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有王牌部队,但是关键朱允炆可以指挥得动。如果做皇帝的是朱标,再加上这支部队的首领沐英还活着。那么就算真的发生了靖难之役,最后败亡的也肯定是朱棣。
王牌部队是谁?此人是朱元璋养子沐英正如我前面所说,里面提到了沐英。这个人在明朝的地位可谓是不可忽略,他曾经是朱元璋的养子,后来被朱元璋安排去镇守云南地区。
沐英原来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应该说是朱英更加准确。但是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考虑到要将儿子分封天下。如果有了沐英这边,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所以就让他改了姓氏。
为何说这支队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王牌部队那?其实这句话并不严谨,这支队伍是王牌部队不假,朱允炆没有登基的时候,沐英就已经死了。不过就算没有沐英领导的沐家军,战斗力不代表弱。
但是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呢?这一点要值得考究一下,因为当时朱元璋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彪会死,很早就已经把沐英的部队安排在云南。
而且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其实朱元璋也不认为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会造反。所以说这个王牌部队,并不是留给谁的,只是负责镇压这处边陲之地。
那么另外的问题又来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为什么不调兵遣将?调来这支王牌部队,来围剿这支“造反之军”?要知道当时正规军可是三倍于朱棣的部队。
朱允炆为何不调?因为根本来不及。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靖难之役,看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皇帝来不及调兵遣将?明明打了快要4年的战争,为什么说还来不及?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证子孙后代能够千秋百世,于是把所有的儿子都封了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地区。当然也给了很大的权力,少的有3万人,多的有十几万人。
比如说燕王朱棣就有10万大军,宁王朱权有8万大军。因此等到朱允炆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惦记这些叔叔到底会不会害自己。毕竟自己相对来说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长孙。
再加上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在朱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开始想着削藩的问题。朱允炆登基第一年,接连削藩,惹得藩王哀声载道。
谁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新上任的皇帝手段有点狠,而且做事有点操之过急。至于说权力比较大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在朱允炆的削藩之列。
后来朱允炆派了人来查看朱棣的动静,朱棣装疯卖傻躲过一劫。结果他装病的事情被人高密,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个造反。
但是造反也得师出有名,现在百姓过得也不是特别苦,只能说是从元朝还没缓过气。想来想去想到了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意思就是说,为了防止有人篡位,朱元璋留下了一条规矩。朝廷有奸臣出现的时候,藩王可以清君侧。有了这个理由就简单得多了,于是朱棣发起了这次靖难之役。
起义时间为1399年的7月初,仅仅过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基本上在北平周围所有的地方全部清理完毕。一是由于这里本来就是自己的领土,另外基本上是一呼百应,这些人很多都是直接归顺。
如果说当时朱元璋没有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只要稍微选一个开国将领,基本上都能扫平此次叛乱。 关键是朱元璋做的太狠了,开国将领病得病死,被杀的被杀,又有几个人老得不能动。
最后只得重新启用耿炳文,可能也是因为年纪大比较糊涂了,结果被朱棣偷袭成功,躲在城里面不敢出来。建文帝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又派了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担任将军。
但是李景隆只是草包一个,收拢了耿炳文的一些部队,再加上自己带的人,差不多也有50多万人。而反观朱棣这边,起义之初有10万不到,后来加上一部分人的投靠,满打满算也只不过十几万人。
所以这次力量对比,基本上就是3比1的情况。古代打仗主要是靠人头,外加上计策。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但是主要是靠指挥官。
然而李景隆就是个猪队友,朱棣这边略施小计,就把他诓骗,结果打了败仗。但是朱允炆不清楚内情,在别人的诓骗之下,甚至还给他奖赏。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战败,造成朱棣有机会合并了宁王的部队。因为当初朱棣造反,朱允炆召宁王回来,宁王直接拒绝了,因此朱棣合并了宁王的部队,人数又是一个激增。
后来朱允炆又再次派兵镇压,于是在建文二年的时候,还是李景隆怪帅,虽然说是号称百万,但是实际上只有60万大军。然而对待朱棣二十万不到的人,还是3打1的情况。
在李景隆这个草包的带领下,大军前期也是一败再败。后来这件事情被朱允炆得知后,撤掉了李景隆的官换了将军,这才算是稍微好了一点。但是关键在于朱棣屡胜轻敌,东昌战役战败,朱棣被包围。
后来战役进入僵持阶段,但是基本上还是朱棣胜的多。因为别看朝廷这边人多,但是缺少比较好的指挥官。所以说朱棣才可以多次以少胜多,但是总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朱允炆人太多了,这样下去早晚都会败亡。
在这样的一个紧要关头,突然从皇宫里面跑出来一个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缺,可以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可不是嘛,基本上能派出去的都派出去了。
朱允炆想的是60万还干不过十几万?就算是干不过,最起码的挡住还是可以的,要是真的有什么情况,朱允炆还可以从别的地方调兵谴将,就比如说云南地区的沐家军。
虽然想是这么想,关键没想到朱棣直取南京。所以在建文帝四年的时候,燕王都已经打到了徐州,在山东的大军才知道回援。不过也不算太晚,后来还是在淝河打了起来。
结果朱允炆担心京城没人守,就把徐辉祖从前线调了回来。战役打了这么长时间,60万大军早就缩水很多了。再加上是回援,并不是所有人都赶了过来。朱允炆这一调兵,结果前线空了,反而给了朱棣机会。
结果等到当年6月份的时候,朱允炆想一人一半割地求和,结果被燕王拒绝。随后燕王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皇宫失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整场战役的转折点在于越过山东直取南京,前面打了两年半,然而这次仅仅只是半年时间。真正有着非常明显的败势,也只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
从南京到云南,可不像现在有着飞机高铁。当时只能靠马,一来一回时间就已经非常长了。再加上这是大军调动,不是说一个人骑马就能跟过来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朱允炆再想调兵遣将,也根本就没有机会。
总的来说前期没想过会败,所以根本没用到这支部队。后来想用到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了。
标签: 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