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执意要处死年过古稀已退休的老臣尹嘉铨,他犯了什么错?

纵横百科 79 0

  乾隆年间,有一个书香四溢的大夫,叫殷家全。殷家全曾是二品大理寺正卿,掌管国家的司法和狱政。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已经退休七十多年的尹嘉全却因在书中自称古稀老人而得罪乾隆,最终被批准刑部由凌迟处死。那殷家全为什么只自称是个老人就被乾隆处死了呢?

  事实上,尹嘉全是彻底“自杀”

  其实,尹嘉全最后被乾隆吊死,也和他自己的“死”有关。乾隆不是一个大度的皇帝,尹嘉全屡次撞上枪口。成了一件怪事,所以乾隆终于掀起了尹家权文学狱案。

  说起来,尹家全屡次得罪乾隆,还跟父亲尹惠仪有些关系。殷家全,河北保定人。乾隆初年,任河南巡抚、吏部尚书。父子俩都是典型的士大夫型高官。尹徽义、尹家全父子在当时的文坛享有一定的地位,父子俩的文笔都非常丰富。

  尹惠的母亲极其孝顺,曾是清朝孝道楷模,乾隆钦封的道德楷模。

  作为高官,尹惠仪始终不忘回馈家乡。他经常捐钱给家乡,在家乡兴建义仓、义学、义田。家乡博野人民的爱戴和尊重,也让河南的民风民俗非常好,深受河南人民的拥戴。

  尹惠仪将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母亲。他认为他的母亲教得很好,所以他可以做这些事情。可见殷惠是最孝顺的母亲。后来,尹惠仪的妈妈年纪大了。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尹惠仪辞去了从一品的大夫职务,并上书乾隆请求回乡侍奉母亲至死。

  当时的乾隆是一个热血青年。看到尹惠仪甘愿为母亲辞职,他很是感动。一经在全国树立为忠孝义楷模,乾隆就批准了尹惠仪的辞官请求,还赐给尹惠仪大量金银侍奉母亲,并亲自为尹惠仪立匾殷惠仪,并设下殷惠仪。成为全国道德楷模。

  尹惠仪的表率作用也让他的儿子尹家全受益匪浅。

  殷嘉全与乾隆同岁。因为父亲尹惠仪非常有名,所以尹家全才算是贤明之后,才通过了考试,被推举进朝做官。殷家全也获得了父亲殷惠义的真传。他在理学上造诣颇深,学识也比较深厚,所以仕途比较顺利,很快就成为了大理寺的二品正卿。在大理寺任正卿时,乾隆还是赏识殷嘉全,认为他博学多才,于是任命殷嘉全兼任皇室子弟学堂校长。殷嘉全主持觉罗派时,曾上书乾隆,建议以朱熹的《小学》为觉罗派教科书,乾隆也赞同弘扬理学。

  于是,尹家全又为《小学》加了一册,将《考证》《释文》《或问》各一册,《后编》两册编成《小学大全》,作为觉罗派皇家学生的课本。殷嘉全编纂教科书如此认真负责,让乾隆十分满意。乾隆还特意下令举国歌颂尹嘉铨的治学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尹家全认为乾隆对他很赏识,很疼爱,这也为他后来的“死”表演打下了基础。

  尹家全后来退官,年纪大了就退休了。退休后,尹家全回到保定博野老家,在家着书立说,自称儒家。

  时间来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这一年,乾隆巡游五台山,即将回京。他路过宝定,所以乾隆就暂时在宝定府小住几日。皇帝常驻于此,保定官员必来。随后都督、巡抚、知县等各级官员前来接见乾隆。

  为了迎接乾隆,当地官员还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乾隆还特地召集了保定一些有名的退伍老兵来迎接。但是殷家全并不在乾隆召见的人之列。

  这一次,尹家全着急了。没有我这个当代著名儒家殷家全,他怎么可能迎接乾隆皇帝呢?殷嘉全认为自己很受乾隆的宠爱和重视,这次乾隆可能太忙忘记召见他了,所以为了炫耀和博取孝名,殷嘉全写了一份奏章给乾隆,其中的内容大致是两点。

