北出济漕,而阿、鄄 、曹、郓间田出沮洳者,百数十万顷。 山东河患息矣。"这是徐有贞一生中为国为民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也因此得到了景泰帝的赏识,被升为左副都御史,进入了高级官员行列。

治理黄河显示了徐有贞的才华,但是这个水利专家却一心想在政治上做出大事业。他一生入世之心太盛,终于在景泰六年勾结石亨、曹吉祥冒险发动"南宫之变", 扶英宗复辟,并以"师出有名"之说冤杀大忠臣于谦,顺利进入内阁,达到权力顶峰。因此《明史》评曰:"徐有贞才皆有过人者,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而顾以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为希世之遇,而誉望因之隳损,甚亦不免削夺。名节所系,可不重哉!"

二、入阁后的徐有贞

徐有贞冤杀于谦后,终于进入内阁,满足了多年的心愿。"土木之役"后,明朝武官势力在一个时期内高涨,而恃才自负的徐有贞对这一现象十分不满。他在给英宗的《条议五事疏》中建议抑制武臣地位上升,认为武将微不足道,只有儒者才能建立真正的武功。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剧照

也许徐有贞忘了自己正是与石亨等武将勾结,才帮助英宗复辟成功,得以入内阁参预政务的事了吧?但是徐有贞的盟友石亨是一介武夫,曹吉祥乃不通文墨之太监,因此徐有贞在借他们之力,完成了自己仕进的目的后,便不愿再与石、曹辈同流合污。

徐有贞总认为自己的才能远强于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业;但是石亨与曹吉祥只想着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双方的矛盾开始越来越大,合作关系也到此结束。 徐有贞开始在英宗面前说曹、石等人的坏话,曹、石等人为了自保,也奋起反击。双方狗咬狗的结果是徐有贞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最后还是英宗不忍杀他,将他放逐到云南。这个迷恋权势的徐有贞,入内阁不到半年便永远离开了他所迷恋的政坛。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个人主义功利思想膨胀,总想建立盖世之功业,所以做人的原则都可以不要。南宫复辟之初,明英宗对是否杀于谦颇为犹豫,认为"于谦实有功" 。但徐有贞想起了于谦平日里对自己的压制,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的借口,坚持杀掉于谦。

三、所谓“迎立外藩”的阴谋

于谦被杀的一个直接理由便是徐有贞炮制的所谓于"迎立外藩"。这是徐有贞一手策划的阴谋。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被也先俘虏北去,京师人心惶惶。皇太后孙氏同意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主要是从国家的安危大局来考虑。在立朱祁钰为帝的同时,孙太后又把英宗的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保证了明朝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正常继统顺序。但是这种做法,为后来景泰帝"易立太子"及"复储风波"埋下了伏笔 。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景泰帝朱祁钰坐稳皇位后,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指使都指挥黄竑进呈《永固国本疏》,下旨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将英宗的儿子、原太子朱见深贬为沂王,废掉反对易储的皇后汪氏,改立皇太子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但一年之后,这位新立的皇太子朱见济却夭折了,景泰帝又无其他子嗣,于是一场"复储风波"掀开了大幕。

宗法制之下的封建社会,皇储问题不仅关系到皇权的传承,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太子朱见济一死,大臣们就有复立沂王朱见深的议论,甚至认为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示,景泰帝理应恢复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景泰帝则坚决不同意复立沂王朱见濬为太子。因为他如果将朱见深恢复为太子,那就证明他之前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此时景泰帝尚不满三十岁,完全可以自己再生个儿子立储。 从景泰四年至景泰七年,这场"复储风波"在明廷上闹得沸沸扬扬,景泰帝就是不同意恢复沂王朱见深的太子地拉,甚至因此事杖死了多位大臣。

让景泰帝没想到的是,三年多来,他不仅没有生育一男半女,反而因为沉溺女色而使身体每况愈下。景泰帝因卧床不起后,围绕着"复储"一事,朝廷内的明争暗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兵部尚书于谦、工部尚书江渊、左都御史杨善、吏部侍郎李贤等大臣认为自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则立贤。景泰帝现在身体很差,又没有亲儿子,只有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才能继统有人 。 他们联名上了一道《复储疏》,要求复立沂王监国主政。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景泰帝

客观的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条正常又平稳的皇位传承道路 。但是徐有贞等人此时正在暗中部署迎立幽禁在南宫的明英宗复辟一事,徐有贞为了把水搅浑,抓住《复储疏》中"早择元良" 四字来大做文章。 这个"择"可以理解为"选择更好",而并不一定指的是"复立原太子",这是中国文字的特点。于是徐有贞等人便诬陷于谦等人,准备迎立襄王世子,而不是复立太子朱见深。制造这种流言的目的,是为他们迎立太上皇复辟造舆论。徐有贞知道,如果于谦不倒台,他徐有贞就永无出头之日。如果明英宗复辟成功,徐有贞就能得到大富大贵。这就是徐有贞一手制造的所谓于谦" 迎立外藩" 的罪名。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外藩亲王要入京,必须要皇帝亲发的金牌敕符。金牌敕符一直收藏在大内印绶监,没有皇帝圣旨,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取出。徐有贞等人暗中买通宫中太监,将襄王的金牌盗出,所以在后来查阅藩王金牌敕符时,各王府金符俱在,独缺襄王府金符。明英宗便相信于谦果然有"迎立外藩"之心,下旨将于谦处斩 。

四、徐有贞只是个“替罪羊”吗?

