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花月痕》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不过在战场上,对于统兵将领犯错的忍耐度却非常低。因为他的决断不仅关系他自己,还有千千万万的士兵,甚至背后无数的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不过在三国时期,有不少战败后投降的人最后反而成为名将的,比如说黄忠、马超、张辽等人,但却唯有此人投降蜀国后却被唾骂。
他便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在《三国演义》里于禁并非太过显眼的名将,但他在正史上,却有很多耀眼的战绩。比如说他个人单独作战便有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卲,斩桥蕤等四将等。
在宛城遇袭时,于禁负责垫后,斩杀了眭固后并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抗拒袁绍。甚至还率领了少量的兵马,和乐进一起攻破了袁绍数十个据点。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于是曹操派遣于禁和夏侯渊去征讨,昌豨十余座据点被攻破后向于禁投降。昌豨以为自己和于禁是旧交,于禁断不会杀自己。
可是于禁却以曹操说过的一句"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的话杀了昌豨。曹操听说后也是非常的惋惜,并感叹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
或许也是因此,于禁自己投降了后,却被讽刺挖苦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派兵围攻了襄阳和樊城,曹仁向曹操请求援军。曹操派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去樊城协助曹仁。当时曹仁还没有被关羽完全包围,于是曹仁让于禁和庞德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
时逢雨季,关羽见秋雨过多,汉水暴涨,于是便来了一个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最终被打得全军覆没。庞德被俘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斩杀,而于禁则举军投降,被关羽关押在了江陵。
《魏书》虽然写到:"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但是于禁投降后,还是深受诟病。曹操当时便感叹:"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后来一直到吕蒙攻破了江陵,才将于禁押往东吴。曹丕继位之后,孙权为了向曹丕示好,于是在黄初二年(221年)将流落在外多年的老将于禁送回了魏国。
于禁在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死、于禁降服的图画。这摆明就是羞辱老夫!于禁气得一病不起,最后在羞愧中死了。
可能很多人感到奇怪,于禁投降这件事上,很多历史学家都没有过多负面的评论,为何魏国却容不下他了呢?尤其是曹丕哪更可以说是指着鼻子唾骂了。原因无非是为了贬低于禁的软弱,来凸显庞德的忠义。这样才能让其他的武将,在遇到险境时,能像庞德一样去誓死抵抗。而不是投降之后,找准机会又回来作威作福。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