  一是为已故多年的父亲尹徽义求谥号。在古代,谥号不是随便给谁的。通常,能够得到朝廷谥号的,都是国家的重臣,对国家有过巨大贡献的人。人,或者重要的王公贵族,只有这些人才能得到谥号。

  除了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外,尹惠仪孝顺母亲,是道德楷模,但对国家的贡献却不大。他只是一个只会谈理论的道士。尹徽义一生的最高官职是吏部尚书。他没有成为学士,没有加入军机,太久没有工作就辞职了。可以说他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同时期相比,尹徽义死时已经辞官多年,乾隆曾赐给他一块御匾,这也算是一种家族荣誉,所以在他死后,朝廷并没有给他授勋。谥。

  这时,尹家全想为父亲尹惠义讨个谥号,好让他有孝道的名声,让尹家光荣。

  第二点,尹嘉全请乾隆下诏,允许清代名臣范文程、唐斌、李光地、张伯行、顾八代、尹徽义等名臣供奉于文庙。我们都知道,为了尊崇儒家学者,一些古代圣贤和当代一些著名文人被供奉在孔庙是一种荣誉。

  当时清朝并没有在文庙供奉当代名臣,尹嘉全便请乾隆下旨,将当代名臣供奉在文庙。但这其实是他的自私。他上面说的那些名臣,其实都是在埋下伏笔。他最主要的是想让自己的父亲殷惠义供奉在夫子庙,可是殷惠义不管学识,政绩,名誉。比不上那些名臣,尹徽义没有资格供奉文庙。

  尹家全给乾隆的上书基于三点。第一,乾隆此次驻守保定时虽然没有召见他,但奏章一出,乾隆肯定会第一时间召见会圣,让他参加接驾仪式;第二,尹嘉全想在博野县百姓面前出风头,让大家看到尹嘉全虽然退休了,但在皇上面前还是有面子的;并表现出他的孝心。

  可殷家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想法,最终会成为他的提醒。

  殷家全误判了乾隆对他的赏识。乾隆和尹嘉全并没有多少君臣之交。尹惠仪本人没有资格受谥,也没有资格被供奉在孔庙。殷家全写完奏章,就派儿子去保定给乾隆看。

  乾隆的朱朱当时写得很直白:谥号是国号,怎么能白求呢?此奏章本应惩罪,但思你是父子之私情,故免之。不得安宁,自当有罪(读四声欢,意思是逃避或逃避,意思是罪不能逃)!

  殷嘉全看到乾隆朱的回信,认为乾隆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对自己客气,于是殷嘉全又上了一份奏章,依然执意要为父亲殷惠义追谥,并供奉为。寺庙。

  乾隆本来就不是一个大度的人。之前他警告过尹家全一次,这一次他来了第二次。乾隆当然大怒。你尹家全不把我的话当回事,乾隆这回是彻底被打脸了。

  气得朱平写道:你连叫都叫不出来。

  乾隆被激怒,引爆尹家全文学狱案

  殷嘉全第二次上奏后,乾隆彻底被激怒了,于是乾隆命人摘下了殷嘉全的皇冠,并派人逮捕了殷嘉全,将其带到刑部严审。

  乾隆觉得尹嘉全在刑部被捕并没有松口气,于是命升为大学士的前直隶总督冯应濂负责在京城审讯尹嘉全,并请现任直隶总督袁寿同对保定博野殷家全家进行彻查。这也是乾隆朝著名的文人狱案尹家全案的开端。尹嘉全要功名,要功名,发疯似的,引起了乾隆的厌恶。乾隆一生厌恶文人的名利。殷家全刚刚把乾隆撞倒在乾隆的枪口下,乾隆就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

  冯英濂院士和直隶总督袁寿彤接到乾隆圣旨,严查殷家全案。他们自然不敢怠慢,便四处寻找尹家全当官时的罪证。

  这尹家全虽然好面子,也求名,但确实是个比较清廉的官员。当然,他大部分的仕途都是从事教育、文化和文秘职务,因此被贪污的机会并不多。名士还是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的,所以冯英莲和袁寿童忙得不可开交,也没有找到尹家全当官时犯下的罪证。

