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献计占荥阳对历史局势有什么影响?又有什么作用?

纵横百科 55 0

  李密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和传奇故事。其中,他献计占领荥阳的故事也被后人广泛传颂。

  李密献计占领荥阳的背景是唐朝初年的混乱局势。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唐朝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

  李密提出了占领荥阳的计划,希望通过这个战略目标来改变战局,扭转唐朝的颓势。

  密谋初期

  李密本就是性情中人,再加上理想的烈焰无时无刻不在胸中灼烧,内

  心充满了大丈夫只争朝夕的劲头,所以他抓住一切时机引导翟让奋发图强。

  这一日,二人在一起聊天,李密把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

  :“大哥,瓦岗军现在是国内头号起义军队伍,精兵强将不计其数,发展潜力自然很大,但是作为高层必须未雨绸缪,考虑目前存在的隐患。”

  翟让问道:“兄弟认为有何隐患,大可直言。

  ”

  李密接着说:“虽然瓦岗军以抢劫为生,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投军的人越来越多,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比如官兵重点围剿,粮草可能会面临断绝的危险,到那时候就晚了

  。”翟让本来没当回事,听完李密的分析后背发凉,点头称是:“

  那么依兄弟之见,我们该如何消除隐患呢?”李密一字一顿地回答说:“攻取荥阳,争雄天下。”

  攻占荥阳

  作为科班出身的军事战略家,李密选择荥阳为争雄天下的基点是有战略考量的,荥阳地处郑州西部,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荥阳者得中原”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荥阳是关中咽喉,任何起义军想攻取洛阳和长安,都要经过荥阳

  ,现在天下群雄争霸,哪支起义队伍率先抢占荥阳,等同于拥有了战略高地。

  其次,

  因为荥阳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荥阳以西的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建有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如果拿下兴洛仓,

  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起义大业的粮食问题,而要拿下兴洛仓必须先拿下荥阳。

  “攻取荥阳,争雄天下”的言论在原本平静的瓦岗寨炸起一声惊雷,

  出身限制了瓦岗高层的想象力,

  匪盗出身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跳出烧杀抢掠的生活方式

  。

  当李密提出这个小目标之后,短时间内大家都惊呆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掌声,生活一下变得有奔头了,能不激动吗?李

  密也因为有能力、有想法,并且能站在领导层的高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获得众人认可,距离跨入瓦岗高层只剩一步之遥。

  瓦岗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到底不是正规军,想要一步到位攻下荥阳是不可能的。

  翟让采用了李密的计策,亲自率兵先行拿下了荥阳的门户金堤关以及附近所属诸县。

  在被瓦岗军形成包围的情势下,荥阳太守杨庆慌了。

  战神张须陀

  杨庆是隋朝宗室杨弘之子,隋炀帝猜忌宗室骨肉是出了名的,诸王不是被废就是被流放

  ,唯独这位杨庆非但没事,还被封了郇王,

  可见平时没少在阿谀奉承上下功夫。

  但是杨庆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自己打不过,赶快打报告!

  隋炀帝立即派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助杨庆合兵迎战。

  在起义军眼里,张须陀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在被张须陀打败多次的翟让眼里,那更是“恐惧”的代名词,必须脚底抹油,走为上策。

  徐世勣一看做大哥的竟然要跑,顿时怒发冲冠,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怕失败还打什么仗

  ?就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李密本来也怕翟让半途而废,自己的理想再一次泡汤,赶紧在旁边帮腔说:“

  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骄傲得很,我们瓦岗军打败他不费吹灰之力。

  ”、

  这点评纯属是给翟让壮胆,不看看张须陀打了多少胜仗,战绩无人能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翟让只好硬着头皮应战。

  张须陀部队人员不多但兵精将猛、作战经验丰富,且长年负责山东、

  河北等地的平叛工作,几乎每战皆胜,威震天下。瓦岗军虽然之前数次败给张须陀带领的隋军

  ,但徐世勣、王伯当等人斗志不减,现在又有了李密谋略方面的加持

  ,可谓如虎添翼。

  开始的几场战役,瓦岗军并不输隋军

  ,甚至取得领先的优势。

  张须陀到底有勇有谋,拥有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瓦岗军想从他手上夺取荥阳

  ,光凭战力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突破呢?经过研究张须陀和瓦岗军以往的战例,

  李密心生一计。

  不得不说,李密是全能型选手,不仅具有辩证性思维,而且深谙心理学

  。在他分析翟让遭遇张须陀屡战屡败的经历之后,决定打个心理战。

  首先,张须陀数次战胜过翟让,心理姿态上属于“骄兵”,再次交锋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轻视翟让。其次,虽然张须陀打了多次胜仗,但是从来没有彻底消灭瓦岗军,

