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历史上赵匡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纵横百科 126 0

谢诸位邀

评价历史人物,本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说清楚,宋太祖赵匡胤的功过是非更是一言难尽

还是举几个事例来说明宋太祖的宽仁厚爱吧

你认为历史上赵匡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保全柴氏子孙

柴荣过继给周太祖郭威后谨守父子之道,易姓为郭,郭威死后,也没有再改回柴姓。(郭威→郭荣→郭宗训→赵匡胤,郭威→柴荣→柴宗训→赵匡胤,宋朝人认为后一种顺眼些,所以坚持给世宗改回了原姓)

赵匡胤受禅后,柴荣四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改姓。即至仁宗欲以厚待柴氏示仁天下时,只能从柴氏旁枝中选。(详见我在问题“宋太祖赵匡胤留下了三条什么碑誓”下的答案)

二.“杯酒释兵权”,待功臣宽厚

殿前司都虞侯张琼曾在寿春城下舍命相救赵匡胤,因被人诬陷,赐死狱中

义社兄弟之一的王审琦罢军职后,殿前司都指挥使一职由另一位义社兄弟韩重赟出任

乾德五年(967年)一月,有人“谮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在明知是诬陷的情况下,若非顾及“何以将亲兵”,韩重赟也差点被立斩。二月即夺其禁军兵权,出彰德军节度使

(详见我在问题“都说知恩要图报,赵匡胤身为一国之君,为何要杀自己的救命恩人”下的答案)

三.武功卓著,开创大业

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七月,“杯酒释兵权”后,同为义社兄弟的石守信出任待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被令出京领节度使,“其实兵权不在也”。建隆三年九月,石守信上书请辞免,专任天平军节度使,此后“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蓟,启用猛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一战,太宗乘驴车还

周世宗初曾与后汉契丹联军在高平大战,韩重赟作战英勇,以军功升殿前司铁骑指挥使,之后累建战功,扶摇直上,更追随太祖,被引为心腹。出为节度使后,“在安阳六、七年,课民采木为寺,郡内苦之”

开宝二年(969年),太祖亲征北汉,启用猛将韩重赟出任北面都布署。此次征伐以失利告终

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宋朝立国以来对武将的猜忌和打压极大地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导致赵宋花费十九年才大致统一汉地

四.重用文人

宋太祖起于行伍,勇力过人。曾亲手用玉斧敲掉胆敢在他面前叽叽歪歪言事者的大门牙,在朝堂上也曾亲自对大臣挥以老拳

宋太祖个性直爽,喜欢以交卷速度决定进士名次,交头卷者只要没出现原则性错误,一般就“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975年,陈识与王宗嗣同时交卷,宋太祖命二人比武定状元,一顿揪头发、扯耳朵、黑虎掏心、仙人摘桃后,王宗嗣鼻青脸肿地获得胜利,被钦定为状元

读书人的斯文在皇权和名利面前仍然只配扫地

五.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据《宋史.本纪》和《长编》,上至枢密直学士下至知县,宋太祖杀了八十八人(详见我在问题“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三条什么碑誓”下的答案)

不是说好让大臣们“多集金银厚自娱乐”,文官们“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吗?为什么在被杀的八十八人中有二十五人的罪名是赃、赂呢?

赵普、石守信这些朕的老兄弟多贪点多拿点没事,其他人贪点拿点也没事,但是还是要注意一点影响嘛,你搞得天怒人怨人尽皆知的,咱大宋的脸往哪搁?再说了,你谁呀?

兄弟,借人头一用

六.仁慈爱民

除正赋统相对五代有所减轻外,五代以来所有苛捐杂税大宋一概继承,谓之“沿纳”;两税之外另加“身丁钱”,正赋之外另加“鼠雀耗”

(详见我在问题“为什么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及‘宋朝的税相比于其他朝代怎么样”下的答案)

本不欲写这篇答案

只是看到问题下各种歌功颂德,形势一片大好,不禁叹惜,以各位优美流畅的文笔与麻溜自然的趋承之术,大宋不亡,一定可以鸡犬升天,奈何天不假年啊

要不,各位再写些“喜迎油价开年第一涨”,“热烈庆祝我市房价高歌猛进”之类试试?

综上,在我看来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精明狡黠的武夫,其所作所为之目的在于保赵宋之天下,而非汉人之天下

士大夫们偶然搭上了赵宋这班顺风车,也不必神话

再说了,士大夫与咱有什么关系,搁赵宋,咱连“民”都不是,只是

纳税的“丁口”,填沟壑的“黔首”

客官,YY伤身啊,要不要来枚健腰丸?

标签: 宋朝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