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陈寅恪哈耶克金庸)大批判(转载)

纵横百科 36 0

   标题:我不尊敬这样的陈寅恪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陈寅恪的名字,早有所闻,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后,更是震耳欲聋,此后随声附和、搭车吹捧者络绎不绝,前不久李慎之还写《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以自我壮胆。重组不才,也曾认真看过陈氏的著作,包括其史稿、《寒柳堂集》以及其他能够搜求到的东西,自信还有发言的资格,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被大炒特炒的人物。

  陈寅恪首先是一个极自负的人,不但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还要替祖上鸣不平,他说祖父陈宝箴“年近六十,始得巡抚湖南小省”,口气之大,重组闻所未闻。纵陈宝箴有天大的本事,一无平定叛乱之功,二无折冲洋人之能。曾国藩赏识其才,尽力提拔,满清破格封疆,并未亏待,尚且如此牢骚满腹,真是欲壑难填。而且陈寅恪自称“少喜临川新法之新,老同悚水愚叟之愚”,连戊戌变法都要否定,则当年陈宝箴赞助谭嗣同,“滥保匪人”之罪,理所应当,恐怕连“湖南小省”当初也不该让他巡抚才对。其论人论事,自相矛盾如此。还不仅这样,他因为夫人唐员是唐景嵩的孙女,把唐也高高捧起,盛赞其如何公忠体国。唐景嵩身为台湾巡抚,当清廷要割台湾时,百姓举其为“台湾总统”以拒日寇之侵夺,唐裹胁库银潜逃回国,毫无生人之气,治其失职之罪毫不冤枉,又何功之有哉?纵满清有割让之诏,唐也有守土之责。蒋介石不抵抗之电,岂能脱张学良不抵抗之罪?如此以私情而乱是非,尚足以治史评古今耶?

  更让人气愤的是,陈氏自称抗战起后,颠沛流离,读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证以当时情形,才体会明白南宋初年种种言行,则他更应痛恨汉奸之卖国,投降之无耻。然而陈氏对溥仪投敌成立“满洲国”,举国切齿的行为,从未严词厉斥,仅做诗以耶律大石西辽比之。耶律大石能在辽亡之后,远逃西域,重建契丹,论史者常以为难得,岂溥仪认贼作父可比?最不能容忍的是,陈寅恪在其类似临终遗嘱的《赠蒋炳南(即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序》中胡说:“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宋朝之弱,日削月割而亡也,古今言之痛心,稍有人气者无不发愤,陈之推崇备至已属谬误。而“天水”一词,乃金人对掳去的钦宗的封号,乃是宋人也是所有汉人的耻辱,不要说岳飞再世会怒发冲冠,就是把秦桧从地下拉出来也不敢承认,而陈寅恪悍然以金人之封号加于整个宋朝而肆无忌惮。如此,则东洋人称我为支那,我即欣然以支那自称;西洋人呼我为病夫,我即坦然以病夫自命耶?真不明白陈氏所说的“我民族”是哪个民族。无非陈氏做了满清的奴才,还希望宋朝人也做满清前身女真人的奴才而已。

  陈寅恪称传统文化,待人以厚,所谓“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友似郦寄,亦待之若鲍叔。”其言娓娓可听。然而毛泽东之建国也,内立制度而外御强寇,虽不若汉光武、唐太宗之宽厚,亦有刘备、柴荣之英姿,岂李煜所能及?而陈氏作诗,屡加讥刺,何其待满清之厚而待毛泽东之薄也!建国后,陈氏目虽已盲,耳尚未聋,何以众所周知的事情,拒不认可。顽固而至此,政府并未稍有失礼,文革之中,造反派之“迫害”,仅于门外以喇叭高喊耳,有何深冤未雪,值得现在中国千万人为其不平?

  现在一些“平反”走火入魔的人,以为中国人尽可欺,把什么人都拿来招摇撞骗,岂不知民心并不可欺。更有自由主义者,以为找几个本洋书就可以糊弄天下,却不知道现在的民族主义者,对他们奉若神明的教义早有领教,自由主义的迷魂汤并不管用。至于念了几本书,就拿国学或者西学沾沾自喜,对洋人唯唯诺诺,不敢造次,反过来呵斥同胞,作威作福,揽镜自照,不知面目可憎,尚且洋洋得意者,又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标题:重组先生,

  作者:【沉睡者/虚竹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你的文章已经屡屡被民族主义大本营网站“士柏”转去,

  视为经典,你在那里的名声已快超过中国民族主义代表

  王小东了!