  活捉翟让,这无疑是他战绩表上的一个污点,成为他的一个心结。

  于是,大业十二年十一月,李密请大哥翟让亲自率兵迎战张须陀,

  他自己则带领一支伏兵埋伏在荥阳东北大海寺附近的密林中。

  英勇战死

  两军对战之时,张须陀敏锐地发现,李密等重要干将不在队伍当中

  ,虽然他作战向来以谨慎而著称,但当瓦岗军的首领翟让大模大样地厮杀阵前,

  置生死于度外的时候,他也承认这是击杀翟让、彻底摧毁瓦岗军的好机会,怀疑顿时烟消云散。

  翟让按部就班,毕竟败给张须陀已经是家常便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流程,只不过他是真的抵御不过,

  朝着大海寺的方向败退下来

  。

  在如此迫切要取翟让首级的情况下,张须陀率兵追击十余里,当他发现前方地形越来越崎岖,

  道路越来越狭窄,两旁的树林越来越浓密的时候,心中暗道大事不妙!

  可惜已经晚了,张须陀部已经进入埋伏圈之内,

  瓦岗军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李密一声令下,千余精兵从树林中杀将出来,把由于长时间追击队形散开的隋军直接冲散。

  李密知道张须陀单兵作战能力无人可比,想要杀出重围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了拖延时间,命

  士兵将张须陀纠缠在重围之中

  。这时候,原本一路败逃的翟让等人也已经率兵反过头来,与李密形成夹击之势。

  《三国演义》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戏码得以重现,张须陀不愧被誉为隋朝第一名将,从翟让、徐世勣、王伯当和李密等众多战将的包围下突破出来,

  但是看到部下身陷重围,不愿意抛下他们,跃马冲回包围圈营救,如此情形下四进四出。

  张须陀自觉已无力回天,一腔悲怆化为仰天长啸:“兵败如此,我有何面目再见大隋天子!”

  于是下马血战,

  最后力竭而亡。

  张须陀被杀带给华北、中原地区极大震撼,隋朝用于镇压起义军的战力遭到空前打击。同时,作为深受爱戴的一代名将,

  隋军将士和民众听闻张须陀将军身死沙场的噩耗

  ,

  数日号哭不止,可谓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随着张须陀兵败,荥阳这一战略要地陷落

  ,隋炀帝身处江南仍然感受到帝国的寒冬将至。悲伤与无奈之中,

  派光禄大夫裴仁基任河南讨捕大使

  ,

  镇守洛阳的门户虎牢关

  。

  明代杨慎在《临江仙》中咏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不论怎么样的英雄,都会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论是与非,

  还是成与败,到最后都会消散

  张须陀戎马一生,从无败绩,是令无数起义军闻风丧胆的存在,

  最后却败在了瓦岗军手里,败在了李密的心理战术下。

  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为谁停留,

  但正因为这场胜仗,瓦岗军在当时威名大振,李密站在张须陀这一巨人的肩膀上,

  一时成为智慧的化身、众人追捧的偶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面对张须陀部,瓦岗军在大哥翟让的指挥下应战

  ,结果是屡战屡败、一塌糊涂。

  李密不仅给瓦岗军定下了“攻取荥阳,争雄天下”的大战略

  ,而且带领瓦岗军迎来“出道”以来第一次振奋人心的大胜仗,瓦岗军的将士们心里都开始犯嘀咕,同样都是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李密凭借荥阳大捷,不仅完美地向他心目中的英雄豪杰——刘邦和项羽致了敬(公元前204年,

  刘邦和项羽曾在荥阳对峙作战),而且奠定了他在瓦岗军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将士们深信,跟着李密必定是有前途的!

  作用与影响

  扭转战局: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给唐朝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李密献计占领荥阳是唐朝在这场乱局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提高了唐朝军队和人民的士气,为安史之乱后期的稳定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推进国家统一:荥阳位于辽东和中原之间,掌握了这个地方就可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同时也可以遏制外族势力的进攻

  李密占领荥阳,有助于唐朝在地理上的统一和对边疆的巩固,为唐朝的国家统一和中原地区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树立李密的威望:李密献计占领荥阳的功绩被唐朝皇帝和朝野所赞赏

  ,使得李密的威望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军事职务

  。这也使得李密成为唐朝初期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观点

  李密的献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认为荥阳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

  ,控制了这个地方就可以掌握对辽东的主动权;

  其次,他提出了攻占荥阳的具体方案,包括抽调主力军队、采取奇袭战术、发动内外夹攻等;

  最后,他还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注重策略、

  勇气和人心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李密献计占领荥阳的观点是非常明智和高瞻远瞩的。

  他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战略形势和荥阳的重要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并注重了战争中的各种因素,

  从而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中取得了重要胜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