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修堂浅谈中医历史文化

纵横百科 66 0

  东修堂浅谈中医历史文化发展

  中医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

  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

标签: 历史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