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麾下战神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为何能善终

纵横百科 69 0

  有句话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说的是武将这职业太过危险,死在战场上的几率很高。哪怕艰难地在战场上活下来,也很难躲过朝中的明枪暗箭。

  尤其开国武将,历朝历代活到寿终正寝的没几个。原因很简单,狡兔已死,皇帝还留着走狗干嘛?越凶的狗,越要打死,免得反噬主人。“劳苦功高”有时候不是保障,而是催命符。

  和众多名将同行比起来,王翦无疑是幸运的。不但活着时没受猜忌,死后也没有被清算,秦始皇嬴政始终对他怀有尊重,他的子孙后代也被委以重任。

  神奇的是,王翦还不是个典型的忠臣,他很贪,要钱要地要房子,连手下部将都看不过去了,劝他不要太过分,以免惹怒秦王。

  那他为何还能善终呢?

  秦之名将,一统天下前有白起,一统天下后有蒙恬,王翦似乎不算太有名。但实际上,王翦才是秦始皇统一诸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之所以在后世知名度不高,是因为他不但是杰出的军事家,还具有政治家的头脑,深知不能功高盖主,六国被灭后急流勇退,没有留在朝中继续辅佐秦始皇。

  退隐得早,存在感就不那么强。这也是他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知道,嬴政早年遇到过一次危机,他的生母赵姬和嫪毐私通生了两个孩子,事态发展到后来竟然密谋发动政变谋害秦始皇,让嫪毐的孩子继承王位。嬴政洞察了此事,抢先发兵,一举平定了嫪毐的叛乱。

  这个过程中,王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亲自领兵镇守咸阳,防备吕不韦借机生变,嬴政则率领3万精锐西行前往雍城平叛。可以说正是有王翦做坚实的后盾,嬴政才能放心地离开咸阳去对付嫪毐。

  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起兵反叛,也是王翦平定的。虽然他没有托孤大臣的名头,但干的就是托孤大臣的事儿。

  当然了,王翦的人生辉煌,并不只是局限于国内的稳定政局,而是灭五国。为啥是五国呢?因为一开始的灭亡韩国他没有参与,韩国太弱,还不值得动用王翦。其他五国,要么是王翦亲自带兵所灭,要么是他的儿子王贲攻克而亡。

  最能精彩体现王翦文韬武略俱全的,当属灭楚之战。

  楚国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是秦国的一大劲敌。嬴政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灭楚大计,问多少兵能灭楚国?王翦说不能少于60万,李信则意气风发地说20万就行。

  嬴政当时35岁,正在少壮,本就欣赏李信这样的少壮派,又被此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王翦年纪大胆子变小,于是给了李信20万秦军,让他去灭楚国。

  王翦见意见没被采用,啥也没说,称病辞朝,回归故里频阳。

  李信这一去,就被项羽的祖父项燕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李信狼狈逃回。这是秦灭六国中少有的失败战役,嬴政大为震怒,亲自去频阳给王翦道歉,给他60万兵,请他出山灭楚。

  王翦为什么不极力劝阻嬴政呢?如果他劝住了,秦国不就可以避免这一次损失?

  其实,这正是王翦身上难得可贵的地方,他不同于那些只具备骁勇善战特点的普通武将,更厉害的是王翦还拥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这一点很难得,打赢长平之战的白起,就是因为秦昭襄王不采纳他直接攻打邯郸灭亡赵国的计划,嘴里生出了许多碎碎念,最后落得个被赐自尽的下场。

  大家想一想,王翦劝阻嬴政,无非就两种结果。劝阻不成功,该发生的照样会发生,还得罪嬴政。劝阻成功,就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他的正确性,嬴政哪怕当时听信了,过后也会抱有怀疑。

  所以,什么都不说,坐视事态的发展,让嬴政自己回过神来,才是王翦最好的选择。只可惜王翦自保策略的代价太大,整整20万秦军就在嬴政和李信两个熊孩子手里,给玩坏了!

  王翦接下来的行动更为聪明,他同意领兵,但一再向嬴政提出各种要求,史料上的记载是“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五次求赐良田,也就是要钱要地要房子,表现得贪婪无比。

  部将觉得这样不妥,劝他不要太贪,王翦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用意。

  他的意思是嬴政生性多疑,现在秦国60万大军在自己手中,嬴政怎么放心得下?唯有向他提出诸多要求,才能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是在借此消除嬴政怕他拥兵自立的猜疑。

  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王翦真的很懂君王的心理!

  为君者,自然痛恨那些在金钱上贪得无厌的大臣,但是当大臣一点都不爱钱的时候,君王就不是痛恨,而是防备了。为啥?因为人总是有私欲的,不要金钱,说明他想要更多、更大的东西。

  换句话说,王翦是在自污。这样做是很有效果的,纵然有平定楚国、灭亡山东五国的大功,登基为秦始皇的嬴政,也没有怀疑他要造反,欣然封他为武成侯。

  可见,王翦能得善终,主要是因为他有优秀政治家的谋略,很能摆正秦始皇跟自己之间的君臣位置,而且还很潇洒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份功成身退的傥荡胸襟,估计也只有刘邦的第一谋臣张良可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