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西汉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汉文帝的事业,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为儿子刘彻打下了“汉武盛世”的基础,完成了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的过渡。其中,他推行的“削藩策”与其老师晁错密不可分,成功削了诸侯的封地,但他老师的结局却让人感慨。
晁错,今河南禹州人,汉高祖七年出生。年少时,他曾跟随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到了汉文帝时期,因他善文被任命为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人时,晁错被选中,前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
晁错学成归来后,汉文帝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在刘启宫里当差。后来,他被升任为博士。期间,晁错上书了一篇名为《言太子宜知术数疏》的奏章给汉文帝,说太子应该知晓治国的方法。汉文帝看后很满意,也很赞同他的说法,于是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因晁错善于分析问题,能言善辩,深受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誉为“智囊”。
汉文帝前十一年,匈奴多次侵扰边境,皇帝派兵征讨。此时,晁错向汉文帝上书《言兵事疏》,提出观点“以蛮夷攻蛮夷”,指出对匈奴作战的关键。汉文帝看后很赞赏他的提议,但并未采纳。此后,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有关改革法令和削诸侯的建议,皇帝一律未采纳,但依然赏识他的才能。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见汉景帝,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刘启对老师言听计从,宠幸程度超过了九卿。对此,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上书皇帝判处他死罪。晁错提前得知了消息,申屠嘉的阴谋没有得逞,只好引咎辞职,不久病死。之后,刘启又封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更加显赫。
汉景帝二年,晁错上书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皇帝削减他们的封地,申屠嘉心怀忌恨。事关重大,刘启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由于晁错深受皇帝宠信,除窦婴外,其他人都赞成他的提议,两人也结下了梁子。包括他的父亲也极力劝阻他不要强行削藩,风险太大。晁错不听,一意孤行,其父便服毒自尽了。削藩一事,损害了诸侯的利益,诸侯们非常憎恨晁错。
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合叛变。刘启赶紧找来晁错商量对策,晁错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自己则留守在京城。恰好窦婴入宫去,请求皇帝召见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刘启听说后,赶紧召他觐见。袁盎请求皇帝屏退旁人后,说到:“七国造反不足为惧,他们的目的是杀了晁错,恢复其原来的封地。只要把晁错杀了,然后派遣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他们的藩地,叛乱就可以消除了。”
刘启听后沉默良久,毕竟是自己的老师。但为了顾全大局,他还是选择牺牲老师。接着,晁错以前得罪的人联名上书皇帝,弹劾他,提议将他满门抄斩。汉景帝同意了,此时晁错还被蒙在鼓里。
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中,谎称说有要事找他商议,让他马上进宫。晁错穿着朝服,坐上马车,跟着皇帝派来的人一同进宫。马车经过长安东市时突然停车,那人宣读了汉景帝的诏书,就这样,晁错被处以腰斩。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了前方军情。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杀晁错以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但叛乱并不会平息。汉景帝深以为然,后悔腰斩了晁错,可为时晚矣。后来,汉景帝下诏讨伐吴楚七国,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这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