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帝王立太子经过,从顺治到溥仪

纵横百科 45 0

  按清朝专制时代,宗社大计,莫如建储,清朝典章,对此并无明文规定,是否须立嫡立长,皇帝赋有全权处理,选择其喜欢有能力的人为接班人,所以也没有明确的法约条例。

  从雍正以后,即将立储密旨放于匣盒内,藏于干清宫正大光明殿区额之后,该匾高度逾五十英尺,无从偷攀,密旨放在在匾内,并不会给偷走。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利在手续简单,可随时更换;弊在皇子之间,互相猜疑,明争暗斗非常激烈。

  清太宗崩,福临即位(即顺治帝),年甫六岁。叔父睿亲王多尔兖摄政,统兵入关,定鼎燕京,皆王一人之力。左右劝进者甚多,皇太后知其心事,毅然下嫁以安其心,尊为皇父摄政王。王死后,仍以图谋不轨之罪,追夺封典。

  顺治十八年正月,帝忽不豫,崩于养心殿,太子玄晔忽遽即位(即康熙帝),民间所传顺治出家之说,殊不可信。

  康熙为清代君主中最英明者,然以年幼登基,清室几乎颠覆,从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康熙生子甚多,在位又久,诸子争立,倾轧不休,且康熙垂老时,不能拿稳主意,既立太子,又以罪废。当时皇十四子永褪最得父宠,彼以大将军名义出征在外,显将继承大统,畴知康熙弥留之时,总理事务王大臣捧出御旨,乃以皇四子胤祯为太子(雍正帝)。此属千古疑案,难加肯定,雍正即位之后,残杀诸弟,自卫周密,对于立嗣之事,引为炯戒。

  雍正对于立储,另创一格,由其亲书密旨,着大学士鄂尔泰与张廷玉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并藏于干清宫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谁为太子,只有雍正一人知之。至十三年八月。雍正病笃,从匾后取下密旨,命鄂张二人启镉匣,捧密旨,宣怖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太子(即乾隆帝),少顷太子自内出,传旨命鄂张二人辅政,此种建储新颖办法,实为吾国历史上第一次。

  乾隆即位后,对于立储大计,认为此法甚妙,故于元年即下旨:

  朕今惟有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着总管太监谨收,藏于干清宫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至乾隆六十年九月,帝御勤政殿,当众宣怖,皇十五子嘉亲王颥琰早已立为太子(即嘉庆帝),明年禅位,称太上皇。嘉鹰元年五月,举行授受大典,上皇御殿,亲授帝宝,帝跪受,受贺毕,帝侍上皇,御皇极殿,举行千叟宴,但乾隆不甘寂寞,仍御干清门听政,习以为常。至嘉庆四年五月,上皇始驾崩。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秋猕木兰,帝忽不豫,召御前大臣赛冲阿、军机大臣托津等,公启鐍匣,宣示御书谕旨,傺于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立皇次子智王绵宁为太子(即道光帝)。帝崩,遗诏命太子即位,手续可谓周到。

  道光三十年正月,帝将崩,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等,公启正大光明殿谲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许立为皇太子(即咸丰帝)。帝崩于圆明园,封皇五子奕译为醇郡王(是为光绪之父,宣统之祖父),又封皇六子奕诉为恭亲王。何以弟封亲王而兄封郡王,足见清室建储与封赠,悉凭帝意行之,并无规则。皇子之中,奕欣最贤,王公大臣以为储君之选,舍彼莫属。会帝秋猕木兰,命诸皇子行猎打围,皇四子先得师训,一无所获而归,帝嘉其仁慈,遂舍奕欣而立奕伫为太子,故诸子皆封郡王,奕欣独对亲王,此为清室不幸之朕兆。因为奕诉如得立为太子,可无西太后专政半世纪之事,至少戊戌政变与义和团之祸,可以避免。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自津攻京,帝奔热河,奕欣代政,重用汉人以平内乱。十一年七月帝疾笃,召宗令载垣、右宗正端华、御前大臣景春、肃顺等,承写珠谕,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即同治帝)。帝崩于热河山庄,同治即位,年甫六岁,东西两太后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

  同治十二年大婚,东太后选祟绮女,西太后选凤秀女。帝以崇女端庄,册为皇后,西太后大怒,斥帝不孝。帝遂微服治游,染疾不治。

  同治十三年腊月,帝崩于养心殿东暖阁,两宫御西暖阁,召亲王奕欣、奕译、御前大臣奕劻、内务府大臣荣禄、军机大臣宝銎、李鸿藻、沈桂芬、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觫、南书房行走潘祖荫、孙眙经、徐郁等,奉懿旨立醇亲王奕译、长子载活,继文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即光绪帝),并奉旨生子即承大行皇帝。醇王世袭罔替。光绪元年,同治皇后崩,实受西太后虐待,吞金而殁按西太后胞妹为醇王福晋,是故光绪得立,全因慈禧私心,照例应立溥字辈。

  光绪四岁即位,自戊戌政变后,幽居瀛毫。慈禧选定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仪为新皇帝,定于次年元旦即位,那时溥仪已经三岁,就立为嗣皇帝,醇王晋封监国摄政王。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