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赐伤《南京条约》签订者,英法联军赞成!原来有这故事

纵横百科 53 0

  《南京条约》是我们公认的我们近代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条约,正是这部条约把大清封建王朝逐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王朝的地位。

  香港历史博物馆藏品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以后,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答应侵略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签订妥协让步的条约已经成为必然。

  但是,合约怎么签?以后如何执行?却和主持签订的人有很大的联系。如果这些事情处理得当也许可以新事变好事,促进大清外交和对内新规的调整。

  那么,当时主持谈判与签订合约的人是谁呢?

  不懂外交的钦差大臣

  鸦片战争自1840年2月正式开始进行到1842年2月的时候,清朝一场准备很久的浙东反攻战又宣告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道光皇帝用武力反抗侵略的信心已经基本丧失。于是,他调遣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

  耆英画像

  耆英,姓爱新觉罗,隶属满洲正蓝旗,根正苗红的满清贵族,其父禄康,曾任嘉庆年间官东阁大学士。他本人也曾担任宗人府主事;累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历工部、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职;可以说是一个久经宦海沉浮、政治经验丰富的满清贵族大臣。

  但是,如何与洋人打交道他却一无所知。唯一的经验是他曾供职理藩院,这是大清以宗主国身份和番薯国打交道的地方。所以,这也就难怪他会拒绝英军提出的和清廷官员平等礼仪进行协商的要求了。

  城下之盟的荒唐事

  耆英到达浙江以后即刻给英军发去了祈和照会,但此时的英军已经不满足于前期达成的协议草案了。

  他们要用大炮获得更多的利益,2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在遭到清军顽强抗击后攻陷镇江,镇江城遂成一片废墟。随后,英军陈兵南京城下。

  耆英本想对英军提出的条件进行一番讨价还价,但是人家根本不予理会他,而是马上架起来大炮对准南京城。此时的钦差大臣彻底被震慑住了,再也没有谈判的勇气,悉数答应了敌方的要求。后期虽然经过了四次的谈判也只是在撤军、赔款等细节事项方面做了一些沟通,实质条款并未做任何的改动。

  《南京条约》签约油画

  为了完成任务,一个不懂外交为何物的钦差大臣就只能用自己在官场中常用的拉联系,两边欺瞒的方法了。他在协议签订期间做的两件荒唐的事情为其多年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一是,为了获得英军首领璞鼎查的好感,他便极力示好,想与他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私人联系。在耆英看到璞鼎查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上面有璞鼎查的大儿子时。耆英当即表示,自己没有子嗣(实际上他有两个儿子),要把璞鼎查的大儿子收为养子,并带到北京居住。璞鼎查不知道我们有“人质”一说,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两人就成了亲家联系。耆英还赠送了一只金手镯给璞鼎查,并与他交换了夫人的照片。当然,由于璞鼎查的大儿子还在国外读书也就没有送到北京。

  英军全权代表璞鼎查

  二是,为了促进道光皇帝尽快同意签署南京条约,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抗英的台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他还极力为英军的要求解释说,国外人也是大清皇帝的子民,他们不远万里做生意亏了钱应该补偿给他们;他们长期在外无处居住应该给他们划定住所等等。针对道光皇帝比较反感的和国外女王地位并列条款,他又解释为“要约不信”,也就是这些被要挟的条约可以不去遵守。

  奇葩的履约过程

  《南京条约》只是一个框架性约定,具体执行还需要签订补充条款。耆英又与国外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而后又与国外签订了《望厦条约》,与国外签订了《黄埔条约》,签约签到手抽筋啊。道光皇帝以其“抚夷”得力,退敌有功,赐予“有胆有识”“有守有为”两块匾额,并实授两江总督,办理浙江洋务,可以说位高权重了。

  这些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按照约定支付了赔款,割让了香港。反而是一些我们现代人认为可以接受的条款朝廷仍然难以认可。如大清皇帝与国外女王平等,两国子民平等交往,使节可以入城等问题上一直不予执行,道光皇帝乃至咸丰皇帝都相信了耆英那句“要约不信”的话了。

  因为国外领事要进入广州城一事甚至发生了广州市民抗议国外人进城的活动,官府不敢办理。1844年,道光皇帝认为耆英处理洋务有经验,就调任他为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

  耆英来到广州以后继续沿用他的老方法,一方面和港督璞鼎查继续拉扯亲家的联系,以民众反对为由拖延国外领事入城时间;另一方面给皇帝上折子尽说英夷不开化之处,对其要求置之不理,继续麻痹朝廷对国外的防范之心。

  应该说对于耆英这种说好话不办事的拖延之法,国外人开始的时候也确实没有什么办法。但是,国外人并没有放弃努力,耆英在最后被逼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只得承诺两年之内必定解决国外领事入城的问题。

  但是,他很清楚朝廷在礼仪方面对待国外人的态度,虽然承诺了国外人可以入城的时间,但他绝对不去做惹皇上不开心的事情。所以,他早做好了准备两年之内回京任职,丢下这个烂摊子,不管了。

  经过他的努力,他很快就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回京后被道光皇帝赐双眼花翎,管理礼部、兵部,兼都统。寻拜文渊阁大学士,署理山东查办盐务,校阅浙江营伍,权倾一时。

  谎言败落,命归黄泉

  转眼间,耆英承诺的两年期限已到,继任者更是果断拒绝了国外人进入广州城的要求。此时,国外联合国外与国外的战争也已胜利结束,他们可以抽出手来认真对付大清了。

  1856年2月8日,广州发生亚罗号事情为借口开始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国外以所谓“马神甫事情”,为借口与英军合谋侵华。

  他们很快攻陷了广州,继而攻陷天津。1858年,咸丰皇帝只得派员赴天津议和。

  本来这事皇帝已经命大学士桂良、尚书花沙纳驰往查办,和耆英没有多大联系了,但却有人举荐耆英熟悉情形应该一起前往。情急之下,皇帝自然照准。但是,耆英到了天津却发生了令人尴尬的一幕。

   英法联军首领拒绝和耆英会谈。他们只是派了两个年轻的翻译官出面应付,并且故意展现出了许多耆英当年向朝廷奏报的折子,耆英见状脸色大变。原来是,国外人在攻陷广州后缴获了许多的档案,他们发现自己被耆英耍弄了,耆英这么多年了一直都在戏弄他们,根本就没有向朝廷时如实禀报国外人的要求。

  这时候的耆英终于明白,用结亲家、拉联系的方法根本没有用了,他只能逃回京城。很快,

  他做的这些欺瞒之事自然天下皆知,有朝臣弹劾其罪应斩首,最后咸丰皇帝赐其自尽。

  自然,英法联军要侵略我们而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但是作为曾经的两广总督,用欺上瞒下的伎俩对待地方大事确实可恨。在处于和洋人打交道的最前方,他不去研究西方的文化和新规,不能针对列强的优势做出应对之策,而是为了自己的官位曲意奉承道光皇帝的心思,为列强的侵略造成了更坚实的理由,着实可杀!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