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的历史上课的教案

纵横百科 58 0

战争 大屠杀 赎罪 差异

  这是一节高中历史课的教案,具体的描述性的事件省略了,课前没有很认真的备课,仅仅凭着课后的记忆写下的,所以很多历史的史实可能有出入,但我想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想进行一些人文的教育,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关于东西方对于战争(暴乱)的反省的差异的思考,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的东西。

   战争是人类集体矛盾解决的一种极端方式。如果说个人仇杀谁都反对,但是集体的仇杀则披上许多正义以及其他的外衣。(然后让学生讨论对于战争的看法,约15分钟)我想这里要谈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屠杀。德国一战后有很强的复仇心态,这也可以引申到人类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和弱点来考虑,个人对于他人财物的掠夺欲望和占有欲望,而这些是人的一些缺点,应该说西方的人本恶说和基督教的原罪说有很多阐述,而这些缺点如果被权力或内心的道德制约应该是可以制止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则是有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番景象。希特勒则是充分利用这一点并且无限扩大了,使整个民族狂热起来,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加上纳粹蛊惑人心的宣传(“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使其行为都是正义化了。纳粹根据达而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和动物一样,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忽视人作为一个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人类根据这种原理进行残酷的斗争,必然使某些优秀的民族存留下来主宰人类,而那些劣等民族必须从地球上消亡,而那些劣等民族的繁殖能力又是特别强,如果不加以消灭的话就会威胁都优等民族的生存空间。而希特勒认为犹太和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希特勒与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海关职员家庭,又传说是个犹太人的私生子,生父抛弃了他,根据佛罗伊德学说,幼童心理会影响一生)犹太民族是一个经历历史磨难的民族,他们是世界上很分散的民族但也是最团结的民族,很好学,德国的犹太拥有很多的财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人认为(在纳粹的宣传下)是由于犹太人掠夺了他们的财富,纳粹用这种宣传激发人民进行抢掠并使之合法化及合理化,在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推行下,许多犹太人遭到了大屠杀。纳粹建立了许多集中营,起初是进行残酷的义务劳动,后来则是惨无人道的屠杀。一个个生命也就这样地终结了!西方对于大屠杀的反思很多,这里就介绍一些你们可以看得到的电影。从影响力来看最大的应该是斯皮而波格在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辛德乐如何在困境下拯救犹太人。其中里面的色彩都是黑白的,除了一个小姑娘之外,这是一个关于自救和拯救的故事。意大利人贝鲁拖尼奇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获得了199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描写了一个父亲和他的孩子被抓进集中营,但父亲又不想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是骗他这是一个游戏,让童心的纯真替代野蛮的现实。最后父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去年在央视放的《兄弟连》(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段)中的第九集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很多片段,很残酷的写实。最后一本是《苏菲的选择》。一个纳粹军官要一个犹太妇女交出两个她的孩子,经她苦苦哀求后同意她留下一个。这是一种无法适从的选择,她只好选择一个孩子留下,而她的孩子长大后也一直负疚。这个母亲也一样,当一个作家爱上她的时候,她拒绝了这一份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权利。她认为她已经无法享受一个母亲或情人的幸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她欲哭无泪的脸,这是一个永恒苦难的画面。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这样的弱小,更何况战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我们一般在纪念的时候一般为数字回忆,如300000人,但这种数字回忆排斥了人类本性情感的介入,所以无法让人真正体验生命的中断所带来的震撼。应该把一个个人的真实记录下来,浮现出其音容相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痛苦,而数字背后的记忆使我们要反思另外一个问题,人类的发展是进步吗?“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

   另外一个是如何反思战争的问题。大屠杀结束后,西方的文化界特别是德国的文知识界认为这是全民族的罪恶而并不仅仅是纳粹的罪恶。他们则进行了深深的忏悔。或许是来源于基督教原罪的影响他们向很多受他们伤害的国家和人民忏悔。特别是1974年勃兰登的下跪,应该是一种深深的“无辜负疚”,他可以代表着一种人类对于自身的清醒的认识,代表一种尊严。他跪下了,德国人站起来了!(顺便讲述中国的跪拜和西方的下跪的差异,印象中《书屋》有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应该说人类是一个整体,丧钟为谁而鸣,为你我而鸣的。联系到我们对于文革的反省则是很惭愧,“当我们需要站的时候没有人站着,全都跪在地;当需要人跪在那儿忏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那里深深地控诉别人的罪恶而非自己的罪过。”

  本来要讲日本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的差异,时间到了,只有下次上美国在战后对于日本的单独占领的时候讲述!

标签: 高中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