徐有贞终于入阁了。这个人有别于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业,与石亨等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合作也走到了尽头。徐有贞经常在英宗面前靠曹、石等人的状,却遭到曹、石等人的反戈一击,险些丢了性命。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于谦之死

徐有贞被曹、石击败的原因有是石、曹等人的力量当时还很坚固,不是刚入内阁、又没有形成自己势力集团的徐有贞一下子所能推倒的;徐有贞政治手腕也不高,不关于利用皇权的力量;加上徐有贞为人心胸狭窄,很多人看到他陷害于谦,都耻于和其同流合污。

徐有贞一直否认于谦之死与自己有关,历史上也有一部份人认为于谦之死,是英宗自己的主意,徐有贞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

冤杀于谦一事,《明史·于谦传》的记载是英宗南宫复辟后,石亨等人 "诬谦等与黄竑物邪意,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 "此时的英宗还没有一定要杀于谦,是徐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名",这才造成了于谦的被害。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明史》是清朝修的,史实材料是根据明代实录、以及当时人物的一些文本记载而来的。 当时礼部侍郎李贤的 《天顺日录》便是依据之一。李贤本人历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且与徐有贞曾同为内阁大臣,他的《天顺日录》非常有史料价值 。在《天顺日录》中,李贤对徐有贞评价不高,但并没有明确记载徐有贞和于谦之死有直接的联系。明确记载徐有贞杀于谦的是是明代尹直的《琐缀录》,上面详细记载了徐有贞报复于谦,导致于谦含冤被杀的经过 。

尹直《琐缀录》的真实性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议,如他对当时刑科给事中尹旻的记载就带有一定的偏见。尹直是景泰年间进士,对景泰帝极为忠心,对徐有贞等人夺门复辟行为也是极为 反感。而当时另一本《皇明从信录》中就说:"于谦等下狱,徐有贞犹豫,张軏言曰:不杀谦等,今日无名。狱遂决"将杀于谦的责任归到夺门党的张軏身上。这样的记载在《罪惟录》也能见到,都认为主张杀于谦的人是与于谦有怨的张軏。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不管如何洗白,徐有贞都是杀害于谦的凶手,至少也是凶手之一。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也先俘虏,明朝随驾的官员也大部分战死,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成为朝中首脑人物。于谦在抵御瓦刺的入侵和迎立景泰帝上立了大功,深得景泰帝的信任,自然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于谦自然会乾刚独断,但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危,也顾不上这种雷厉作风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招来某些人的怨恨。正是对于谦怨恨的徐有贞、石亨、张軏 、曹吉祥等人聚在一起策划了一起阴谋,最终导致了于谦之死。所以明代大儒程敏政说于谦之死"虽出于亨而在于柄臣之心,和于言官之口 ,裁于法吏之手"。

五、到底是谁杀了于谦

于谦之死的深层原因来自他一心一意维护的封建皇权。皇帝被俘,于谦值迎立藩王朱祁钰,虽然对国家来说十分必要,但这也是有极大政治风险的,于谦本人也早有预感。虽然他拥立景泰帝,稳定了国家的势面,但是景泰帝软禁英宗、易换太子,都是在于谦执政之时,所以于谦事后遭到清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徐有贞虽然罪恶很大,但是在杀于谦一事上,他也只是英宗皇帝的替罪羊。于谦拥立景泰帝触犯了明英宗的利益,这才是于谦真正的死因。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入世之心太迫,仕途上不择手段,不能修身立品,不但没能实现自己的经国抱负,反而留下了千古罪名。 据说徐有贞自云南归乡后,鞅鞅不得志, 每酒后辄绕屋驰走, 连声呼曰:`人不知我!' "但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造成今天这种结局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历史是公正的。于谦被杀是明朝的一桩特大冤案 。明宪宗时,就为于谦昭雪平反恢复了名誉;明孝宗于弘治二年又加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謚"肃愍" ;到了万历时又改謚" 忠肃" 。广大人民更是深深地怀念于谦,在杭州为于谦建祠纪念,并写下诗曰:"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民族英雄于谦也和他那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一样,"留得清白在人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歌颂。

(文/历史漫谈君 徽&安)

标签: 南宫复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