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纵横百科 164 0

“靖难之役”历经4年,在最紧要的关头,建文帝任命顾命大臣梅殷为总兵官,镇守淮安,把守住朱棣南下的关口。守握40万大军的梅殷却按兵不动,放任朱棣的队伍雄赳赳地朝南京奔去。很多人,对此大惑不解!

三少回答说:梅殷怕死。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是何人?梅殷,字伯殷,出身名门,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

公元1378年,朱元璋将自己15岁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19岁的梅殷。青年才俊的梅殷,仕途一片大好,任驸马都尉,后又加封荣国公。

宁国公主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女儿,爱女心切的朱元璋对这个精通经史,文韬武略的女婿很是青睐和器重!

但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亲手描绘的大明蓝图,好像已经不怎么受自己掌控了。老大朱标和老三晋王已死,老二秦王又成不了事,老四朱棣一支独秀,在北方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太子朱允炆胆小懦弱,撑起大明江山恐怕很吃力!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而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文臣。那些曾经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大将,几乎都被自己处死了。留下脑袋没有被杀的人,只有寥寥数人。

这些人臣服朱元璋是没有话说,但是朱元璋死后,他们会不会臣服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那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在朱元璋临终的时候,他秘密召见了自己很看重的女婿梅殷,把辅佐朱允炆的重任交给了女婿。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

“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违天者,汝讨之。”同时,朱元璋有专门下了一道遗昭给梅殷,针对将来如果有一天,谁敢造反的话,梅殷有权讨伐。

这个说明,英雄一生的朱元璋,在弥留之际是清醒的。他要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这道遗昭好像是一把尚方宝剑,但愿能保护朱允炆!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行事谨慎朱元璋驾崩后,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其实,朱棣无论在哪方面看,都比侄儿朱允炆更适合接替大明的江山。父亲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在朱棣的心里是很郁闷的。

偏偏不懂政治的朱允炆,一上台没多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削番,完全推翻了爷爷的布局。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掌握着时局的主动权。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制定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

一方面自己的儿子可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的势力,互相制衡。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朱允炆可比爷爷朱元璋差了一大截!

他上台后一看:哇,全国到处都是自己的叔叔,手握着兵权。自己手中的皇权,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朱允炆为了增强自己的皇权,就开始削弱诸藩的权力。

他削弱的时候,还先赶软的开始削。一年之内,5个小藩王被废!最后剩下的,就是势力强大的朱棣。

唉,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制衡政策,就这样被朱允炆搞的稀八乱了。再说,这燕王朱棣正愁没有理由造反,这不是送上门给人砍吗?

终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向来就怕这个叔叔,他派出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去平定叛乱,结果一个接一个败下来了。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允炆任命顾命大臣梅殷为总兵官,镇守淮安。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是朱棣南下南京的重要关口。奉命的梅殷带领40万大军,在淮安驻守,梅殷对淮安的防御之事很上心,发布号令都很严明。

其实,手握大军的梅殷,是很纠结的。

朱允炆上台之后一系列的措施,朱棣队伍的势如破竹,气势不可挡!这说明了什么呢?

自己可以挡吗?

自己能够挡吗?

自己挡得住吗?

挡不住的结果,是什么样呢?

诸位,别笑话梅殷的纠结,行军打仗谨慎一些,没有什么不好哦。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知道自己打不赢朱棣话说,梅殷在淮安有40万大军驻地。但是,这40万大军都是什么人呢?一直溃败的建文帝,难道还藏有40万精兵的家底?

当然不是!

在朱允炆把淮安交给梅殷的时候,朝廷的军兵资源因屡屡打败仗,差不多已接近枯竭。梅殷没有办法,只能从民间动员百姓参军。面对淮安这个军事要地,梅殷对自己的40万大军一点底都没有!

第1:驻军的数量40万,只是给在朱棣面前虚张声势,实际数量不到40万。

第2:号称有40万大军,大约包括辎重兵、杂役兵、甚至随军的家属在内。

第3:朝廷拨给自己的兵,有一部分是战场上活下来的残兵,战斗力薄弱。

第4:梅殷本身不是打仗出生,又不善于训练士兵,新招来的士兵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战斗力并不强。

综上所述:这支号称40万人的淮安驻军,能上阵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万出头。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没有统领大部队参加过大规模战争的经验,但是,他熟读史书,并不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二楞子!对自己手中的军队的质量,更不会盲目地评估。

朱棣是什么人?

朱棣的势力如何?

朱棣的战斗力如何?

他梅殷,比谁都清楚!如果硬拿自己的40万水货军队,去对抗朱棣的精锐部队,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也许牺牲了所有40万人的性命,也挡不住朱棣南下的脚步!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所以,当朱棣派使者来淮安,以给明太祖朱元璋进香为名,向梅殷“借道”淮安时。正在郁闷的梅殷一肚子气撒在使者身上:"进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

他又命人割去送信使者的耳朵、鼻子。放其回去的时候,梅殷对使者说:

"留下你的嘴巴,好让你对朱棣说什么叫做君臣大义。"梅殷打仗打不过朱棣,对于一个小小的送信的人,他还是不怕的!

得到回信的朱棣很生气,无奈之下,他只得带领部队拐了个弯,绕道扬州进军南京,心中对梅殷记恨不已。

当然 ,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梅殷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建文帝,更没有派军队去阻断朱棣部队的后路。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怕死1402年6月,朱棣的部队如气贯长虹,杀进了南京。在《大明风华》里,朱棣缓缓地走进皇宫,说:我终于回来了!

七月,朱棣登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这个时候,建文帝生死不明,满朝的建文帝旧臣,被朱棣杀的杀,砍的砍,大势清除了不少。而梅殷,还在淮安驻军。

这时,明成祖朱棣逼迫自己的妹妹,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给梅殷写了一封血书。

接到血书的梅殷,明白自己追随的建文帝已死,大势真正的已去了。他哭着说:"本应君死我跟着死,君生我跟着生,但我姑且忍耐一会。"

于是,梅殷秘密地为建文帝发丧,算是尽君臣的最后一场情谊。之后,就去了南京。梅殷想不想去,他都得去,他的妻子、儿子、一家子都在南京。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梅殷不是方孝儒,不会当着朱棣的面骂他“你这个不孝之子”。

梅殷更不是景清,不会假装归顺朱棣,然后再刺杀他。

梅殷就是梅殷,他虽然恨朱棣,却只能是恨,什么也做不了。至于他说的“姑且忍耐一会”这句话,是不是想先养精蓄锐,后东山再起为建文帝报仇呢?

这个,可能性不大!

因为梅殷来南京后,一直对朱棣很冷漠,表面上看就是很恨朱棣。我们想想,如果梅殷真有日后为朱棣报仇的打算,只少要表面上装得像一些,不至于两年后,自己连命都弄丢了!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三少说:

梅殷胆小也好,谨慎也罢,说简单点,就是怕死。有后人说,他人品有问题。其实,这世界上怕死的人多了去了,难道都是人品有问题吗?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