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廖姓的历史)

纵横百科 71 0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

  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

  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廖姓是中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在华南地区的分布比较集中。当今廖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总人口大约有487万。

  得姓始祖廖叔安,叔安系帝颛顼后代。黄帝嫡孙颛顼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其后裔叔安因追随大禹治水有功,于夏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古飂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春秋时,飂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飂)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廖,人姓。作为姓氏,古时廖、嫪、飂通用,古有廖叔安,也作飂叔安,实际上廖姓由飂姓演化而来。《说文》:飂,高风貌。高风即西风。飂人以高风为氏族原始图腾。又,廖也通蓼、鄝。蓼,一种水草名。蓼人以水草蓼为图腾飂。、蓼分别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进而出现飂地、蓼地和廖地等,发展形成了飂廖字古文国,蓼国或廖国,最终出现了廖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廖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董姓,偃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于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封于飂,飂的故址在今河南唐河的湖阳镇,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古代飂、蓼、廖通用,飂叔安也称廖叔安,其后以国名为氏,董姓廖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偃姓。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属于东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蓼国之后有廖氏,偃姓廖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腿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由于廖国国小势弱,也不见于经传,难以确考,很有可能廖、蓼、鄝、同为一地,同出一人之后。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据说早在商朝末,缪,颜二姓因纣无道,同隐于黄河西北,改姓廖。到战国后期秦昭王时,四川地区的巴夷賨族中也出现了廖姓,后来成为川中大族,因此,我国的廖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廖姓群体的主要事件还有:宋朝时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的抚水州民即今毛南族先民中出现大批廖姓,清朝辽东地区的蒙古人也多取廖姓作为自己的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廖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七十三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人口的32%。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大约集中了廖姓总人口的18%廖姓在宋朝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廖姓密集分布区域。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八十四位。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集中了廖姓总人口的13%。宋元明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漂移。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廖姓人口大约有487万,排在全国第五十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87万,增长了21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廖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广西、湖南四省区,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1%;其次分布在江西、台湾、重庆、湖北、福建,这五省市又占了廖姓总人口的30.3%,广东占廖姓总人口的15.2%,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粵桂湘、川渝鄂、赣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在600余年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方向流动明显,同时向华中回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廖姓的郡望主要有巨鹿,汝南、武陵等。廖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中乡、果烈、紫桂等。“中乡”和“果烈"堂号均典出三国蜀时的廖化。廖化为关羽的主簿,关羽兵败麦城,廖化在战场上装死得以逃回蜀国,后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称“中乡”堂。又因廖化做事果敢刚烈,又有“果烈”堂。

  2、宗祠楹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岭。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著归田录;称谪仙人。

  肇侯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

  伤心春尽,嫠妇悲吟;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

  3、族规家训

  父母生尔身,深恩难尽说,饮食须及时,

  衣服随寒热,百事都顺从,只要亲欢悦,

  为弟当敬兄,莫听妻和妾,有话让兄先,

  有事凭兄决,不可为家财,两争下口舌。

  教尔待宗族,务必先诚敬,本是共祖生,

  不可分远近,九世常同居,岂比另一姓,

  凶事共相帮,喜事宜相庆,急难相扶持,

  钱财不可吝,切勿因些微,一族互争竸。

  尔等居郷党,切勿相争閙,告状打官司,

  空费钱和钞,有何大冤仇,彼此图相报,

  不可恃富毫,不可逞强暴,些小不平事,

  何必深计较,大家心气平,公庭戒勿到。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廖姓族谱301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廖姓历代名人77名,占总名人数的0.17%,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二位:廖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并列排在第一百一十二位;廖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8%,排在第九十七位。

标签: 历史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