  标题:啊,又是一个“成功人士”,值得敬仰啊。

  作者:【不玩了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什么时候也去搞搞网上答问,让我这样的“世纪沙龙网友”也好过过“代人”提问的瘾?

   标题:Re: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但也是钦宗的封号,纵有重叠,也该避免,陈寅恪以金史大家,岂能不知。

  标题:Re: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书不在手头,明天告诉你,但我决非造谣。

  标题:Re:举证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宋钦宗被封为天水郡王,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5,绍兴十六年八月,且是世袭,李大谅《征蒙记》载金兀术遗嘱:“吾没后,宋若败盟......谴天水郡王安坐忭京......”。

  标题:请进

  作者:【莫之许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郡望古已有之,金之封,估计由其郡望而来,所以,你的这点指责还是不成立的。我认为,不要随意指责人的学识如果自己无法确认,但可以批评他的见识,这就要求自己首先分清什么是学识,什么是见识。

  标题:Re:

  作者:【可笑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这位老兄也是不厌其烦将他的宝贝往这儿贴.从胡适一路骂到司马迁,陈寅恪.最后两段已经到了胡说八道,睁眼说瞎话的地步. 我倒觉得你应该自重,不要拿民心开口,你没有资格讲民心.

   标题:哈耶克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哈耶克是现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旗帜之一,颇受尊崇。笔者很早前也很感兴趣:自由主义而又极端,很能让人好奇。了解他的身世,看过他的作品后,又觉得他有些可怜。

  哈耶克属于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维也纳帮”,这是当时恐怕也是历史上最显赫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之一。而这个群体之所以能产生是有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德意志在俾斯麦领导下统一于普鲁士周围之后,奥地利被逐出德意志同盟。战败后的无力又要统治多达十几个民族的大帝国,奥地利政府不得不尽量采用宽松的统治方式,先是与匈牙利达成妥协,改国名奥匈帝国,而后尽量给治下的各民族以相当的自由。不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西斯拉夫人,就连克罗地亚等南斯拉夫人也有点乐不思蜀。这也正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一定要刺杀其王储,挑起大战的原因:他们认为一旦波斯尼亚划归奥匈,肯定不会再象从前土耳其高压统治下保持那么强烈的民族感情,而建立一个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共同祖国,将更加艰难甚至不可能。

  在这种建立在民族关系复杂平衡基础上的社会里,民族歧视、阶级斗争是非常微弱的,自由、宽容、人道主义则大行其道,维也纳作为帝国的首都,更充斥着自由的气息。这是哈耶克们产生的环境,也是他们后来永远的追忆。可惜好景不长,一战的爆发,彻底埋葬了原来飘荡在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精神。战败后的奥地利,早已面目全非:别的民族都建国独立了,原先一起聊天的朋友许多跑到刚成立的新祖国里鼓吹民族主义,剩下的只有一些失魂落魄的日尔曼人以及本来就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弗洛伊德、茨威格等)。日尔曼人经过徘徊犹豫之后,终于欢迎出生在自己土地上的德国元首回来,加入了第三帝国。剩下的自由主义者只好流亡到全世界,茨威格写下《昨日的世界》后,自杀于阿根廷,他说昨日的欧洲已死,不可能复活。这倒是真的,现在奥地利海德尔领导的自由党恐怕并不欢迎茨威格,即使他能从坟墓里爬出来回去。

  哈耶克跑到了英国,他痛恨取替了旧日家园的德国纳粹,不过他一口咬定纳粹和共产党是本质上一样的,“一个共产党员很容易成为纳粹党员,反过来也一样”,这句话的发明权应该无可争议的属于他,现在中国一些文人甚至学人拿纳粹比共产党,都是鹦鹉学舌,不管辞藻如何华丽,思想极其空洞。有人说他为了在英国的知识界立脚,所以表现的格外自由主义,因为当时英国也有民族主义,非常讨厌德国人,对一个叫“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的可能不会友好。我宁愿相信他是真诚的,但他拒绝一切形式的对社会的人为干涉的思想,被他的一位学生批判,书名叫《通向反动之路》。还有一件他的故事,当七十年代西方世界被滞涨折磨的死去活来时,有人跑去向他问计,他的对策是废除纸币,恢复黄金作为货币流通。作为一个学过经济学,在金融单位工作过,对现代经济运行还知道一点的人,我非常怀疑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我甚至猜测,同是维也纳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贡献,尤其是边际革命他是否真的理解。对他的经济思想,我想用“通向野蛮之路”来形容,应该不算歪曲。

