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其实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六窝铺”,因为这里最早只有六户满族人。别人所说的“六”、“六”、“六坐”、“六宅”、“六贝勒”,都是谣言。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是一片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寒冷的气候让人胆战心惊。顺治年间,右绍瞻大学士方公干被流放于此。他道:“人说黄泉道上,到了宁古塔,十个黄泉都不怕!”可见这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囚徒们都会死在这里,没有一丝的生命。
从顺治开始,清朝就把宁古塔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为什么选择这里?有几个原因
1.出于安全原因。宁古塔是满清人的“龙兴”之地,囚犯流放于此,不会发生叛乱,危及清朝统治;
一、加强边境安全的考虑。这里人烟稀少,将罪犯流放到这里,可以变相增加边防军的数量,无形中增加对北方俄罗斯入侵的抵抗力;
3、这里的环境适合惩戒罪犯。
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荒凉,人烟稀少,野兽猖獗,经济落后,罪犯逃不掉,才能达到惩治罪犯的目的。
对于被流放到这里的宁古塔人来说,离开家乡,甚至是分道扬镳,来到这里之后,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
清朝流放东北罪犯最多。据《东北流人史》统计,清朝流亡东北的人数达140万。其中,宁古塔关押人数最多,名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名气最大。
清代流放宁古塔的罪犯主要来源如下:
1、反抗清朝统治,被流放。明朝灭亡后,反清反明浪潮此起彼伏。这些人被清政府镇压后,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如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明隆武朝平果公郑芝龙投降清朝,封同安侯。不久,他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2、权力斗争失败。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纷争中,失败的一方会遭到报复,失败的一方通常会被派往东北。
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部副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二安出使蜀地,为多尔衮流放到宁古塔。
3.考试案例。清朝对考场舞弊的处理非常严厉。有的人因私心作假被流放考场,有的人则被吃掉。比如方公谦等人就是典型。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方公干五子方长悦中举。这本来是一件喜事,没想到祸从天降。十一月,中阴节期间,丹波方公与主考官作弊。顺治帝勃然大怒,因为不久前,在顺天乡试中,主考官受贿。顺治下令严查方长约。方恭谦多次告诉顺治帝,他和方佑不是本宗,更不会借机行骗。顺治帝根本不相信,亲自对这些人选进行复试。每个候选人的身后站着两名持剑的侍卫。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人都被送往举人关押。第二年,方恭谦父子方长越被流放到宁古塔。
4.文学监狱。清初,清朝统治者发起文狱,打击当时文人的叛逆情绪和不满思想。
因文字狱而被定罪流放的人很多。比如著名的“《南山集》案”就有近百人被流放到宁古塔。
5.公务失职。对清朝官员贪污受贿、玩忽职守、作战不力、耽误战机、投敌等行为,将按照清朝的法律制度予以严惩。一些人和他们的家人将被流放到宁古塔。
在这里介绍一下,第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汉族就是陈家佑。顺治十一年(1654年)冬,陈嘉裕到顺蜀求官,事败露后,被流放到宁古塔。历经千辛万苦,第二年他和家人就到了东北长城外的宁古塔。从此,清朝在宁古塔开辟了囚犯流放之路。
清朝最后一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是清氏爱新觉罗载兰。据民国的记载,载兰玉因保护义和团被流放到新疆,1912年被流放到宁古塔。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仍不让他离开,1916年病逝于宁古塔。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