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继位之后下令削番,结果造成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那么朱元璋是不是要负责任?

纵横百科 157 0

这事朱元璋难辞其咎!

朱元璋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毫无问题。但太子早逝,又该立谁?另择儿子而立,这在汉家朝廷是有先例的。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就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就是母亲太后生前安排的。若朱元璋安排将大儿子朱标的皇位传给朱标的弟弟,对讲究规矩的汉人,也算有例可行。

朱元璋和尚出身,是讲究迷信的。嫡孙朱允文半边脑壳(头盖骨不全),朱元璋曾犯嘀咕,他是否是当皇帝的料?

朱元璋曾考虑过传位给四儿子朱棣,朱棣最具朱元璋风,且被委以重任藩守燕京,那里曾是蒙古鞑虏的老巢元大都,也是驱逐鞑虏的前哨阵地。可朱元璋又担心,立了四儿子燕王朱棣,二儿子秦王朱樉、三儿子晋王朱棡等,又如何放得平?

在犹犹豫豫中,朱元璋勉勉强强立了嫡长孙朱允文。按嫡长子,嫡长孙,嫡长重孙……顺序继承皇位,非议最少,也是身边儒臣执意坚持的主张。

朱元璋立了少儿朱允文,当然心中不踏实。他做了两件事;第一,杀功臣,为朱允文拔刺,防止他们日后功高权重盖主。第二、生前立遗嘱,他死后不允许所有儿子来南京吊唁,让朱允文顺利接位登基,造成既定事实。

后来发生的事(靖难之役)证明,朱元璋要负全部责任。

第一、按朱元璋的果断性格,既然立了朱允文,就应该强硬的给野心勃勃的藩王儿子们立法(祖训),无论发生什么事,决不允许儿子们觊觎皇位。即使京城危急,没有朱允文的圣旨或手喻,绝不允许他们进京勤王(为何要这样说,因为朱棣正钻了这个空子)。

第二、朱元璋杀功臣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卸下了朱允文的防弹衣,使藩王们更加有恃无恐。

第三、不许儿子来京吊唁老子,让孙子先坐稳皇位再说,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侥幸做法,且也不符合伦理。这不是朱元璋非黑即白的一贯作风,暴露了朱元璋的心虚不踏实。助长了藩王们的非分之想。

朱允文虽仁慈,但个人命运不幸,落得个生死不明。是他爷爷害了他,但这个好孙子不会怪罪爷爷。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