  哈耶克的出现,只能是一个反面对民族主义的证明。他存在的基础是民族关系的脆弱平衡而不是所谓融洽,而这种平衡,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多么不堪一击。世界上曾有两个民族最热爱自由,一个是吉普赛人,他们现在还在到处流浪,他们应该是自由主义者的榜样;一个是犹太人,他们现在一定要放弃没有政府的美好生活,跑到沙漠里跟阿拉伯人打的头破血流,在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看来,简直是拿黄金换粪土,真是愚蠢的不可救药哉。

  标题:我指出一点错误

  作者:【veron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学过基础经济学的都知道, 金本位是最理想的货币手段,而如今的世界三货币储备机制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美国恶意进行财政赤字使得其他经济落后国家叫苦不迭,但是欧元又不争气,日圆又不稳定,因此美圆基本上是最大的货币储备,并且极大影响着货币金融市场.而现在经济学界里面重新把建立一种单一的货币储备进行讨论,比如重新建立布雷蹲森林协议,以及创立了特别提款权等等.对于金本位,即跟 黄金直接挂钩的政策经济学家并没有完全失望,而在一直寻找比较适中的道路.重组先生指责哈耶克不懂经济学,但是不知道这些观点是有他的语言环境的.不过哈耶克依靠私人银行来发行货币到是非常难以实施的,不过这也是他一向彻底的保守主义立场有关.至于他的获奖资格问题,去看看他那本获奖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了.

  标题:Re:

  作者:【槛外人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就拿加拿大来说吧,那是个移民国家,其民族之多恐怕不亚于原苏联境内那么多少数民族.但是不同民族之间人们和平共处,没有那么多不愉快的事情.大家相信的首先是法制.谁都不愿意惹麻烦,谁也没有将自己的信仰,见解强加于人的意思.

  标题:自由主义而又极端,对不对?

  作者:【秋风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对一个严肃的思想家和学者,追随学理的逻辑而把自己的结论推至极端,这是一种知识上的诚实,所以,哈耶克自由主义而走向极端,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必须清楚,哈耶克只是个知识分子,是个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没有制定政策的义务。

   标题:如何认识金庸的民族虚无思想

  作者:【资产重组 】修改次数: 0 次

  金庸,因为自己是满族人,虽然汉化很深,但无法接受抗战时期因溥仪投敌,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国”而在中国知识界激起的反满浪潮。关于这些,笔者曾发贴于《思想的境界》加以论述,不料因不和该站众多自由主义者的口味,被视为姚文元,一气之下,来贵地摆摊,希望各位多加海涵。

  现在,把有关情况再多说一点。满清的覆灭,力量最大首推排满,而因为民国是在“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建立的,许多人是激于排满才投身革命,而且,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的诞生必然是个神话”,在整个民国时期,排满的历史正义性一直不容置疑,否则,邹容、陈天华、陆皓东等“先烈”的招牌又如何吓人呢?本来,这种思潮在推翻满清之后,有所消退,当时的当务之急是“五族共和”,免于国家的分裂,大家也就不愿多算旧帐。不料,9.18之后,前清废帝溥仪,投靠日本人,成立“满洲国”,公然与我中华为敌,尤其恶劣的是,有不少满族的前清余孽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张学良的东北军副参谋长满族人熙洽就对北大营的拱手被占负主要责任。

  这个让中国人一想起来就怒火中烧的“满洲国”,一直存在了整整14年,直到日本投降才完蛋。现在的中国人,台湾还没有独立,情绪就如此激昂,可以想象一下当年国人面对一个“独立”的“满洲国”的感受,现在有些读书人,对“文革”十年念念不忘,而“满洲国”整整存在了14年。所以,那个时期的排满情绪异常激烈。整个知识界对满族乃至清朝,普遍采取一种非常仇视的态度。笔者阅读过那时一些文学作品,感受得到此种气氛。金庸生于1923年,他成长的青少年时代,就正好耳闻目睹了中华民族民族情绪极为高涨,对满族也非常敌视的种种现象。作为一个汉化很深的文化人,他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但作为一个满族人,他又无法忍受整个文化界甚至整个社会对满族的激烈态度。这成了金庸最大的思想痛苦,也是他始终要发泄的创作源泉。韩愈说不平则鸣,金庸正是无法摆脱内心的冲突,找不到内心的平衡,才有那么大的创作欲望去写那些武侠小说。有些少不经事的少年,看武侠小说好写,自己也试着写,没几天就会厌倦,正是他缺乏金庸的激情。