  没有犯罪证据,他们怎么向乾隆交代?冯英莲和袁寿彤不能告诉乾隆,尹嘉全做官太好了,没有过错。后来,两人发现尹嘉全的作品非常丰富。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正盛,文字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在这里很容易找出毛病和错误,所以冯英莲和袁寿童就把想法放在了尹家全的作品上。

  直隶总督袁寿同没收了尹嘉全在伯野家乡的著作和藏书,运往京城。京师冯英莲组织人员,用半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尹家全的著作和他参与编修的93本书。最终查出违文130余篇。

  事实上,尹嘉全的叛逆之言,大部分都是无事生非,就像尹嘉全在书中声称自己曾在东岳帝面前做梦,而东岳帝告诉他,他其实是孟子的转世。

  .这种写法,纯粹是为了名利和自我推销,然而,这也被单挑出来,认为尹嘉全把自己比作圣人,真是叛逆到了极点。

  最主要的问题是,殷家全在书中曾自称上古稀有老人,但实际上在古代,他七十岁左右就可以称为上古稀有老人了。当时尹家全已经70岁高龄,堪称千古难得的老人。但遗憾的是,他与乾隆同龄。乾隆69岁写诗时自称古稀有老人,乾隆还特意刻了一枚“古稀有老”印章以作纪念。

  皇上自称是有印章的老人,大家只好避而远之,而你尹家全竟然敢在书中称自己为老人,什么意思?你不是拿自己跟皇帝比吗?那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称自己为上古稀有老者,就成了殷家全的主罪。

  而且还有一个罪名,那就是冒充皇上老师的罪名。殷嘉全不是以前皇家学府绝落学的校长吗,而且殷嘉全在书中竟然自称“帝师”,就是为了名利。要知道,觉罗是皇室远亲的称呼。觉罗学堂其实是一所教皇室子弟的学校。诸侯不在其中读书。皇子在书房读书,殷嘉全在觉罗学堂教书,连皇子都教不了,更何况是“皇师”。

  敢称自己为“皇师”的,都是自认是乾隆老师的人。要知道尹嘉全和乾隆同岁,比乾隆小几个月。纵然他比乾隆学识渊博,但也没有资格做乾隆的老师。所以,当办案人员看到尹嘉全因为曾在觉罗派任教,竟敢自称书中的“帝师”时,不禁惊呆了。

  因此,将这些罪名加在一起,刑部给出了刑事建议。结果是,尹家全要处死凌迟,没收家产,烧掉他所有的书籍和书籍,连他的家人也不放过。

  该男子16岁以上的所有家庭成员均应处决。作为奴隶。

  殷家全不过是在自己的本本上吹嘘名利而已。他没有胆量也没有实力做出实质性的叛国行为,最后却被如此惨重的惩罚。若是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只怕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写信给乾隆,向父亲索要谥号和尊荣。

  其实,在尹嘉全的所有逆天之言中,最让乾隆生气的只有那个“皇师”和那个自称古人的老头子,但是乾隆也觉得太过分了,杀了他凌迟,害了整个人家族因为这些,反而会损害乾隆的仁王。于是,乾隆特意下旨,免去尹嘉全迟到的刑罚,改为绞刑。他还赦免了尹家全一家,只杀了尹家全,并没有连累他的家人。

  于是尹家全的寿命就定在了71岁,他70岁就被处决了,因为他70岁还自称老人,这也是尹家全文学狱案的始末。

  写在最后

  鲁迅先生曾对尹家权文学狱案发表过看法。

  他认为,乾隆时代判文狱的方法是,凡是被判有文罪的,都要在没收的同时抓获。文中若无“犬吠”,可一并处罚。因为乾隆的意见是,他敢“狂吠”,肯定不止一两声,必须彻底治好。

  鲁迅先生的评价,确实是中肯的。正是抱着这种思路,乾隆创作了许多文学狱案。

  殷家全不过是个喜欢吹嘘自己、贪图名利的老儒生。他只是想见见乾隆的圣车,感受一下皇恩的威严,然后才能荣登门楣,光耀祖宗,在父辈乡亲面前炫耀一番。可他最后把自己玩死了,最后却也确实感受到了皇上的浩浩荡荡的恩情。毕竟乾隆把他从凌迟换成了杭离爵,还赦免了他的家人。可尹嘉全若不是想博取功名,想感受一下皇恩的威严,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纳入其中。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