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历史上,司马家族如何导致八王之乱的?

纵横百科 122 0

谢邀,中国古代帝王在开国时,都会总结前朝灭亡经验,然后进行规避或者改良。

那些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仁政,那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别当真,他们自己是不会信的。

他们找的是自己如何能得到天下,前朝是如何失天下的,有道无道那是扯淡。

比如刘邦总结秦朝灭亡经验,认为是没有分封子弟为诸侯王,重兵镇守地方,让地方势力有机可乘,同时,没有诸侯王拱卫皇权,朝中权臣弑君,架空皇帝。

于是刘邦建立大汉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可以拱卫皇权,同时保证中央政府直辖地区足够大,实力碾压诸侯王,避免诸侯王叛乱。

朱元璋总结前朝灭亡是丞相集权威胁皇权,行省制度导致地方势力太大,

所以,朱元璋得天下后,废分封,废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地方三司使相互制约,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体上,明朝制度是承袭元朝的,而不是宋朝,

同样的,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西晋,也会总结前朝经验教训,他总结的教训是,曹魏没有分封诸侯王,所以,当出现权臣,皇帝势单力薄,不能从宗室汲取力量来拱卫皇权,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司马炎的总结有没有问题呢?应该是没问题的,

曹丕去世,明帝曹睿继位,曹植就跟曹睿说,

现在臣子势力很大,而陛下的兄弟子侄都没有权力,如果臣子想要造反了,陛下拿什么拱卫皇权呢?当年代王刘恒面对周勃,吓得不敢去长安登基,卫尉宋昌跟他说,高祖皇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他们盘根错节,犬牙交错,你去做皇帝,不会有问题的。

近者汉氏广建籓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之。若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可谓知时变矣。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曹植的话很明显了,兄弟子侄都不相信,外人能相信吗?关键时候还是靠兄弟啊,

而曹睿则认为,他的叔叔是压抑太久,想通过游說他走上政治舞台,

等到曹睿临死前,看着年幼的曹芳,他才感到毛骨悚然,认为曹植的话有道理,

于是想通过加封五王,让他们来辅政,结果他的遗旨被他的中书令孙资刘放撕了,跟他说,这样的圣旨没有任何作用。

曹睿无奈,也知道之前没有加强宗室权力,临死前想要给他们权力,也不可能实现了,于是改用曹爽和司马懿来辅政,算是宗室和大臣互相牵制了。

结果十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弑君曹髦立曹奂,司马炎篡位。

如果曹丕做了皇帝,跟司马炎一样,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固然可能带来诸侯王叛乱,但是,自己兄弟不可信,外人就可信?

很多人只知道刘邦、司马炎分封,实际上呢?从汉末到唐朝,历朝历代都分封了,他们肯定知道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无论你怎么选,都有无法避免的弊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对是分封还是郡县制进行了讨论。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陛下得天下了,而你的兄弟子侄都是平常人,如果有田常、六卿这样的乱臣贼子,你拿什么拱卫你的皇权呢?

刘邦分封了,吕雉再厉害,敢杀皇帝、杀藩王,但也不敢篡位称帝,周勃再牛,敢政变杀皇帝,最后迎立代王刘恒,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臣子。

汉武帝废了诸侯王权力,结果他死后,霍光可以一句话赐死了燕王和长公主,可以让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可以任意废立皇帝。

秦始皇没分封,他死后,他的儿子女儿被赵高快杀光了,皇帝胡亥也被杀了,如果他分封了,这种事可能吗?

司马炎分封了,他刚死,外戚杨骏就想篡位了,贾南风可以杀太子,可以把国家搞得不知道姓贾还是姓司马,如果没分封呢?

北周分封了,杨坚都可以篡位,如果不分封呢?

在宋朝以前,处于贵族政治时代,臣子都是帝国的股东,而不是打工仔,如果皇帝不加强宗室势力,拿什么跟其他股东争权?如果不分封,臣子想篡位了,皇帝怎么办?

司马炎分封,并无什么不妥,不能因为他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就觉得分封制一无是处,就觉得是错的,他的分封也是无奈的选择。

如果他生活在官僚政治成熟的宋明清,自然不需要分封诸侯王就可以拥有绝对优势的皇权了,但是在宋朝以前,不分封,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