  如果从这个角度解读金庸,我们就可以明白很多东西。郭靖明明是汉族的英雄,他为什么和哲别、拖雷交情很好,还差点作了成吉思汗的驸马;张无忌是领导抗元明教的教主,却偏偏爱上一个蒙古的公主赵敏;陈家洛是反清复明的红花会的舵主,却又是满族皇帝的手足兄弟。而金庸自己最喜欢的《天龙八部》,更简直就是金庸自己心境的写照:一直觉得自己是汉族英雄的乔峰,突然发现自己是契丹人萧峰。至于洋洋洒洒的《鹿鼎记》,哪里是什么瘪三韦小宝的故事,分明是金庸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康熙歌功颂德,要知道,金庸写书时,人们对康熙的评价可不象现在这样。

  本来,人不能忘怀于故族,我们也有足够的胸怀去理解,我们并不要求每个汉化的异族人,都象斯大林这样的俄罗斯化的异族人,“比俄罗斯人还要俄罗斯 ”(列宁语)。孔子临死时,做梦自己还是殷人,可见他虽然早已服膺于“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甚至成了这个文化最权威的诠释者,他还是忘不了自己的民族出身。故族之情,圣人不免,我也不苛求金庸。但问题是金庸在如何对待和解释民族矛盾时,因为他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给出了一种完全错误和有害的态度,这就不能不让人反对了。金庸往往这样处理极为惨烈的民族矛盾:一位高僧出面点化,大家都顿悟“色即是空”,或者主人公想来想去,自己也不明白这大道理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干脆遁出是非。正因为金庸的这种态度,我们在金庸小说中看到的种种冲突,最后都显得有点莫名其妙,还是主人公自己的个人感受重要。而且,大是大非,大正大邪,在这里也显得有点可笑,其实金庸笔下的正面人物固然可爱,反面人物也不令人痛恨,最讨厌的反而是“伪君子”和小人。这样来在民族冲突上撒胡椒面,淡化人们对民族冲突的认识,提倡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事方式。对比一下粱羽生的《萍踪侠影》、《七剑下天山》更能明白金庸的立场,张丹枫的为国仇而弃私怨,吕四娘的继师志而斩虏酋,都是金庸不可能写出来的。

  金庸这种态度,在刚发表作品时并不受欢迎,大陆的年轻人当时崇尚的是“参军当英雄,劳动做模范”,对金庸的侠客固然以为痴人说梦,不屑一顾。台湾当时也正强调“汉贼不两立”,对金庸也不欢迎,甚至一度禁过他的书。但是,后来大陆文革结束,台湾也于稍后解严,人们厌倦长期的斗争气氛,金庸小说乘虚而入,大行其道,如同河决痈溃,不可收拾。潜移默化,毒害中国青年的心灵,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许多气焰嚣张的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也正是读着金庸的小说长大的。

  我华夏民族历来胸襟宽阔,金庸后来也凭籍小说的流行,而逐渐成为汉语文化的某种权威,他可能也因此而逐渐淡忘自己的不平,装摸做样当起了教授。但是,金庸小说的泛滥流行造成的恶果却刚刚开始显现,许多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误国甚至卖国行为不以为耻,反而敢于大骂民族主义者是“爱国贼”,可见我们收获的是什么果实。不过,天道自有消长,现在中华民族处境艰难,固有的民族精神也将逐渐复苏,相信金庸风在盛极之后,必然趋于衰微,而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爱增分明的美德也会发扬而光大。

  题:Re:

  作者:【看不懂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东拉西扯,不明白要说什么.就那几部武侠小说,从排满讲到自由主义,讲到爱憎分明.是不是神经过敏? 跟鲁迅先生以前讲看见女人的胳膊就一路联想到性交的思路差不多.

标签: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